永远的“小荷”(之四)

小平先生

<h3>  这张照片照出了云帆老师的英俊风采和神韵,头发已经稀疏,说明用脑过度;高而宽的额头,天庭饱满,孕育着聪明智慧;炯炯有神的双目注视着远方,眼里和心里始终一直充满着对美的执着追求;高而挺的鼻梁,阳刚英俊潇洒;一身灰色的西服,看着干净整洁利落,一股书卷气扑面而来。他很喜欢这张照片,把它作为自己《美人蕉——诗画影合集》的封面,这张照片是他大女儿雪梅拍的。</h3><h3> 1985年,我在教了两届初中毕业生后开始教高中,《小荷》报由于经费问题已经停刊了,郝凤林老师调到抚顺师专教大学去了,徐杰老师也调到区教师进修学校做教研员去了。</h3><h3> 1984——1986这三年是小荷文学社最火红的年代,参加小荷社,在《小荷》上发表自己的文学作品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云帆老师这三年苍老很多,操劳过度,头发大把大把地掉,他除了上课之外,每天都在修改小荷社员的作品,出一期小荷,他和郝凤林老师、徐杰老师一起在所教班级和全校学生中征集稿件,作为主编,从排版到校对,字斟句酌,一丝不苟,爬格子,点灯熬油,夜里灯光下,云帆老师依然在修改着每一篇作品,我后来也尝到了这主编的甘苦,不容易啊!</h3><h3> 可是一旦发小荷报给学生时,那种快乐,不亚于生了一个孩子,孩子是自己的好,云帆看着自己辅导出来的“孩子们”,就完全忘记挨累点灯夜战的苦了。</h3><h3>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云帆老师倾注了大量心血,没有白费,85届、86届、87届这三届小荷社员,凡是在《小荷》报发表过作品的同学,文笔都很不错,后来他们毕业大都是单位的笔杆子,戴英姿,那当年在一中走廊里办个人文章的她,毕业于辽大后在市委宣传部,现任抚顺日报社一把手,就看出素质教育开展校园文学活动的硕果。云帆老师劳苦功高。</h3><h3> 一位教师主办一张报纸,竟然能使得三届学生从中获益匪浅,甚至一生都会记得自己作品发表在《小荷》上的欢喜,这不能不说《小荷》具有无穷的魅力,吸引了抚顺一中无数有着文学梦的少男少女们,只要有《小荷》,校园就会有绿色的勃勃生机,在应试教育只会抓基础的语文教师,是品尝不出素质教育天地是多么的广阔,学生们多么渴求有一位有文学修养会写作的语文老师啊!看云帆老师的气质风度,年轻时一定是一个英俊大帅哥,漂亮得很啊!</h3><h3> 1988年云帆老师在送走了86届以后,1987、1988年,我有幸和云帆老师教一个年部,从此我能近距离深入了解云帆老师。</h3><h3> 记忆最深的是我们俩一起搞了一次小荷文学社活动,智力竞赛,我们俩出一些文学常识和作家作品选择题,让各班出三个选手抢答题,学校那时有抢答器,谁动作快,思维敏捷,谁胜利,我那时教二班,张广泽参赛,大家在一起玩得好开心,最后我班取胜,1988年那一年,是我第一次送走第一届高三毕业生,所教高三二班张广泽考上清华大学,唐晓哲考语文全市高考语文单科成绩第一名。</h3><h3> 那一年高考考了一道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中三春姊妹辨认题,云帆老师之前在刻钢板出了这道高考题,应该是一模一样,但是我没大理会这道题的重要性,讲是讲了,但是没大在意,谁曾想,高考题一出来,哇塞,真是和云帆老师出题一模一样,姜还是老的辣呀!我佩服云帆老师的业务能力。</h3><h3> 时间过得飞快,1988年以后,我又有一次和云帆老师在一个年组,就坐在他的对面,这一段小荷社活动停止了。《小荷》由于没有经费,也没有再出刊了。两位配合云帆老师的好帮手都调走了,我才初出茅庐,稚嫩得很。但我一直在默默地向云帆老师学习。</h3><h3> 2008年我在一中大门口看到云帆老师,他看到我,我望着他,他的头发花白了,他那一天穿的是白衬衣,灰色裤子,走路还是那样健硕,那一年他七十岁,已古稀之年,依然精神矍铄,他走过来,我迎过去,彼此紧紧握着对方的手,彼此眼睛对视,真情面对,两代人彼此惺惺惜惺惺。云帆老师比我长二十一岁,他是30后,我是50后。我后来接过他创办的名声大震的小荷文学社,继续走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艰难的道路,我念着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h3><h3> 2003年校庆五十周年之际,我向云帆老师交了一份《小荷》的答卷,我编辑了一本《小荷文集》,作为校庆五十周年的献礼,这本诗文集大都是我从1994年——2003年组织小荷社员参加全国和省市作文大赛获奖优秀作品,同时也搜集了1983——1987年云帆老师登载小荷报上面或参加东三省市大赛获奖的一些优秀作品,张老师得到这本1994——2003年的《小荷文集》,我们两代小荷人相遇, 此时此刻他拉住我的手,对我说:“你接手小荷文学社,干得很不错啊,你很有毅力,能坚持得这么长时间,真是好样的!我不如你有毅力啊!”我笑了,“哪里哪里赶得上您啊,您培养出了姜丰,姜丰是你的骄傲,我是在向您学习啊!”我看到他很满意的笑脸,心里暖烘烘的,我一直记住当时他鼓励我好好办小荷文学社的温暖的话语。这话语只有我们两个懂得。</h3><h3> 1993年张老师60岁退休,组里举行了告别宴会,他谈笑风生,做为语文组的老前辈,我们中年教师和年轻教师一直都对他老人家很尊重,因为他组织小荷文学社团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并培养出姜丰这样令国人瞩目的优秀人才。</h3><h3>(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