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言自语话今生

侯哥

<h1>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我在人世间已度过了70个春秋,人已进入暮年。人生无常,你永远无法预料明天和恶运哪个先到,尤其是老年之后,随时都有可能患脑梗、心梗或痴呆,甚至突然离世。所以乘大脑尚还清醒,回忆一下自己一生所走过的路、安排好后半生的生活、向子女交待好后亊,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h1> <h1>一、回忆自己一生所走过的路</h1><h1> 回顾这一生,我首先感到的是幸运,碰上了一个好时代。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一生没有遇到战争,平平安安生活了一辈子,而且恰好又经历了祖国发生巨变的这段辉煌时期。</h1><h1> 战争是残酷的,回想我们的前辈,都经历过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不是饥寒交迫就是流离失所,甚至生命不保。再看看现在叙利亚、利比亚等国的老百姓,一天到晚生活在炮火和恐怖之中,家园被炸成一片废墟,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相比之下,我们这代人是不是很幸运?</h1> <h1>  另外,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共产党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更是突飞猛进,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许多方面都跨入了世界先进水平。中国这70年的变化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而我们这一代人正好生活在这一时期,亲眼目睹、并亲身经历和参与了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全过程,是不是很幸运?</h1> <h1>  前段时间有部份人发牢骚,认为我们这代人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经历了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失去了读书的机会,改革开放以后又遇上了下岗分流…,对这些牢骚我不敢苟同。社会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波折;国家领导人也不可能亊亊正确,都有一个认识和探索的过程,难免有时失误。但中国共产党为老百姓谋幸福的宗旨始终没有变,它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纠正错误,完善自己,从而使国家发展地越来越好,亊实证明了这一切。凭心而论,我们的这些经历与前辈们打江山、流血牺牲比起来算得了什么?再说,正因为我们这代人经历了上山下乡,才了解到社会最底层的艰辛,才学会了吃苦耐劳,才知道埋头奋斗,最终成为了“世界上最勤奋的一代人”。现在习近平这一届领导人为什么干的不错?因为他们都曾是“知青”。</h1> <h1>  回顾这一生,我感到很幸福,我一生都在享受家庭给我带来的温馨。我出生在“高知”家庭,首先感谢父母亲,他们不仅给子女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们严格的家庭教育。从小在我身上就养成了许多好习惯:上进好学,做亊认真,为人善良,待人真诚,说话耿直,从不做阿谀奉承之亊,不抽烟、不酗酒,不说脏话…,这些品质我引以为傲,并受益终身。</h1> <h1>  家里的兄弟姐妹都与我一样,上进好学,正直善良,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干得不错。尤其是父母亲去世以后,兄弟姐妹之间仍然保持密切联系,走动频繁,相互体贴、相互帮助,其乐融融。</h1> <h1>  我28岁成家,小家庭的生活也十分美满。寻找人生伴侣是人生中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找对了人,幸福一生;找错了人,痛苦一生,我很幸运找到了称心如意的伴侣。夫人家与我们家“门当户对”,也是“高知”家庭。夫人极为善良,老实本份,聪明贤惠,喜欢安静,从不多言多语,工作认真踏实,比我还先入党先提干。当我工作繁忙时经常要出差,她默默地承担了所有家务,从无怨言。</h1> <h1>  可能因为“门当户对”,受过同样的家庭教育,我们俩人在为人处亊上、在看待社会现象上,观点惊人的一致。结婚四十多年来,我们从未红过脸,更没吵过架,说起来谁都不相信,只可惜夫人在65岁时病倒了。</h1> <h1>  我们生有一个儿子,也很不错。从小聪明伶俐,善良本份,身上没有任何不良习气,就是小调皮,读书不刻苦。儿子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现在一家美国独资企业工作。儿子十分孝顺,但往往孝顺过了头,总花些冤枉钱,叫人受不了。但有这样一个孝顺儿子,我心里还是蛮高兴的。</h1> <h1>  回顾这一生,我感到问心无愧、无怨无悔,因为这辈子无论做什么,我一直都很努力。学生时代,我学习很认真,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的课堂笔记和作业本十分工整,经常受到老师表扬。我几乎年年都是班干部,主要是当学习委员,很少当班长,老师认为我政治上不成熟,说话太直。</h1> <h1>  高一刚读完,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我满腔热血地投入了这场运动,住在学校写大字报,刻钢板,但我只搞文斗,从不参加武斗。发动文化大革命本身就是一场错误,所以对老百姓而言,无论参加什么组织、持有什么观点,都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只是跟着走了一段弯路。</h1> <h1>  1968年底,我又响应毛主席号召,和同学们一起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农村我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吃苦耐劳,从不偷懒。农忙时,凌晨三、四点钟起床插秧,拔棉梗时满手血泡从不叫苦,修汉沙公路时,19岁年龄挑180斤的石头,一挑就是一个星期,硬是咬牙坚持下来了。由于在农村表现不错,尽管我是“臭老九”子弟,还是第一批就被招工回城了。</h1> <h1>  进厂当工人后,我虚心向师傅学习,刻苦钻研理论知识,工作中吃苦肯干,技术上进步很快,当了六年电焊工,我就在一冶电焊工大比武中取得第一名(从2级工到8级工,包括理论和实践)。</h1> <h1>  1977年恢复高考,我正忙于结婚,错过了大好时机。后来发现读书的重要性,1980年考进国家承认学历的职工大学。通过三年正规的脱产学习,拿到了大专文凭。</h1> <h1>  毕业后我放弃留校当老师的机会,主动要求回原单位,从基层干起。干了不到半年,我的表现就登上了中国《工人日报》,因为我毕业回原单位参与管理了武钢水网改造工程,又独立设计并主持了武钢炼铁厂24号转运站改造工程,都完成的不错。《工人日报》在一篇职工大学的调查报告中以我为例,证明职工大学培养岀来的学生照样能发挥重要作用。后来我从工长干起,一步一个脚印,干到队长、处长,又到几个单位当经理。当领导期间,我从不把自己当领导看,只是尽心尽力搞好工作,公正无私地处理各种问题,职工有什么问题我都热心解决,和大家打成了一片。</h1> <h1>  在四十多年的工作中,我屡次获奖,其中包括“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优秀处干”、“武汉地区优秀项目经理”等。</h1> <h1>  2005年,为使干部队伍年轻化,一冶实行处级干部55岁“一刀切”政策。上级领导找我谈话,希望我留下来,担任准备开工的武钢防城港项目指挥长。我没有同意,我说:“计划经济条件下,证明我是党的好干部,现在是市场经济,我也想下海喝几口水试一试”。退居二线后,我组织施工队伍,先后完成了武钢二冷轧钢结构和管道工程、武钢热轧厂3号加热炉工程、邯钢炼钢厂管道工程等。虽然工程干的不错,但我深深感到自己不适合干个体。个体户要想赚钱,必须心狠手辣、投机取巧,甚至偷工减料。而我这些方面确实不行,所以干了五年,我就彻底收手不干了。这时人也到了60岁,正式退休回家养老了。</h1> <h1>二、退休后的生活方式</h1><h1> 人的一生大致分三个阶段:25岁之前为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长好身体,学好知识,掌握本领,为今后生活打好基础;25-60岁为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努力工作,为社会多做贡献,实现人生价值,另外还要成家立业,多赚点钱,养家糊口;60岁以后为第三阶段,这个阶段最轻松,可以自己自由支配时间,享受人生快乐。每个阶段环环紧扣,基础一定要筑牢,前两个阶段没搞好,退休以后也不幸福。</h1><h1> 现在退休后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每个人选择不同。有的继续工作,拿补差;有的上老年大学,学习琴棋书画;有的被迫“老有所为”,帮子女照看下一代;还有的打麻将、跳广场舞,消磨时间。而我选择了旅游,顺便又爱上了摄影,旅游和摄影使我的退休生活充实而快乐,并且乐此不疲。</h1><h1> 我总结了旅游带给退休老人的几个好处:第一,可以使枯燥的退休生活变得有趣和充实。我每次外出旅游之前,都要提前十几天做功课,查阅所去国家的各种资料。旅游回来,又要花十几天时间,整理照片、写游记…。周而复始,把退休时间安排得满满的。第二,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世界那么大,有近200多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社会制度、民风民俗和独特的景色。原来我们只熟悉自己的国家,走出国门才大开眼界,对其他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第三,锻炼了身体,使心情更加愉悦。旅游本身就要长途跋涉、登高望远,无形中就锻练了身体。每当看见国外独特的著名景观时,心情都无比兴奋。第四,旅游还能广交朋友。出国旅游,团友们来自祖国各地,各自都有不同的阅历,大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使自己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h1><h3><br></h3> <h1>  退休后的这十年,我走遍了全国所有的省份(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中国53处世界文化遗产,我去了46处;全国259个5A级景区,我到过60%以上。国外我去了近80个国家(老伴没病前也跟我一起去过30个国家),写了上百篇游记,印了30多本美篇书。</h1> <h1>  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还要继续旅游下去。“生命不息,旅游不止”!我计划70岁之前以国外旅游为主,70-75岁以省外旅游为主,75-80岁以省内和武汉市周边地区旅游为主。估计到了80岁以上就跑不动了,到那个时候我就坐在家里,慢慢整理和欣赏自己拍的照片和写的游记。</h1> <h1>  目前我的头等大事是照顾好病床上的老伴,老伴年青时很爱运动,个子虽然不高,却是她们公司篮球队和乒乓球队的队员,退休后还坚持打乒乓球。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2009年发现脑部长了一个动脉瘤,在同济医院做了介入手术。2016年又相继得了脑溢血和脑积水,现在卧床不起。老夫老妻,风风雨雨一起走过了四十多年,老了就要相互扶持、相依为命。老俩口谁先走谁享福,因为旁边还有人照顾;谁后走谁悲惨一些,要耐得住孤独和寂寞,最后一个人离去。我会尽我最大努力照顾好老伴,让她始终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怀和温暖。</h1> <h1>  现在退休人员的微信中,天天在传播专家们的养生之道,方法五花八门,搞得退休老人无所适从。</h1><h1> 对此说说我的看法:</h1><h1> 第一,健康的生活方式要从小养成,而我们往往年轻时没把健康当回事,只注重事业,不注重保养身体,有的甚至抽烟酗酒,胡吃海喝,通霄熬夜,结果退休时病已缠身,再回过头来研究养生之道,已经晩矣。</h1><h1> 第二,人活到六、七十岁,身体已基本定型,我们只要按健康生活“十六字”方针做就可以了,即“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不必听专家们那些不靠谱的建议,给自己的生活划些条条框框。自己觉得怎样舒服,就怎样生活。</h1><h1> 第三,人的寿命长短关键在“基因”(也可以理解为上帝的安排),其次是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再就是心态要好,而不在于五花八门的养生之道。以我家四个老人为例,我母亲和岳母根本不懂任何养生之道,稀里糊涂都活到了92岁。我的父亲高血压,脾气也不好,照样活到98岁。我岳父喜欢吃红烧肉,性格还急燥,现在已经96岁了,生活还能自理。那些从小把枸杞当水果吃的宁夏人、经常吃冬虫夏草的西藏人平均寿命在全国垫底,所以迷信“养生之道”不可取。</h1> <h1>三、选择极简的后亊处理方式,轻松愉快地离开人世。</h1><h1> 我原以为此生道路还蛮长,现在抬头一看,已见到了尽头。多则再活二十年,少则十年,甚至更短。余下的日子不多了,要抓紧时间安排好以后的生活,但有一个原则,就是不给子女添负担,再大的困难,也要自已去克服。能动的时候,开心过好每一天,将生活过到极致。不能动时,两条出路:一是请人在家照顾,二是万不得以的情况下进养老院。</h1><h1> 为了防止突然病倒,我已将自己的后亊安排妥当:遗嘱已写好,交给了儿子;我和老伴的遗像已做好。一旦重病倒下,拒绝鼻饲,拒绝切气管,拒绝任何创伤性治疗,只要不痛苦,能够平静地离开就可以了,不在乎多活几天或多活几个月。</h1><h1> 后亊一切从简,活着的时候,能享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就足够了。人走后什么都不知道了,再去大操大办既劳命伤财又毫无意义。我的父母亲给我们子女做出了榜样,他们想得很开,拒绝进墓地,只希望把骨灰撒在一生工作过的地方——武汉的长江里。每年清明节我们不用去墓地人挤人,只在家里给老人烧几柱香,再到江边撒一些鲜花,以示怀念,简单而隆重。我希望我们老俩口走后,子女照此办理。</h1> <h1>  最后我想说说对人生的看法,以前我们经常遇到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原来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现在活了几十年,我似乎悟出了一点答案。</h1><h1> 说起来,人生就那么一回事:赤条条的来,在人世间走一圈,再赤条条的走。从动物范畴上来说,人生确实就这么简单,但从人类哲理上来说,人生并不简单,它不仅丰富多彩,而且负有责任和担当。我认为每个人活在世上,起码要做到三个“对得起”:第一,要对得起父母。父母把我们送到这个世界上来十分不易,又含辛如苦把我们培养成人,就是指望我们能有出息,能生活地比他们更好。所以,每个人都不能辜负父母的希望,都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出成绩回报父母、孝敬父母。第二,要对得起自己和家庭。人生只有一次,死不再来,谁都希望活得长久些,所以要珍惜自己的身体,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爱人和子女是陪伴自己一生的亲人,维护好家庭、使家人生活的更好也是每个人一生应尽的义务。第三,要对得起社会。人生在世都离不开社会,是这个社会给了我们生存的条件,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努力为社会多做贡献,这点最重要,它体现了每个人的人生价值。那种自私自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的人,会遭人不齿,一生也得不到幸福。</h1> <h1>  自言自语、啰里啰嗦地说了这么多,想说的话都说完了,想表达的意思也表达清楚了,以后也不再说了。往后的日子就是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脚踩西瓜皮,能滑多远算多远,无论什么时候精力耗尽,我都会安心地闭上眼睛,不留遗憾、问心无愧地告别这个世界。</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