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卒中,我们一直在路上

张敏

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建设 <h3>  0.01秒,5月12日在日本横滨举行的世界接力锦标赛中,中国队跑出38秒16,距离第三仅仅差0.01秒。短跑一直是被非洲人和美洲人所称霸,博尔特的“回头望月”、“弯弓射雕”等招牌动作尤为嚣张。虽然错失奖牌,但他们四个绝不辜负英雄这个称号。(至少在我心中这样认为的)</h3><h3> 2019年4月18日,国家卫健委脑防委专家组到我院进行高级卒中中心现场调研评价。</h3> <h3>  找不足,补缺点,是这次评审的重点。成绩只代表过去,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黎治荣同志和各职能科室负责人认真听取专家组的意见,立定目标,举全院之力建设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今天(2019年5月16日)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黎治荣同志带领院长助理余恒旺同志和我到北京参加2019年脑卒中大会并领取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单位的牌匾(可喜可贺!!!)。距离专家组的评审已经过去差不多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我们不断完善急性脑卒中的救治流程,体现在静脉溶栓的数量、介入治疗的数量较前明显增加,病人明显获益。<br></h3> <h3> 4月25日我院急诊接诊一例46岁男性,急诊快速评估,绿色通道保证下,一站式影像评估排除大血管闭塞,DNT=37分钟。</h3> <h3>  4月30日我院急诊接诊一33岁男性,主诉“右侧肢体无力、失语5小时”。急诊快速评估,绿色通道保证下,一站式影像评估明确为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马上转送介入室行急诊取栓手术治疗。入室至出室,用时30分钟就完美开通左侧大脑中动脉,患者肢体、言语功能立即明显恢复。</h3> <h3>  真的是救人一命,甚至说是拯救了一个家庭。 </h3><h3> 在建设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的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相互协调、配合,我就喜欢把这个过程比喻为接力跑。第一棒是病人及其家属在“跑”,早期快速识别卒中,及时就医,非常关键。第二棒是急诊医护在“跑”,接诊卒中患者,快速开通绿色通道,及时与神经内科联系、沟通及会诊,安排心电图、抽血及CT/CTA。第三棒是神经内科医护及介入室医护在“跑”,静脉溶栓、桥接介入取栓治疗,都是在为了与“死神”抢时间。第四棒是康复科及病人在“跑”。环环相扣,争分夺秒,“时间就是大脑”。每一棒都要尽自己最大能力去跑,病人及其家属能否“跑”得快,有赖于我们医务工作者及政府部门的大力宣传、宣教,从而提高人民群众对卒中的认识。定期的急诊培训制度被写入我们的建设目录,重视院前急救,充分利用微信群的强大功能,启动远程会诊及绿色通道。配备溶栓药箱,尽快用上溶栓药,出现了多例在CT室就行静脉溶栓案例。(在以往基本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或者叫“只有人家做得到”)后期康复治疗一样重要。 </h3><h3> 交接棒亦为重要。日本田径队就是因为在交接棒的时候出现了失误,导致预赛就直接被KO掉。</h3><h3> 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建设是一个长远的伟大事业。我又喜欢把它比喻为马拉松,是一项非常艰苦的运动,需要非常强大的毅力才能坚持到底。同样的道理,建设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不能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坚持。不是为了应付专家组检查,突击搞几天,弄些资料就OK。我们动的是真格,务实,而不是务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不小心的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利益,而导致一部分人不认可、不支持这项工作,甚至想看笑话。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主要是病人的利益最大化,让我们用最好的办法去治疗每一个患者,使他们享有恢复健康的权利。我们共同搭建一个平台,只要你有才华,就可以放心舒展。不存在:你搭台,我唱戏。我希望大家都参与进来,共同把这出戏唱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