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村丨山环水绕绚园下,旧是莆阳忠义家

青璜走吧 南湖逸致

<h3> 蒲坂由来</h3><h3> 元时有关元藻者,为浙江行省参议。元亡后,元藻同其兄元棠由山西蒲州迁莆田。初筑庐于双鱼山,后迁江口镇,名其村为蒲坂。</h3><h3> 元棠元藻兄弟把其所居的村庄取名蒲坂,因三国时关羽的原籍是在山西蒲州解县。他们以蒲坂为村名,有纪念故土之思,以示其不忘本。</h3> <h3>园下村地理位置</h3><div>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驻地东北侧1千米,毗邻江口社区与园顶村。</div> <h3> 传说一位地理先生途经蒲坂,探究蒲坂地理风水,东是溪、西亦是溪,在祠堂前两溪汇合流向东南出海,为漏地基!走到双霞溪桥,只见潮水从桥下溯流潮进,有来头。站在江口桥,只见大潮汹涌澎湃地挤向两翼,每日二次大潮,所谓“有进有出,长流不衰”,此乃蒲坂兴旺的地理原因所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关公文化篇</font></h3> <h3>  武圣庙</h3><h3> 位于园下村九主25号,始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1986年复建,总面积为850平方米,建筑面积264平方米,扩大内院为103平方米,外埕476平方米。二进式院落,三架椽建筑结构,前院后殿式。</h3><h3> 庙外面正前方设置露天戏台,由条石砌筑,高接近一米。</h3><h3> 门楼位于整座建筑院墙的东南角,且成斜向开放。门楼贴黄色面砖,院墙刷黄色涂料,门楼顶部及院墙的上部均用黄色琉璃瓦做顶。门楼屋顶样式模仿双层庑殿式。</h3><h3> 内埕主要作为祭祀关公的场所。</h3><h3> 一个四步的台阶,台阶中间嵌以石材雕刻的盘龙丹阶,一对石狮雄踞左右两侧。走上台阶是一个石雕的香炉,两侧正对开间位置为两根蟠龙石柱,用圆雕、镂雕的手法。下厅的三个开间,中门有栅栏围阻禁止通行,中门对联“将相才能王者度,英雄气节圣人心”,门旗曰“文经”、"武纬" 。左门对联“义存没室三分鼎,志在春秋一部书”,门旗“允文”、"允武”。右门对联“万古勋名垂竹帛,千秋义勇壮山河",门旗”乃圣”、“乃神",前厅柱联“忠义膺天朝祀典,英灵衍蒲堵宗裢。”</h3><h3> 中厅前柱联“浩气弥盈六合,单刀辟易千人”。中厅柱联“正气长存薄海同瞧神圣,家风虽远凡民莫不尊亲”。</h3><h3> 主厅进深方向的最后一进中开间为神龛,两侧的开间作为角间。神龛内后排供奉三皇塑像,中间为关羽(汉前将军)戎装坐像,左侍立关平捧印,右周仓捧青龙偃月刀相随。神龛前方正中设香案,案上陈设各种祭祀物品。角间多作为庙内各种物资的储藏间和杂物的存放处。柱联“派衍解州源流皆一脉,恩孚蒲坂宗初为尊亲”。原始匾联题字雄浑有力,匾形额态各异,或长方,或卷轴,或蕉叶,或扇形,连同护栏,围屏,均雕刻三国人物故事。</h3><h3> 下厅的正脊中间装饰有宫殿式瓷雕,两侧展开精致的砖雕,并间有鱼形瓷雕,两侧靠近端部的地方有相向而立的龙形瓷雕,至屋脊端部同样装饰高高翘起的泥塑“燕尾脊”,整个屋脊部分的装饰构件均用彩绘,红瓦屋顶。主厅屋脊的装饰式样较为简单,中间立宝塔瓷雕,两侧展开砖雕,至端部为泥塑“燕尾脊”。燕尾脊”也没有与山墙相连,呈现出上下两部分,使得屋脊的装饰作用更加突出。</h3><h3> 武圣庙下厅的三个开间均装门扇,顶厅的中开间设门,两侧开窗。下、顶两厅的正立而均为石砌墙体,山墙墙身下部为石材基座,上部为红砖。在石墙上运用线雕、浅浮雕等手法进行雕刻,部分施彩绘,题材也为象征“福禄寿”的图案。</h3> <h3>  园顶夫子祠</h3><h3>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约1763年前后),1982年重修。占地面积1270平方米,建筑面积375平方米。主庙为二进三椽三门结构,面积为225平方米,1986年又建外宫房、化装室、厨房等149平方米,宫埕622平方米,埕中设露天戏台一座154平方米。</h3><h3> 庙额曰“敕封夫子祠”,中门内匾“德义可尊”,前厅中匾“浩然”,内匾“正气”,左匾“忠肝”,右匾“义胆”,上厅护栏月窗项左为“英文”,右为“雄武”,护栏厢门顶左为“文韬”,右为“武略”,中厅通为“参天地”,正厅匾曰“忠义传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祠堂篇</font></h3><h3> 关氏宗祠,有大宗祠一所,原有分祠四所:器房顶坡分祠、义房重庆祠(称小宗)、翠来祠(俱已废)、智房德馨祠。</h3> <h3> 关姓</h3><h3></h3><h3> 清末邑人翰林张琴( 1875- 1952 年)的《莆田县志稿》载:“官氏,其先由汀州迁莆田之广业里泗洋村。清同治间,官开避乱来莆田城内,改为关姓。关主事陈谟(号勋甫,清季末科进士)之祖也。其同时居城仍有关姓者。”</h3><h3> 相传在元末明初,陈友谅因战败,后面被朱元璋之兵所连,他的一些部下跑到蒲坂这个地方来。这时追兵将到,这几个部下就避在一座关帝庙之内,暗中祝愿, 如能平安无事,感意改为关姓。结果,他们避在关庙里的一只桌子之下桌下四周立即布清者重重的蜘蛛丝。追兵还规庙里收有什么可疑的地方,就溜走了这几位陈友谅的都下,死里得生,因此,他们就改为关姓,并在蒲坂村中定居下来。</h3> <h3>  关氏大宗祠</h3><h3> 列入《八闽祠堂大全》,创建于明永乐年间,清乾隆廿八年(1763年)扩建,形成现有规模。民国二年(1913年)、1995年重修。占地面积739平方米,建筑面积509平方米,外埕216平方米。二进五椽二厢廊结构。</h3><h3> 1995年阴历9月28日举行重修落成庆典,寅时举行进主盛典(据记载:永乐、乾隆、嘉庆、民国)。</h3><h3> 祠宇临面五间宽,开三大门,西厢房突出檐下,置圆窗。大门西侧立一对石鼓,祠内分上下厅,中隔大天井,上厅西侧隔侧室,其右侧为荣誉室,左为资料室。堂后建碑位台座,置放四排木主位,后墙中间绘开科始祖次其、次贤公像。正厅中间排设客座,以接待客人。西边墙上挂满关氏渊源资料及族人图片等,资料室珍藏各类族谱史书等达千余册,订阅各种报刊10多份。</h3> <h3>中门联:蒲渚源长奕世绵瓜绵瓞,瑁峰秀发清时为凤为麟。门旗:宗功,祖德。</h3><h3> 中堂两幅联语是:“百代宗 蒲坂溯源远;万家灯火霞溪世泽长。”道出了蒲坂关氏源流瓜葛,“统绪绵延继序常怀祖泽;规模远大承家用迪前光。”乃是蒲坂关氏自二十一代表字序列排行联。</h3><h3> 门左联:渊源万里怀山右,衍派千年壮缪宗。门旗:忠义、家声。右门联:游子思乡扬祖德,先人遗爱发宗光。门旗:出孝、人悌。</h3><h3>匾中主匾:“蒲渚流芳”,中前匾:“岁进士”,左匾“节孝",右匾“优元”。中门内匾:“尊祖敬宗”。</h3> <h3> 清乾隆1765年《重修大宗祠碑记》、中华民国二年《重修蒲坂宗祠记》、1995年《重修大宗祠碑记》。</h3> <h3>  重修大宗祠碑记</h3><h3> 兴化路同知保公,籍本蒲东,我家鼻祖也。修城廓,卫土民,纪在县志。既而元末兵争,北归路阻。时六十七公、六十八公偕男五十二、五十三公,遂卜居待宾,营立官室、创建宗祠,而乡以蒲坂名,示不忘本也。五十三公又捐置祭租,以奉祀事,故至今特祭以报功。厥后,南榕公乏嗣,亦以租 祭于祠。数百年来 祠蒸尝,幸无废礼焉。然而历年久远,祠多崩坏,而旧制外庭,又太窄狭。癸未岁,族侄淮同国蕃、科捷等公告族属,佥议节祭至后重整,众欣从之。由是族中捐资乐助者踊跃争先,沈埔头一族,虽播迁已久,世系莫详,亦乐附捐金,赞襄盛举,盖彬彬乎各怀尊祖敬宗之念矣。是役也,提其纲者,国蕃也,总其要者,科捷也,而日夜鸠工庀材者,则有士孟、士荣、启沃、士业、奕瑜,而时相佐理者,则又有瑞琬、士澎、恭畅、长士、士著、世九、志孔,若而人,今日者幸已落成矣。制虽仍旧,貌则聿新,知地灵浚发,蔚起人文,将继继绳绳,恢我祖代勋业。今将乐捐诸人,谨镌于石,以志不忘。是为序。</h3><h3> 大清乾隆岁次已酉(1765)季冬吉旦主鬯裔孙丹辰谨志</h3><h3><br></h3> <h3>  关氏入莆始祖</h3><h3> 宋奎四子,系隐名,原名元棠,又名保,号次贤,元至正十四年任兴化路海防府同知,(从四品),任内修城廓,卫士民,事迹载入志乘。偕弟六十八隐居于莆。居于上厝,其后裔原称上厝房,现称同知房。兄弟合葬于待贤里鲤鱼山东麓亥已乾巽向(今莆田华侨中学内)。</h3><h3> 宋奎五子,系隐名,原名元荣,又名元藻,字来安,号次其,元时任浙江行省参政(从二品),知世乱遂弃官遁隐,时兵争已肇,北归路阻,南下福建随兄,与胞兄六十七于明洪武二年卜居兴化府城北之待宾里霞溪之坂,名其乡口蒲坂,示不忘蒲州根本也。公博学经诗,精通地舆,兼职岐黄青乌。后裔称为参政房。</h3> <h3>  智房德馨祠</h3><h3></h3><h3> 位于九主24号,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2006年重修,占地面积904平方米,建筑面积391平方米。清代建筑,支祠堂号“陇西”,五开间二进院落,悬山顶,穿斗式梁架。</h3><h3> 大门照壁原为砖做,重修时仿照旧制改用石材新作; 墙上壁画为清代遗留; 下厅左右两侧的篆刻浮雕 “百年树德,万世流芳” 为模仿旧制新做;屋顶为红砖板瓦铺设,上压长方形红砖;靠近山墙处,改为红砖筒瓦压顶; 该宅木铺作精美细致; 石雕也是该宅的一大特色,石雕主要表现在柱础、抱鼓石等处。</h3> <h3>  碑记</h3><h3> 盖闻小宗者,所以别大宗而名之也,顾宗虽有大小之殊,要其为报本追远之意,则一也。我宗自 始祖六十七、六十八公构居蒲坂,越二世五十三公始创建大宗祠,捐租置祭以奉先灵。盖数百年於兹矣。癸未年祠宇稍坏,我曾祖国番公偕男振本公起而修葺之,更张旧制,增其式廓,而祠宇焕然一新。因欲於大宗外,别建小宗以祀支祖静庵公,惜也有志来逮。燕间时与儿辈谈及此事,车取 咨嗟久之,我伯父邦辉暨家君邦英,仰承先志,思遂前猷,因为节制因租颇余存蓄,不幸伯父中道云殂,我家君独当其任,於道光廿五年十月十日兴功卜筑於三官堂东偏,匪夕靡朝亲自督役,加以工程浩大;用费难充,不吝倾私囊以赡其用,维时佐理者,则有房长孙贤暨贵标、贵位、贵极、贵裕、贵余、贵琼、开治、开先等,鸠工治材者,则有孙彻、孙起、贵缘、贵琪、囗囗开竹、开守等,莫不怂恿争先共襄盛举,至咸丰十一年二月十六日祠始落成,颜之曰德馨祠者,盖取德维馨之义,以佑启我后人云尔。今日者堂构聿新,治谋不忌夫燕翼豆笾告洁,执事有恪于骏,奔上以迪前先於靡,既下以垂统绪於无穷者,未始非家君之力也。是用勒石以志不忘。</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咸丰岁次辛酉十一年(1861)仲冬吉旦</p><p style="text-align: right;"> 卜六代孙试用训学 濂 立石</p> <h3>  怀亲庐</h3><h3> 位于欧刘何26号,清嘉庆年间,四目房带山房,悬山顶穿斗式梁架,祠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民居篇</font></h3> <h3>  九主民居</h3><h3> 九主始名于关永城公,因生九子,故名“九主”。</h3><h3> 位于九主21号,始建造于清嘉庆1781年,2010年重修。坐北朝南,土木结构,面阔五间,二进,九井十八厅,建筑面积3650平方米。整座古民居116间,外埕占地面积468平方米,下埕占地面积702平方米,总占地面积4820平方米。</h3><h3> 穿斗式梁架结构,三进九开间加左右护厝,主厝悬山顶,其余普通双坡顶,大门左右两个侧门上方为白底蓝字的灰塑门匾,分别书写“聚于斯”、“得其所”;大门门楼两侧上部为灰塑,并施彩绘图案。院墙顶部为红砖镂空压顶,雕刻精致。屋顶为红砖板瓦铺设,上压长方形红砖;靠近山墙处,改为红砖筒瓦压顶;屋顶脊饰有龙形砖雕,在该村民居中属最高等级。屋檐出山墙面处有“悬鱼”;该宅木雕精美细致,表现在木窗棂、斗拱、雀替等地方;石雕也是该宅的一大特色,石雕主要表现在柱础、台阶等处,形式多样。</h3> <h3> 鱼山秀气</h3><h3> 位于五斗39号,清朝末期,四目房带山房加两伸手,主厝悬山顶,其余普通双坡顶,穿斗式梁架,祠堂。大门门楼两侧上部为灰塑,并施彩绘图案。大门上方为白底蓝字的灰塑门匾,上书“鱼山秀气”。门匾上方有龙形灰塑。</h3><h3> 鱼山族祖,曩名士也,善琴画,尤工书法。</h3> <h3>关子谟宅(九主21号)</h3><h3>顶新厝(顶新厝36号)</h3><h3>新厝边(顶新厝35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寺庙篇</font></h3> <h3>  清溪堂</h3><h3></h3><h3> 位于前利3号,三开间及一开间单体建筑,悬山顶穿斗式梁架,堂的正前方有的筑有戏台,之间留有较大的空地,形成一个小型广场。供厅内空间分为两部分,前半部为祭拜空间,后半部为神龛。神龛前方正中设香案,案上陈设各种祭祀物品。三开间,顶厅和神龛在中轴线上前后排列,内部无天井。屋顶正脊中间为花篮状瓷雕,两侧展开砖雕,并间有花、鸟、鹤、浪花、鱼等形状的瓷雕,至端部装饰灰塑“燕尾脊”,呈现出上下两部分;垂脊上立有神像雕塑。建筑墙体为砖石结合砌筑,墙身下部为石村基座,部分施彩绘,题材为“福禄寿”及关公传说故事等。</h3><h3> 主祀是“国舅爷”。传说国舅爷原本在另一一个境,后来其神像被大水冲到萩芦溪,各境的人都去抬神像,但是始终抬不动,后来园下村的人去抬,很轻松的就抬回来了,人们认为国舅爷喜欢留在园下村,于是将其供奉在清溪堂,并称之为“总宫菩萨”。通常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居民会到清溪堂焚香祈福。</h3> <h3>观音亭,张公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水利篇</font></h3><h3> 蒲坂村,在江口镇之北,是关姓聚族而居人口最多的地方。它位于萩芦溪下游南安陂的水人海的地方风光如画气候宜人。福厦公路绕村而过:海船出港口,就可直通兴化湾,交通十分便利。</h3> <h3>桥</h3><h3> 东北有驷马桥,东有双霞溪桥(石甲桥),东南有江口大桥,南有过溪石桥(群英桥),西南有倒虹吸管桥,西原有迎仙桥(已废),现有石狮石板桥。</h3> <h3>  双霞桥(石甲桥)</h3><h3> 乾隆丙申四十一年(1776年)、道光甲申四年(1824年)、民国五年丙辰(1916年)重修,民国初,由邑人御史江春霖倡建并更名为双霞溪桥,1966年改建为石墩(原有的)钢筋混凝土桥面,长60米,7孔,跨度4~6米。</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重修双霞桥记</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春霖</h3><h3> 离江口桥里许有双霞溪,为溪海相通之处,桥坏于今三十年,无修之者,方舟以济,行者病之。客岁春霖偕霞坂关介堂及诸绅董重修,募白金七千有奇,以为绰有余裕矣。及折而改作,则潮汐往来,经营不易,工料倍增,决算尚短一千余金,欲更募本地,则众力已竭,未便议加;欲募诸他处,则春霖年来建桥筑堤,屡有乞助。而近方筹复萩芦溪桥,需费颇巨,更恐以此妨彼。垂成之功,亏于一篑。适警安关君,自宪兵学校归,晋省请竭,托其求募,意谓非春霖一言,不足以取信。不揣冒昧,为叙缘起,谅诸君热心公益,必不以畛域之分,或吝施舍也。</h3> <h3>  游览线路:园下村门碑坊一清溪堂及圣君殿(前利3号)一上厝厅(前利7号)一关氏祠堂(东爿15号)一九主民居(九主21号)一德磬祠(九主24号)一武圣庙(九主25号)一怀亲庐(欧刘何26号)一鱼山秀气(五斗39号)一夫子祠。关子谟宅(九主21号)、顶新厝(顶新厝36号)、新厝边(顶新厝35号)。</h3> <h3>  参考文献:《莆田市园下村传统聚落形态的研究》、《蒲坂关氏族谱》</h3><h3> 作者:郑宇,网名:南湖逸致,福建省莆田青璜中学地理教师,以“山水不足以娱其情,名理不足以解其忧”人生格言。</h3><h3> 《探村福建莆田丨系列乡村》为研学课题,目的为了更好地传承、挖掘、保护莆田历史文化名城、守住乡愁记忆,延续城市文脉。</h3> <h3>  声明:本美篇部分文字材料和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