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学习之我见 <h3>4月11日、5月8日、5月9日,我们带着“搞对标、找差距、促发展”的学习理念,三次走进育红小学,深层次对标,寻找契合点。这几次学习,不仅仅是开拓了视野,更加深了我们对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的更深层次了解。同时也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考:</h3> <h3>思考一、对标对什么?为什么选择育红小学?要想做好对标,首先要明白自己对标的目的是什么?在抓教学质量的大前提下,我们将对标的短期目标定为寻找教学教研氛围浓厚的学校,再就是在借鉴的基础上我们能很快上手开始实践的的理论支撑,带着这样一个短期目标我们第一次走进育红,首先吸引我们的是她的“三经四纬”的教育理念。“三经”指学习的三个不同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通过课前教师预设问题、学生发现问题、到课中有效的解决问题、最后到课后的知识化为能力的一个过程,“四纬”是指学生学习的四种不同形式,学、思、用、行,从课前的学思一体到课中的用致以识,再到课后的行促以用,知行合一。把教师的行为、学生的行为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教学模式让我们眼前一亮,同时王校长简单给我们提了一下她们的课例研究,也引起了我们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决定对标邢台市育红小学,学习她如何开展课例研究,学习她们的常规课上如何做到“学思用行”。</h3> <h3>思考二:如何开展课例研究?如何提高教师理论素养?5月8日下午,我们听了一节课例研究课《我是一只小虫子》,在课前,老师们先给我们做了简单介绍,这节课是一个课例研究课,主题是在低年级学段落实语言训练,带着这个主题我们进行了听课,发现老师将主题渗透到了学文、识字、朗读、拓展思维等各个环节,巧妙的设计问题,给学生制造锻炼语言表达的机会,有目的的训练学生完整、完美的说话,在课堂上大胆的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答案,课堂气氛特别活跃,但却十分条理,张驰有度。在评课环节,评课老师说得最多的两句话“给学生一个支架”、“这个问题的理论支撑点是”,简简单单的两句话,是老师“功力”的提现。老师们总说磨课不怕,累不怕,就怕磨不出想要的东西来。通过这半天的听课、听张兰英主任做报告、听王云平校长评课以及解答我们的问题,我们思考的问题是怎样搞我们的课例研究?适不适合搞?老师理论水平跟不上怎么办?</h3> <h3>思考三:如何在常规课中渗透“学、思、用、行”?5月9日下午,我们再次走进育红小学,我们听了一节常规数学课《平均数》,在这节课上,老师做到了以生为本、生本课堂,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自己做数据分析,体会生活中数据统计的作用,每一环节都在为学生制造矛盾冲突,让他不得不去想,不得不去做,逐步培养他们的分析意识。同时我们也才理解了这句话,会做题只是分数的高低,会分析才是能力的提现。课后王云平校长给老师提了这样几点要求:课堂要抓生成,不要走教案,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感,课件的设计要有数据的变化,老师的语言引导要有方向性。王校长还为我们就本节课的“学、思、用、行”做了解读。学(课堂学习)-→思(老师设计问题,制造认知矛盾,引起学生思考)→用(知识结论不仅可以解决书本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行(锻炼学生用这个结论去说话,在生活中培养一种行为习惯)。通过这半天的跟岗学习,我们在想,我们能不能学,如何学?会不会变成邯郸学步?但我们讨论的结果是必须学。</h3> <h3>基于以上三点思考,我们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开展学课标、讲课标、抄写课标活动。2、开展教材研读工作,试写教材分析报告。3、在集体备课基础上,上升到主题研究,把课例研究和常规课结合起来,每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段根据课标研讨出一个小主题,然后在讲课时,要设计环节突出这一主题,这样既不会出现为了主题而主题造成的牵强附会,也不会像以前一样没有个模式,没有理论支撑和抓手。同时也不会让老师感觉到课例研究那么高深莫测,实在不敢去学。4、常规课教学中引进团队作用。将老师组团,学校指定组长,以团队磨课,打破年级阶限。磨课时不是一个磨,而是一个团队在磨。同一课,第一个人讲叫一察一讲一反思,第二次再换人换学生讲叫二察二讲二反思……因为每一次都在改进。最后形成的共案就是精品,同时老师的成长更是不可估量。</h3> <h3>这只是几点不成熟的想法,我们会先试着去做,而且我们已做好长期对标跟岗的计划,将要学习育红小学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管理理念,在前行的路上肯定会有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但学不止境,我们永远在路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