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作协要在孤山下的搞个笔会交流活动,老王说的很早,原计划一起出发,后来村里有事,周二,早九时就直接在村口与大伙会合,直奔孤山方山书院。</h3> <h3> 方山书院早有耳闻,但不如一见。车子停好,院长张全民先生就满面春风的走过来,其儒雅谦和的感觉让人心里没有距离感。他先带着我们参观了书院,介绍了书院的基本情况,让我们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教育魅力。</h3> <h3> 步行百余步,不时窜出三五个着布衣的小学童,见了我们,就立刻施鞠躬礼,之后飘然而去,望其背影,文化浸润让人感觉很温馨,很中国。</h3> <h3> 行至一教室,只见十多位小学子开始上课,他们行拜师礼,与老师一起集体背诵论语章节,做恭敬动作,其稚气的面孔让人倍感启蒙教育的文化魅力,传统国学才是真正的民间教育觉醒。</h3> <h3>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才是教育的宗旨,其境界如山顶之云,如汪洋之海,其志向与人德同行。</h3> <h3> 参观结束,看了访谈片子,全民先生做了一番言之凿凿,语重心长的院长叙述。他急教育所急,想育人所想,其思维清晰,观点洞明,让人沉思不已。</h3> <h3> 中午吃了学生餐,自己洗了碗,望着饭堂"止语“二字,感叹了半天。喔,国人太吵了,连语音说话的教化似乎都不曾有过,不分场合的大声嚷嚷似乎是生活的一种习惯……下午三时,笔会交流开始,老王主持,老李点评。</h3> <h3> 各位作家畅所欲言,直述胸臆,以自我感受与认知说出自己创作中的问题与经历。人,是需要交流的,交流提升自我,锻炼思维。文学,让一群人而为之兴奋,为之努力。作协的这档节目做的好,做的实,其功莫大焉。</h3> <h3> 我是偏偏客,平生不作为,想干的事干不成,坐闲十年,以文字自浴,这些年,小把戏自恋于网络,混迹于作协,貌似作家。其实,石头还是那个石头,与玉远矣~</h3> <h3> 人,都爱讲自己的故事,文章里讲了,嘴上讲,关于写作,我是眼高手低,不务正业,甚至有严重的装文人情结。其实,自己读的那几本书自己心里清楚的像镜子一样,好在人不白吃几年馍馍饭,书读的不多,但日子见的多,年越半百,写不好,但认识还是有的,嘴巴也算能侃的,于是,手舞足蹈,夸夸其谈。于是,老王看表,示意曰:说的不少啦,歇歇。</h3> <h3> 晚上,书院安排农家饭,诸文友言谈,吃酒,不亦乐乎。回去的山路上,头顶月光皎洁,山下星河灿烂,与三五回营,早早睡了。老王却在二楼大侃佛境。第二天,上孤山,拜谒法云寺,看山花烂漫,遇见三条腿白狗一只,望之,人家比我有佛性。</h3> <h3> 下了山,参观文庙。老薛掌文庙之管,欣然介绍,如数家珍。</h3><h3> 在文庙,我被数株沧桑老柏树所震撼,拍风姿图片若干,心怀感慨,思绪畅想绵绵。人,啥时候能活出树的模样。</h3><h3> 大堂里,一行十余人,诵文人之志,行圣人之礼,看壁画,思孔丘,之后合影纪念之。</h3> <h3> 告别文庙,文友登临稷王山,我有家事,再说那山曾经无数次,于是与朋友揖别,回家与父母一起吃饭。至黄昏,返回潞城也。</h3><h3> 是记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