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古民居保护学者金鑫先生(上集)

傅海明(云中客)

<h3><b>  上图:金鑫先生</b></h3><h1><b> 导读:老朋友金鑫先生在云中客意识里的印记: 金鑫——古民居资深学者,博通古村、古宅、古道历史沉淀之精华,热衷自然形成的绿色,呼吁拯救频临消失的古村、古建筑,游弋在历史长河汹涌澎湃的激流波涛中,捞取就要流逝的历史画卷上的真迹,用意志和毅力捞回一卷又一卷将被吞噬的无价之宝,全力满足人们悠悠乡愁情结,恢复绘制中原古村落诸多类似清明上河图新的画卷……。<br> ——传统文化研究员 傅海明</b></h1> <h3><b>上图:金鑫先生</b></h3><h1><b> 金鑫先生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他认为:传统古村落的传统文化、建筑、民俗上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有一定历史年限、规模,现在仍活态呈现在古老的村镇,特别是古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b></h1> <h3><b>上图:金鑫先生</b></h3><h1><b>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古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正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消亡的巨大压力。传统古村落的房屋由于自然与人为的因素导致建筑破败,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空心村现象加速传统村落的凋敝和损毁。现代化生活方式居住条件无序地新建和翻建住房,铁路公路、旅游景区开发城乡一体化正加速着古村、古建、和古文化的消亡。</b></h1> <h3><b>上图:金鑫先生(左)台湾工党中央副主席苏炳郎先生(右)在石洞沟村委办公室</b></h3><h1><b> 金鑫先生在2010年就义无反顾的走上了调研、摸排、呼吁、组织古民居、古建筑、古文化挖掘整理保护的路。荥阳是他生活过的地方,2010年,大河报以:古迹虽有价值 怎奈“老无所养”为题报道了荥阳古县衙、魁星楼、韩凤楼故居等古建筑损毁严重多方呼吁保护这些古建筑,留住一段历史内容。大河报报道:金鑫说,荥阳的魁星楼大约建于清代,为传说中的“魁星”钟馗而建。当地人每逢中举、考试等,都会祭拜。“现在的荥阳魁星楼,应该是河南唯一的此类古建,文物价值不小。”金鑫说,在抗日战争期间,魁星楼曾被日军用作炮楼而被部分损毁,如今更需要好好保护。“荥阳的历史,是郑州的历史,也是河南的历史,这些打着时代烙印、极具典型意义的古建筑,不应该在现在这个时代消亡,让它们留存下来,让后世知道这些遗迹,是我们的时代使命。”金鑫说。</b></h1> <h3><b>上图:金鑫先生(左)苏炳郎先生(中)董云岚教授(右)在石洞沟村</b></h3><h1><b> 西陆网记者李岩在题目“荥阳古县衙建筑群残破”中写到:始建于清代的荥阳古县衙建筑群,方圆数十亩,布局严谨,建筑很有特色,但如今屋顶坍塌、门窗遗失、垣残壁断、荒草丛生,垃圾成堆、残破不堪,成为附近居民眼中的“鬼片拍摄基地”。特别是县衙大堂,多处大面积塌顶后已经危及巨大的木质圆柱安全。以该处古县衙为代表的魁星楼、韩凤楼故居等荥阳老城古建筑残破、持续坍塌情况,文物保护志愿者在与本报记者一起实地探访目睹后,无不惋惜,“要是再不保护,等这些古建筑一旦消失,郑州乃至河南的一些历史将不复存在”。现状目击 :魁星楼楼内坍塌,基座被改成厕所。10月8日下午,在荥阳市老城东街荥阳市豫剧团大门口东侧,记者与河南博物院的文物保护志愿者金鑫、彭保红一起,见到了传说中的荥阳老城的制高点魁星楼。<br></b><b>“这里的古县衙也应该是清代所建,再不维护,怕是真的不复存在了,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金鑫说。</b></h1> <h3><b>上图:董云岚教授(左)金鑫先生(中)傅海明先生(右)在圆桌会议上</b></h3><h1><b> 据金鑫讲,韩凤楼是荥阳名人,出生于1885年,民国时,韩凤楼协同蔡锷参加辛亥革命起义、讨袁护国运动。在任云南讲武堂堂长时,韩凤楼是朱德的老师。抗日战争期间,韩凤楼隐居南山,不事敌伪。1944年,朱德总司令写信求其协助抗日。建国后,韩凤楼留居大陆。</b></h1> <h3><b>上图:从左至右 金鑫先生、傅学军先生、傅丽鸽女士、董颂莉女士、傅海明先生</b></h3><h1><b> 2013年2月7日光明日报登载题目为:停一停城市化脚步 等一等千百年历史。文中说道:“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是可怕的。越是热爱这城市,就越应该守护好这些古老的遗产。古建筑、古民居都是传统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载体,没有了载体,何谈传承?”金鑫是活跃在郑州西郊的“郑西古民居保护志愿者”的主要成员之一,他每周都组织志愿者们到乡村考察古民居,同时整理资料做成专题网页。看到文章后金鑫激动地说,“我们能做的只有发现、整理、传播,而无力保护。现在有了光明日报来呼吁,肯定事半功倍!希望城市化能停一停它的脚步,等一下千百年的历史。”</b></h1> <h1>  <b>国庆走基层:“穿越”在古今历史的民间文保人。这是河南经济报记者杨正华2013年10月12日的专题报道:在土桥村郑州古民居保护志愿者负责人金鑫介绍说,前不久,他们接到房屋的主人楚女士反映,她们家一座有着300余年历史的清代老宅即将面临被拆掉的危险,希望志愿者们来她家们看看,帮着一同保护。金鑫与志愿者们通过参观走访调查发现,这座古民居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价值。</b></h1> <h1><b>  金鑫说,“这个院落住过两位革命烈士,还具有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很值得保护。”房屋的主人楚玉琳的堂伯楚博和姑夫张漫萍都是革 命烈士,楚博青少年时期在楚家大院生活。1938年10月,楚博任封丘县县长,中共特别党员。1939年11月被秘密杀害。1951年,国家追认楚博为革命烈士。</b></h1> <h1><b>  古民居,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建筑、风俗,是前人留下的一笔不可再生文化遗产。当今,面对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步伐,这些愈加荒废的古民居默默地与我们渐行渐远。如何保护、恢复、开发、利用这一历史文化资源,让它留住乡情、留住乡愁、留住乡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几年来,金鑫先生在中原古民居保护上付出很多,也收获了很多。</b></h1> <h1><b>  2017年12月12日中国古村落活态保护大会在河南鹤壁召开会议邀请金鑫先生作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原乡村旅游创新发展中心主任参会,在会上发表演讲,演讲题目《古村旅行 振兴乡村》。金鑫先生在演讲中重点提到,历史文化是古村落向乡村旅游发展的灵魂依托;宗祠文化,应该是古村落文化的重中之重,也是首当其冲要做的文化元素;乡村旅游不同于农业观光园、农业综合体之类的大型旅游项目,无论是旅游市场定位、游客群体,还是旅游吸引物,都迥然有异。中国传统村落石洞沟村商相祠堂是殷商武丁王时期为褒奖傅氏始祖傅說振兴殷商有功敕封的商相祠堂。 </b></h1> <h1><b>  2017年8月24日上午10:00,首届中国传统村落石洞沟村荣誉村民大会在荥阳市高山镇石洞沟村隆重举行。<br>来自四面八方的关注中国传统村落发展的荣誉村民齐聚一堂,针对古村落的准确定位,发展方向,发展政策,发展步骤,发展路径,村民生活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br>  自2016年以来,以古村落文化发展中心发起人金鑫为代表的来自于郑州以及全国各地的古村落文化保护自愿者,以石洞沟荣誉村民的身份发掘出石洞沟的商相祠古文化和晚清古民居群,并且成功申报《中国传统村落》,使其具备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还存在许多瓶颈问题,由乡村旅游的建设发展以及林业、旅游部门的专家们前来为石洞沟村的发展把脉,提出了很多发展建议。</b></h1> <h1>  <b>  数年来,金鑫先生匆匆的脚步踏遍中原大地,走访了很多古老的村庄,从事濒临消失的古文化及古村落的抢救和宣传工作。</b></h1> <h1><b>  由于编辑篇幅、时间限制,《中原古民居保护学者金鑫先生》上集完</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