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浙江四月行(六)

耳东

<h3>有话曰:“到宁波不到天一阁,就等于没有到宁波。”</h3><h3>知道天一阁这个古老的藏书楼,源自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风雨天一阁‘’和电视剧‘’碧血书香梦‘’,作为一个读书人,从此我对天一阁心生向往。</h3> <h3>天一阁,素负“南国书城”之盛誉,它巍然屹立在宁波城的月湖之滨,是明代嘉靖兵部右侍郎范钦的私人藏书楼,创建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年)之间,距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h3> <h3>天一阁的命名来自于易经中的“天一生水,水以克火”,为的是藏书楼能躲避火光之灾,所以这座书楼的结构也是按“天一”这个名字来修建的。楼共两层:上为一大间,是谓“天一”;楼下六间,是为“地六”。这样的建筑结构后来被乾隆皇帝钦定为天下藏书楼之样本。<br></h3> <h3>走进天一阁,古朴的建筑,优雅的园林和恬静的环境,像一幅温婉的画卷在眼前缓缓打开。</h3> <h3>天一阁面积约2.6万平方米,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h3> <h3></h3><h3>这座栩栩如生的人物塑像。就是天一阁藏书楼的主人范钦。这是一位笃信“没有书,世界会大乱”的了不起的中国知识分子。</h3><h3>因为范钦对藏书的痴迷,才成就了天一阁,成就了这厚重文化的象征。</h3><h3>如果没有范氏家族和天一阁,我们的许多历史将是空白的一栏。</h3> <h3>正值春季,一派生机盎然,微风拂过,池水荡漾,古朴建筑,绿树环绕;原始的石碑上镌刻着古典,我们像走进了传说中的读书人的隐居之所。</h3> <h3>范钦穷其一生创建了天一阁并煞费苦心,建立了一整套护楼保书的系统,才使天一阁挺过了无数风霜雨雪,屹立至今。他身后,又有无数范氏子孙穷其一生保护了天一阁。天一阁才会这样奇迹般地传了一代又一代。</h3> <h3>天一阁是在这个爱书的范钦官员手里慢慢成长的,余秋雨评价他说:“藏书是他的主业,做官则是业余‘’。</h3> <h3>我由衷的惊叹,在古代交通不便,图书出版业不繁荣,天一阁的书籍是怎样一本一本的收集,三十余万卷这么庞大的数字,又是多么艰难多么浩瀚多么伟大而传奇的工程啊!</h3><h3>是什么让范钦与他的后人不遗余力的坚持了下来?我想,那应该就是坚定的是信仰吧,这不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延伸的基础吗?</h3> <h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古往今来,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所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响。</h3> <h3>波涛如怒,风雨如晦。</h3><h3>站在书楼前,身临其境,再去品想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正是渲染的这种气氛,余秋雨先生是用散文打开了宁波城颤抖的天一阁。</h3><h3>而我此刻就站在书楼前,景仰之情,难以言表,厚重的历史让我心绪万千,多想跟电视剧‘’碧血书香梦‘’中的沈碧云一样,登上书楼啊。</h3> <h3>历史的精华浓缩在这里,仿佛昨日的一切就在眼前。站在书楼前,宛如回到了明清,多希望能在天一阁里静静的读上几页书呀。</h3> <h3>此刻的心情正如余秋雨先生说的,我心中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站在这里我知道,对我来说它就是天一阁。</h3> <h3>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如女子不得登上书楼,世代的子孙必须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h3><h3>记得当时看电视剧‘’碧血书香梦‘’,耿耿于怀的就是为沈碧云鸣身为女子不能登书楼而不平。</h3> <h3>我身为女子,为电视剧‘’碧血书香梦‘’中江南才女沈碧云的命运跌宕起伏而纠结,她虽是封建社会中的女子,但是她强韧,才华横溢,天一阁书楼是她一生的向往。我为沈碧云抛弃女红,打破三从四德,为个性解放、为理想奋力拼搏而骄傲。</h3> <h3></h3><h3>世上最美的:一是女子,一是文字。</h3><h3>是文字让女子不再被囿于闺阁,被囿于衣食住行和柴米油盐。</h3><h3>文字让女子们挣脱了加诸身上的枷锁,有了一方可以供养自己精神愉悦的净土,让女子可以在红尘里以一种优雅的姿态,绽放万种风情。</h3> <h3>一片影像忽闪而过,那些旧时的读书声犹如在耳。天一阁对我的吸引竟然产生如此幻觉,难道这仅仅是它是藏书楼而我是读书人么?</h3> <h3>天一阁,牵动过多少人的命运与人生?多少故事,多少爱恨,多少悲欢,都在这里汇聚、凝结。它记录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国家巨变时个人命运的曲折坎坷和飞坠浮沉。</h3> <h3>范钦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智者,是他为我们建构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在几百年前,他就能轻常人之所重,而重常人之所轻,在别人迷恋仕途之时,而他却在那个年龄将搜罗藏书融进了生命。这不正是一种向上的文化品格么!</h3> <h3>天一阁是一个奇迹,支撑这个奇迹的是无数人的努力,是一个古老民族的气节与风骨。</h3> <h3>明末清初经济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黄宗羲曾赏叹过:“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h3> <h3>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h3><h3>古往今来,知识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便是书。取代了口耳相传,世界一下子因白纸黑字丰富多彩起来;书是不尽的财富、不竭的甘霖。</h3> <h3>这是,秦氏支祠的古戏台。</h3><h3>戏台分上下两层,上层是演戏用的,下层则是化妆用的。戏台上的条纹都是用金子做的,上面刻着各种精美的图案,看起来金碧辉煌、光彩夺目。</h3> <h3>这是陈列着的一顶清末民初的宁波式花轿。该轿享有“天下第一轿”的美称,花轿长150厘米,宽90厘米,高275厘米,需八个人抬,故称“八抬大轿”,因制造时曾耗费一万个工时,又称“万工轿”。</h3><h3>不知道当年里面坐着的曾是何等的美人儿🙈</h3> <h3>在天一阁景区,我们还意外地知道了麻将起源地,这个陈列馆是利用麻将发明人陈政钥的家族宗祠而建,分‘‘麻将的历史和文化’’、‘‘麻将与宁波’、’‘‘世界各地麻将牌展示’’三部分。匾额为余秋雨先生所题。</h3> <h3>这里记载了很多有关宁波和麻将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h3><h3>相传一百年前,甬人陈鱼门(字政钥)发明了现代麻将,他与达官贵人(包括洋人)相周旋以玩纸牌为乐。纸牌为一种古老博戏,源于唐代,称叶子,明时称马吊。清乾隆后,马吊又演变成“默和牌”和“碰和牌”。陈鱼门精通纸牌的博戏之道,感到纸牌有诸多不便,于同治三年(1864年)改为竹骨,又将纸牌的内容加以改进,于是形成一种新的牌戏麻将。</h3> <h3>有人思进有人思出何妨冷眼眺围城<br></h3><h3>無欲则宁垂欲则刚但为怡情寻乐士</h3><h3>“世事沉浮中白发,人情冷暖马牛风”......</h3><h3>难怪自古以来有那么多人热衷于麻将,世事洞明皆学问哦。</h3> <h3>三缺一啊……</h3> <h3>我来啦!😋</h3><h3>我坐了上去,就知道我笃定是要输的,因为偷眼看看麻将的祖师爷那神态,就知道他已经赢了这一局了。😣</h3> <h3>偷偷滴告诉你,我连麻将都还认不全呢,嘿嘿。😊</h3> <h3>就要离开天一阁了,回头望去,分明感到那源于历史深处的思索,如袅袅茶韵,飘然溢于纸外……</h3> <h3>范钦书圣人,藏书令人尊。</h3><h3>千载天一阁,万卷中华魂。</h3><h3>吾族传统续,华厦文明存。</h3><h3>功德齐日月,芳名遍乾坤。<br></h3> <h3>从秦始皇焚书到梁元帝的付之一炬,我们的文化精华被熊熊焰火燃烧殆尽。对此,我们要感谢范钦和他的后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后世子孙从这些泛黄的书页中找到我们历史和文明的源头。</h3> <h3>永远的天一阁。</h3> <h3></h3><h3>“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家,唯此岿然独存‘’。</h3><h3>天一阁,精神的守望者。</h3><h3>天一阁,从历史中沉重地走出来,来到我们面前。它以丰富的内涵润泽现世,使华夏民族子子孙孙受益。</h3><h3>范钦含笑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