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

 山右玉工

<h3></h3><h3></h3><h3></h3><h3>家风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封家书 悠悠天地广,绵绵故乡情。 河北老家沙河南汪村建起了“刘氏宗祠”, 寨底村脱贫致富乔迁了新居,山西川底村建起了“壶林书院”,回思即往,这样承传百年的文化工程,作为其中家族的一份子,不由升腾起一种敬爱。 沐浴亲情,传承家风,此中无比丰富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导向,成为现代优秀文化的意识形态。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时代精神,展现社会风尚。 习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我刘氏家人,一脉相承,族人达三千五百多人,遍及祖国大江南北,有的旅居海外,有的边防守卫。幽幽思乡情,拳拳家国怀,寻先辈懿德,建“刘氏文化书院”。继家族优秀文化基因,扬文明家庭传统美德。让最根本、最精髓的家族文化为我们现代的和谐家庭服务。让经过锤炼和沉淀的传统美德为我们刘氏家人所汲取。让凝聚着祖上先辈们的性格、精神、智慧为我们现代人所获取。 “家风清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做好我们家族的家风家训工作,推动家风、民风、社风的构建,实现新时代的和谐家庭,成为祖国发展的坚实力量。 &nbsp;&nbsp;&nbsp;&nbsp;南汪“刘氏宗祠”家风家训的涵育,是我们根的文化,是家族成员的认同和归属,是历史文化与家风家训有机的结合,弘扬正能量和传统文化价值,链接你我他,情结中国印。 古代名人家训 &nbsp;&nbsp;&nbsp;&nbsp;尚家风,重家教,传家训,铸就无数时代娇子。一部部家训,宏富精深,如史如镜,见微知著。漫步幽幽时光,研读经典家训,见贤思齐,光照自我家风,涵育孝廉子孙。。 汉 汉高祖【手敕太子】 &nbsp;&nbsp;&nbsp;刘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中阳里)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 &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阼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nbsp;&nbsp;&nbsp;尧舜不以天下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马尚惜,况天下耶。吾以尔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咸称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为汝来,为可任大事也。今定汝为嗣。 &nbsp;&nbsp;&nbsp;&nbsp;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汝见萧、曹、张、陈诸公侯,吾同时人,倍年于汝者,皆拜。并语于汝诸弟。 译文: &nbsp;&nbsp;&nbsp;我遭逢动乱不安的时代,正赶上秦皇焚书坑儒,禁止求学,我很高兴,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处。直到登基,我才明白了读书的重要,于是让别人讲解,了解作者的意思。回想以前的所作所为,实在有很多不对的地方。 &nbsp;&nbsp;&nbsp;&nbsp;古代尧舜不把天下传给自己的儿子,却让给别人,并不是不珍视天下,而是因为他们的儿子不足以担当大任。人们有品种良好的牛马,还都很珍惜,况且是天下呢?你是我的谪传长子,我早就有意确立你为我的继承人。大臣们都称赞你的朋友商山四皓,我曾经想邀请他们没有成功,今天却为了你而来,由此看来你可以承担重任。现在我决定你为我的继承人。 &nbsp;&nbsp;&nbsp;&nbsp;我平生没有学书,不过在读书问字时知道一些而已。因此文词写得不大工整,但还算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现在看你作的书,还不如我。你应当勤奋地学习,每次献上的奏议应该自己写,不要让别人代笔。你见到萧何、曹参、张良、陈平,还有和我同辈的公侯,岁数比你大一倍的长者,都要依礼下拜。也要把这些话告诉你的弟弟们。 </h3><h3><br></h3><h3></h3><h3></h3><h3></h3> <h3></h3><h3>西周 周公【诫伯禽书】 &nbsp;&nbsp;&nbsp;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此文即为周公告诫其子伯禽所作。 西周·周公【诫伯禽书】(中国首部家训·节选)。 &nbsp;&nbsp;&nbsp;&nbsp;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险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广。 译文: &nbsp;&nbsp;&nbsp;不怠慢亲属,不让大臣抱怨。老臣故人没有严重过失就不抛弃。不对人求全责备。力大如牛,不与牛比力气;飞奔如马,不与马赛跑;聪慧如学士,也不与其斗智。品德高尚却谦虚恭敬的人得荣誉;地广富足却居安思危的人得平安;位高权重却廉洁自律的人尊贵;兵多将广却审慎的人能够胜利;聪明睿智却心怀赤诚的人将获益;博闻强记却潜心学习的人知识渊博。 三国 诸葛亮【诫子书】 &nbsp;&nbsp;&nbsp;&nbsp;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诫子书》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以静思来反省提升自身,以节俭来培养品德。淡泊名利,才会有明确的志向,全神贯注地学习,才能实现远大目标。学习需静心,才识需积累,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有所成。沉迷滞迟就无法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逝去,不为社会所用,可悲地守着寒舍,那时后悔又有何用! 南宋 朱熹【紫阳朱氏宗谱】 朱熹(1130年--1202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奉行 “格物致知、实践居敬” 的教育理念,力求重整伦理纲常,此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南宋·朱熹【紫阳朱氏宗谱】(节选) 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译文: 不议论别人的缺点,不自以为是。对仇恨以道义来化解,对怨愤以坦诚来应对,随遇而安。对别人的小过错包容;对待别人的大而过失,摆事实、讲道理予以劝诫。不因为是较小的善事就不做,不因为是较小的坏事就放任。不揭他人短处,都宣扬别人的优点。为人处事不怀私心,治家公平公正,不损人利己。不妒忌贤能。不因一时义愤冲动行事,不违背礼教去损坏伤害。不贪图不义之财,对合情合理的事要遵从。 </h3><h3></h3> <h3>明 朱柏庐【朱子家训】 朱用纯(1627年--1698年)字致一,号柏庐,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子家训》全文言简意赅,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儿童启蒙必读课本之一。 明·朱柏庐【朱子家训】(节选) &nbsp;&nbsp;&nbsp;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译文: &nbsp;&nbsp;&nbsp;吃每顿饭,都要珍惜粮食的来之不易;穿每件衣,都要想到繁重的劳动过程。做了好事便想让人看见,不是发自内心的善良。做错了事还要掩饰于人,就是真的作恶。一家人和睦顺心,就算缺衣少食也其乐融融;无赋税欠款在身,即使口袋所剩无几也自得其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明智做人,而不只为科举及第;为官要为国家尽忠职守,而不是为了钱财享受。 清 李毓秀【弟子规】 &nbsp;&nbsp;&nbsp;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他结合多年儿童启蒙教育经验著《训蒙文》,后经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三子韵语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影响深远。 清·李毓秀【弟子规】(节选) &nbsp;&nbsp;&nbsp;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nbsp;&nbsp;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nbsp;&nbsp; &nbsp;&nbsp;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nbsp;&nbsp;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译文: &nbsp;&nbsp;&nbsp;弟子规源自圣人教诲,首先要孝敬长辈、友爱亲朋,其次要谨言慎行、信守承诺。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有多余精力,就应该多学多问。父母呼唤自己,及时应答不拖延;父母交代事情,立刻动身不推辞偷懒。聆听父母教诲,态度应该恭敬;父母批评和责备时,不当面顶撞。 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 毛泽东,(1893年--1976年),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韶山毛氏家族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经典的家规、家训和家诫,指导了毛泽东早年的道德实践。 毛泽东的家风,是教育家人谦虚谨慎、严于律己、乐于助人、勇于奉献、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的良好家风。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民众所称道的平民作风。 在1947年7月1日,毛泽东给长子毛岸英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者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 周恩来(1898年--1976年),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 周总理的十条家规 1, 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看望他,只能出差顺路时看看。 2, 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 3, 来者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出钱,没有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 4, 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 5, 不许请客送礼。 6, 不许动用公家汽车。 7, 凡个人生活中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别人去办。 8, 生活要艰苦朴素。 9, 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 10, 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nbsp;&nbsp;&nbsp;&nbsp;周恩来总理的十条家训,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特有的家风家教,蕴含着正气和清廉之风,可以称得上是廉政教育的典范。 刘少奇(1898年--1969年),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nbsp;&nbsp;&nbsp;&nbsp;刘少奇同志优良醇厚的家风一直为人称颂。他不仅严于律己,还在生活、思想和社会实践等方面,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子女,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 为了帮助子女确立无产阶级价值观,刘少奇经常要求子女,“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要首先考虑集体的利益,把集体利益摆在前面,把个人愿望、个人利益摆在服从的地位;当个人愿望和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肯于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他在1955年5月写给儿子刘允若的信中就指出:“不要怕自己吃了一点亏,不要去占别人的便宜”,“要肯于为大家的事情吃一点亏” </h3> <h3>南汪、寨底、川底 利用好,发扬好,传承好三大精神。 &nbsp;&nbsp;&nbsp;&nbsp;美丽乡村,民风淳朴;南汪、寨底、川底。 南汪 湡水之畔,南汪家人。 尊祖敬宗,团结温良。 相互包容,开业传世。 &nbsp;&nbsp;自宗祖“刘聚”开荒垦地,在南汪村立足生根,繁衍生息至我辈已二十五世。多有承祖训、乐善施、福及乡邻的精彩故事,层叠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以诚待人、以信处事、以义取利的商道家风让子孙们铭记。 &nbsp;&nbsp;&nbsp;从平凡人家的茅草小屋到如今的中豪房产,从先锋党员到优秀企业;从拥军优属到兴教育人,无不是一代又一代刘氏家人团结相携,步步接力;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取得的丰硕成果。既是南汪的骄傲又是家族的荣耀,激励我们后辈去探寻、去总结、去维护!其中蕴含的“艰苦奋斗创大业,无私奉献报党恩”,大无畏的现代家国情怀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弘扬。 因为有家礼名分之守,才有开业传世之本。所有事态的背后,无不是理想和精神的支撑。是我们南汪刘氏家人家风特有的情怀与追求,成为家族里互爱互助、同心同德最耀眼的精神光芒。 寨底 太行深处,沙河寨底。 刘连三兄,习武行侠。 为国为家,赤胆忠心。 &nbsp;&nbsp;&nbsp;寨底刘氏三兄刘连、刘迁、刘通,被迫离开水草丰美的南汪,来到人迹罕至的禅房乡寨底村。成就了官府刑审,委屈了自家生计。保护了家眷性命,延续了刘氏血脉。 直到抗日战争时期,烈士英灵、抗美援朝,输出英勇将士50多人。保家卫国,碧血丹心。为祖国做出了我刘氏家人应有的贡献。 寨底村家人相亲相爱,温暖阳光;节俭朴素,兀兀勤营;亦耕亦读,守护亲情。面对困难,乐观向上。其百折不挠的忠肝义胆;锲而不舍的团结拼搏;勇往直前的行侠仗义,是我们刘氏家族的优秀文化基因。 &nbsp;&nbsp;&nbsp;&nbsp;我和我的祖国,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经典感人的家人故事,值得我们去发掘、去弘扬。这些都是深刻的体现和践行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川底 山右壶林,河东书香。 居仁由义,诗礼传家。 家道惟忍,处世率真。 &nbsp;&nbsp;&nbsp;川底宗公“刘景秀”重返山西,已是刘氏家人从山西出走四百五十年后的事儿了,期间朝代兴衰,几多伤感。光绪年间,国事变法,百姓深重。宗公携妻带子逃亡至壶关川底安营扎寨,几多周折。 川底“三闫四李一郭家”,诗书文礼,已是世居。并未有我刘氏家人生息,上古“昔孟母,择邻处”,我刘氏家人辗转择邻定居,不是没有道理的。事情上谨慎小心;待人上谦恭虚敬。教子亲师,融入诗礼乡邦;通婚孝廉,涵养儿孙福祉。又节约俭朴,忠诚厚道,以其坚韧奋进的智慧,打开新的生存天地。 一百年来,川底家人文武兼修,一方面教子攻读诗书,考取功名。一方面手艺传承,求助乡邻。八音会、铁匠、木匠、石匠,应有尽有。各显神通,撑起一个大大的“家”。&nbsp;&nbsp; 现又有悻悻学子在杭州、在京城、在包头、在他国,定居生息。携带着家族的故事,肩负着家族的使命,率真处世,为国家、为家族、为自己创造着美好的未来。 家训育后昆,家风传永年! 总结我刘氏家族的家训家风,继承先辈的优秀持家传统,构筑和谐团结的家族文化,是我们的责任。&nbsp; 家庭 &nbsp;&nbsp;&nbsp;好家风,好家教,好家庭。 &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刘氏家族各行各业的美好家庭,散落在中华文明的大地上。以南汪“刘氏宗祠”为起点,构筑起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成为和谐社会的根基。在我们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让我们牢记自己刘氏大家族的身份,以勤为本、俭为贵、诚为本、和为贵的良俗家教,通过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睦乡邻,促进社会和谐。以德树人,弘扬我们家族的优良传统,言传身教,哺育好我们的子孙后代。让家庭散发出崇文尚礼,齐家报国的浓郁氛围。用善行义举和爱岗敬业的奋斗精神,树立良好的家教家风。以高尚的家庭美德推进我们清廉的家风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在我们的每个家庭,也让优秀的“刘氏家风”印在我们的心里,构成我们的美好生活。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