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为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党性修养,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千里迢迢来到井冈山,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br></h3> <h3> 井冈山云雾缭绕,如诗如画,云是她的韵脚;井冈山如歌,红色是她的主题,而雾则是她的旋律。<br></h3> <h3>这里山花烂漫。</h3> <h3>这里阳光明媚。</h3> <h3>这里风景如画。</h3> <h3>红色的井冈山,连土地都是分外的红。</h3> <h3>远处的红松像放哨的战士</h3> <h3>又仿佛在眺望远方的战友。</h3> <h3>这只帅帅的小狗,像忠诚的卫士,一路陪着我在清晨无人的山路上拍摄。</h3> <h3>鸟儿也悠悠地唱着歌。</h3> <h3> 闻名遐迩的八角楼,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写下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巨著,坚定的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br></h3> <h3>“井冈山的人哎,抬头望哎,八角楼的灯光,照四方。”八角楼在当地百姓心中是一块“圣地”。<br></h3> <h3>一直以为八角楼有八个檐角,其实是屋子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天窗,它可以让屋内亮堂。</h3> <h3> 远处,青年毛泽东和他的亲密伴侣贺子珍的塑像在雨后的山间显得格外清新。<br></h3> <h3> 贺子珍,这位最早上井冈山的女共产党员,伴随毛泽东一起度过了中国革命历史上最艰难的阶段。充满传奇色彩的“井冈之恋”虽然未能天长地久,但他们的爱情在浩瀚的历史星空中永远闪亮着最耀眼的光芒。<br></h3> <h3>再暗的黑夜挡不住光的穿透。</h3> <h3> 大井村,是当年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一代伟人和红军在井冈山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地点之一。<br></h3> <h3> 大井毛泽东同志旧居,位于大井村中央,因墙壁为白色,当地人习惯称它为“白屋”。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来到大井村时,驻扎在“白屋”中的农民自卫军首领王佐,将他这幢兵营腾出给工农革命军做营房,毛泽东便居住在此屋的东厢房内。与毛泽东旧居相邻的黄屋是朱德、陈毅的旧居。<br></h3> <h3> 屋前的那块大石头因毛泽东时常坐在上面看书读报、批阅文件,被人称为“读书石”。雕塑为青年毛泽东在思考着中国革命的命运和前程。<br></h3> <h3>大井村黄屋,这里是朱德、陈毅的旧居。<br></h3> <h3>黄屋前池塘里盛开的花儿。</h3> <h3>小井红军墓</h3> <h3> 1929年1月下旬,敌军偷袭小井村,小井医院中130多名重伤病员来不及转移,落入敌人手中遭到严刑拷打,威逼伤病员说出红军主力的去向,伤病员们面对敌人的枪口,忠贞不屈、誓死如归。敌人把伤病员拖到稻田中用机枪扫射,130多名红军伤病员全部英勇就义,最小的红军战士年仅14岁。<br></h3> <h3> 在小井红军烈士墓附近的小山坡,有这样的一冢墓碑,碑上没有生平简介,没有悼词,只有碑后一棵苍劲挺拔的柏树,静静守护着长眠于此的英魂。如果不是刻意前来祭拜,也许没有人会想到,在这偏僻的角落,在这简单的墓碑之下,长眠的正是红军小井医院的党总支书记,原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老红军曾志同志。<br></h3> <h3> 曾志同志在战争年代有过四个孩子,艰苦的环境,孩子们出生后送的送,夭折的夭折,大儿子一直在井冈山山区当农民,身居要职的她从未为子女们谋利益。</h3> <h3>小井医院的走廊。</h3> <h3> 小井医院前的不远处,以红军英雄壮举为题材的《艰苦创业》、《战地救护》、《师长献盐》青铜雕塑,极为惹人注目。红军将士们的音容笑貌似乎就在眼前,一群鲜活的生命向你走来。他们穿着自制的粗布衣,戴着变了形的八角帽,清瘦而结实的脸庞充满着坚定、乐观、自信的神情。</h3> <h3>黄洋界纪念馆。</h3> <h3> 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英勇奋战,打退了数倍于己的敌军多次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辉煌胜利,成功的保卫了井冈山战略基地,为恢复根据地创造了条件。<br></h3> <h3>黃洋界哨口遗址。</h3> <h3> 这门唯一的迫击炮和仅有一发打响的炮弹,击中了敌军前沿指挥所。成就了“黄洋界上炮声隆”脍炙人口的词句。</h3> <h3>黄洋界云海。</h3> <h3>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敌人的经济封锁压不倒英雄的红军战士和井冈山人民,他们利用挑粮小道靠肩挑背驮,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br></h3> <h3>挑粮小道茂密的树林。</h3> <h3>小道旁向外弯曲的大树,仿佛为了让挑着担的朱老总方便通过。</h3> <h3>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这里系统、全面地记录了中国工农革命军从1927年9月直至1930年期间的整个过程。我们在馆内一步一步走着,目睹着井冈山怎样从一块默默无闻的土地发展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根据地。此刻,我感觉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与生命铺垫而成,脚步因此变得沉重而缓慢,不愿放过馆里的每一个细节,可以说,参观后得到的东西远比我想象的要多,既看到了革命斗争的腥风血雨,又看到了根据地建设的欣欣向荣,两年零四个月在历史长河里只是短暂的瞬间,但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开辟的中国革命道路,却续写了跨世纪的辉煌!<br></h3> <h3>张子清、伍若兰、王尔琢……这些铮铮铁骨英雄的形象,至今仍在脑海里不断浮现。</h3> <h3>刘仁琪烈士,在被敌人割掉舌头后,用脚趾头蘸着嘴里滴在地上的血写下了“革命成功万岁”!</h3> <h3></h3><h3> 海拔不过千余米的井冈山,与三山五岳相比,算不上巍峨高大,但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不断来探访,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从胜利走向胜利。在这里我终于明白了,这力量就是“井冈山精神”!<br></h3><h3></h3> <h3>用身体挡住敌人机枪的红军战士马义夫。</h3> <h3>仅仅比光着脚好一点的草鞋,红军穿着它在寒冬中与敌人作战。</h3> <h3> 茨坪毛泽东同志旧居。从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便常在这房屋的右后间居住和工作。在这里,他代表井冈山前委起草了《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崭新思想。</h3> <h3> 在伟人旧居的起居室,我凝视窗外,深深感到:不到井岗山,很难深刻感受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到了井岗山,才真正理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h3> <h3>茨坪挹翠湖公园。</h3> <h3> “逝去的是硝烟,不灭的是精神”,如今已是和平年代,我们现在享受着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安定生活,但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能丢掉,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所在。<br></h3> <h3></h3><h3><br></h3><h3></h3> <h3> 井冈山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记录着英雄们当年改天换地的凌云胸怀,当初这支最多仅有几千人的队伍,二十年后壮大成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百万大军。眼前肃穆的绿岭青山,似乎就在表达着对这些井冈英雄的深深思念,青葱的井冈山、红色的根据地,每一株树木都讲述着一个故事,每一条小路都记录着一段辉煌历史。<br></h3> <h3> 历史是最好的教材,耳濡目染“井冈山精神”,使我认识到新时代新气象,我们党员更要有新担当新作为,积极、主动融入新时代的伟大事业。<br></h3> <h3></h3><h3></h3><h3></h3><h3> “井冈山精神”是值得全国人民珍视的精神瑰宝,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强大精神动力。<br></h3><h3></h3><h3></h3><h3></h3> <h3> 一次井岗行,一生井岗情。以井岗山为起点的“重走红军路,红色摄影行”已列入我的摄影计划,期待志同道合的你同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