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老孟的美篇泰山游记三——岱廟篇“走马观花”岱廟走马,花样年华觀花。

铁路老孟

<h3>中国古代帝王登泰山封禅告天,必定要从岱庙的遥参亭起始,然后经岱廟,过岱宗坊,走红门,中天门,南天门到达玉皇顶。</h3><h3>我们于4月7日下午,于灵岩寺禮佛,4月8日从天外村走中天门南天门玉皇廟登顶,4月9日上午,我们岱廟敬神。</h3><h3>岱廟位于泰安市城北部,与泰山南天门处同一中轴线上,古称东岳廟,泰廟,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叫东岳大帝。</h3><h3>岱庙是古代帝王封禅告天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起疇于秦,到,有规模化于汉,所以说:创建于汉代,后经历朝历代帝王拓修,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h3><h3>岱廟,坐南朝北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面积9.6万平方米。</h3><h3>岱廟,是中国四大古建筑群之一,(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曲阜三孔,岱廟)。</h3><h3>遥参亭牌坊,为两间三柱牌坊,修建在通天街北,修建于乾隆三十五年,左右两侧各有一铁狮子,遥参亭牌坊与遥参亭间有两个水池,因池中各有一出水的龙头,所以称之为龙池。</h3> <h3>遥参亭,坐落在岱廟坊前,古代帝王每逢来泰山封禅首先要在这里举行一个简单的参拜仪式,以表示对上天及东岳大帝的虔诚,古时候又名草参亭,明代嘉靖年间山东副都御史吕经改名为遥参亭。</h3><h3>遥参亭中部为半圆拱门,东西各有一配殿。所以遥参亭在民间称为遥参门,民间登泰山参拜时一般是“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h3><h3>遥参亭还被称为天下第一行宫,现在的门牌号码是东岳大街191号。</h3> <h3>进入遥参门,亭内拱门上方门额上书“《登泰山起点》,由此可见,攀登泰山的第一步,从这里出发。</h3><h3>过遥参门,迎面有一福字影壁,上书福字,最上方有有求必应四个小字,可能是求泰山神吧。</h3> <h3>岱廟坊,修建于清代康熙年间,高12米宽9.8米进深(厚)3米。为四柱三间,三楼式。</h3> <h3>正阳门,建筑高大宏伟,气势磅礴,犹如一座帝王的宫阙。正阳门始建于宋代,据说岱廟共计有八个门,正阳门高8.6米,正中的门只有帝王才能通过,一般大臣分文左武右,只能走东西二门。正阳门上方,有高11米的五凤楼。</h3> <h3>入正阳门后,左侧两间房子正中有一“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立于中华民国十八年五月立。</h3> <h3>配天门,取自孔子语“德配天地”,配天门为岱廟的第二道门,修建于宋代真宗年间,面阔五间,殿内供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兽,两侧配殿东侧为“三灵侯殿”祀周朝谏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相传宋真宗泰山封禅在南天门遇见三个神人,回来即修建配天殿,加封“三灵侯”,西殿为太尉殿。</h3> <h3>都说爱美是女性的专利,请你看看其实雄性也有很多爱美的,在荷尔蒙激素分泌的刺激作用,这只铁狮子头上也带了一枝花。</h3><h3>雄狮子,我敢打包票这确实是一只雄狮,在所有的庙宇,官衙,山门等地方安放的狮子,雌狮脚下踏着一个小狮子,雄狮脚下踏着球体,表示雄狮掌管天下,雌狮繁衍子孙后代,所以确定这是一只雄狮。</h3><h3>其实仔细观察,雄狮头上不是花,而是一棵小草,奇怪的是它竟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不得不佩服。</h3> <h3>碧霞元君廟,供奉泰山奶奶。</h3> <h3>泰山奶奶神位</h3> <h3>【泰山天仙聖母碧霞元君之印】此印计十二个字,刀法娴熟,刀功老辣,技艺娴熟。</h3> <h3>在碧霞元君廟右侧,有一石碑,为日本书法家撰写,内容是李白泰山诗作六首。</h3> <h3>岱廟汉柏园位于岱廟东线园内原有炳灵殿,所以古称炳灵宫,也叫东院。相传汉武帝当年泰山封禅,在岱廟中植柏树一千余株,就汉武帝来说,我们在全国各地的寺院,山野,见到大量的汉武帝植的树,看来汉武帝绝对是绿化先进个人,作为一个帝王,如此重视植树的真是不多。</h3><h3>相传现在汉柏园中五株古柏均为汉武帝所植,如今古柏纽结上耸,苍劲葱郁,如虬龙腾飞,古人誉为汉柏凌寒,现在是泰安八景之一。</h3> <h3>第一株:【汉柏连理】。</h3><h3>汉武帝亲植,双干连理,同根同生,乾隆皇帝非常喜欢,亲手绘制了御制汉柏图。</h3> <h3>乾隆皇帝御制汉柏图</h3> <h3>岱廟汉柏亭,耸立在三层台基上,此亭修建于1959年,原址是炳灵殿,建成后,亭内立有汉碑,称为汉碑亭,1967年撤汉碑,遂易名为汉柏亭,现在亭内立有毛泽东先生的诗词碑,登汉碑亭可北望泰岱雄姿,也可南望泰安城貌。只是导游走的急,我们不愿掉队,所以未能亭中一顾。</h3> <h3>著名艺术家刘海粟先生题字“汉柏”</h3> <h3>第二株:【赤眉斧痕】</h3><h3>与汉柏连理生长在一起的还有一株汉柏,名为赤眉斧痕,与汉柏连理是近邻,树干下部有一斧砍的痕迹,并有红色浸染,这就是古柏八景之一。</h3><h3>赤眉斧痕树围3.98米,高12.5米,虽然年过2千,却仍然枝繁叶茂,青翠欲滴。</h3><h3>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泰山有下中上三廟,(下廟)......廟内柏树夹两阶,大二十余围,盖汉武所植也,赤眉尝斫一树,见血而止,今斧创犹存。”</h3><h3>西汉末年,山东江苏农民起义,赤眉军欲砍树,没砍几斧,柏树流血,赤眉军遂停止砍伐。从此,留下了血痕斧跡,成为一奇觀。</h3> <h3>第三株【苍龙吐虬】</h3><h3>汉柏院南侧,有一棵粗大的汉柏,他是汉柏院第一柏,是汉柏院中最粗的一棵,仔细观察,他实际上是两棵不同类型的柏树,一棵是桧柏,一棵是侧柏,我们一般人确实辨认不出来,我们眼中,只是看到一棵老柏包着另一棵老柏,导游说,外面的一棵是檜柏,是一棵汉柏,包在里面的是一棵侧柏,据说侧柏是清代生长出来的,现在,年轻的侧柏已经枯死,倒是古老的汉柏却生机盎然,虽然其主干上树瘤遍布,老态龙钟,然而却生机勃勃。</h3> <h3>第四株,【白鹤亮翅】</h3> <h3>西线的唐槐院内里有唐槐一棵,名曰“唐槐抱子”</h3><h3>唐槐院与汉柏院遥遥相对,处于岱廟中轴线的西线,院内原有延喜殿,所以称为延喜院,清末延喜殿倒塌,仅余唐槐,现在称之为唐槐院,唐槐与民国年间枯死,1952年,岱廟主持在唐槐的枯树洞中植一小槐,现在小树长成,郁郁葱葱,有唐槐抱子的称谓,唐槐树荫下有明代万历年大字碑《唐槐》又有康熙年间的《唐槐诗》碑。</h3> <h3>看过岱廟的树,下面我们再看一下岱廟的碑刻。</h3><h3>岱廟的石刻被誉为中国第三大碑林,仅次于西安,曲阜。岱廟中共计有184块碑刻,48块汉画像石。最为著名的四块帝王碑,最有价值的是秦代李斯碑,最让书法界推崇的是张迁碑。</h3> <h3>李斯碑—位于岱廟东御殿外,在玻璃罩内,被誉为中外名山石刻之祖,有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为丞相李斯撰写,他以小篆代替了大篆,碑文计222字,明代嘉靖年间尚存29字,原立于泰山岱顶的玉女池旁,几经磨难几次失而复得,现今仅余10个残字,其中7个比较完整的字。</h3><h3>此碑为公元前219年刻石,于公元前209年补刻秦二世诏书。</h3> <h3>右数第一行四字,能辨认三字,“臣,去,疾”,右数第二行二字,隐约能认一字,上部第一字,“昧”还不知正确与否。第三行二字“臣,请”,第四行二字“矣,臣”,</h3> <h3>张迁碑—这是书法界最为推崇的一块碑刻。</h3> <h3>宣和重修岱廟记碑背面有“万代瞻仰”立于1124年。</h3> <h3>大金重修岱廟记碑,立于1182年。</h3> <h3>康熙重修岱廟记碑,立于1678年。</h3> <h3>乾隆重修岱廟记碑,立于1770年。</h3> <h3>五岳独尊碑</h3> <h3>连理汉柏画像碑</h3> <h3>汉柏凌寒碑与观海大字碑,立于汉柏院西南侧的汉柏亭中。</h3> <h3>唐槐大字碑立于唐槐院内唐槐树下,为明代所立。</h3> <h3>唐槐诗碑,好像与唐伯虎有关。</h3> <h3>醴泉碑,醴为酒,意味似酒一样的泉水,又名甘泉,始于宋代。</h3> <h3>汉画像石</h3> <h3>我们团队的部分成员合影</h3> <h3>仁安门,这是岱廟的第三大门,始建于元世祖七年,1271年,仁安取自论语(仁者安仁)意为以仁义治理天下,天下则安。</h3> <h3>孔子句《天下歸仁》</h3> <h3>东御座,位于岱庙东线,原名迎宾堂,修建于元代,清乾隆35年1770年拓建,当时名为驻跸亭,这是泰山地区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处乾隆行宫,还记得岱庙的第一道门遥参亭吗,遥参亭门额上的天下第一行宫指的就是这里。</h3><h3>东御座由垂花门,仪门,大门,正殿,配殿组成,两个侧室,东为书房,西为卧室,殿内安放泰山三宝,【沉香木狮子一对,温凉玉圭,黄釉瓷葫芦瓶】,殿内的家具均为紫檀木。</h3><h3>相传乾隆皇帝1735年——1796年在位60年,10次泰山封禅告天,6次登岱顶,8次驻跸东御座。</h3><h3>目前摆放的泰山三宝均为复制品。</h3> <h3>沉香木狮子,这是右侧一只,</h3> <h3>温凉玉雕花玉圭,为什么叫温凉玉呢,相传此玉圭,上面是凉的,而下面却是温的,摆放在玻璃器皿中,不可能摸的着。</h3> <h3>黄釉蓝花葫芦瓶</h3> <h3>龙椅。</h3><h3>龙椅两侧的布幔处有一幅联,上联维以一人治天下,下联是岂为天下奉一人,如果言行一致,当时的皇帝觉悟真高。</h3> <h3>导游带领大家游览岱廟</h3> <h3>此处的石名字叫作扶桑石,寓意日出的地方,中国古代人认为,在中国最东边蓬莱仙岛的东面,有东瀛州,五代时期,有高僧乘船东去寻找太阳升起的地方,后来在日本传经50载,回来时带回许许多多的日本石头,就是这种石头,当时称为扶桑石,不知这是不是当年运回来的扶桑石。扶桑石下方刻着扶桑石三字。</h3><h3>在扶桑石的北面,有一棵柏树,称为孤忠柏,相传是石忠化身,石忠何许人也,话说武则天癈掉太子李显,并加害,朝中大臣石忠不服,大殿上自杀身亡,魂魄来向东岳大帝告发武则天,东岳大帝感其忠臣,遂让其在自己身边化身柏树。名字称为“孤忠柏”柏树与扶桑石相对方向一米高处有一树瘤,树瘤中部有一洞,当地人称福窝。</h3><h3>导游告诉大家,闭上眼,围扶桑石正转三圈,反转三圈,然后能摸到福窝者,大福大贵。</h3><h3><br></h3> <h3>都说柏树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这棵扭曲着生长的柏树相传也是汉柏,据说有人能看出这棵柏树生前曾七个不乐意,八个不服气,传说此树原来长在道路中间,不知哪位皇帝来封禅,看到皇帝走来,汉柏立即闪到一旁,皇帝大喜,回去后,对此树封赏,封赏的官员来封赏给别的树了,此棵汉柏非常生气,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气大伤身,此棵汉柏终于气死。以此类推,劝诫人们莫要生气。</h3> <h3>铜亭,又名金阙,明代万历四十三年铸造,原在岱顶碧霞寺内,明末清初移到灵应宫,1972年安置于岱廟中,亭为铜铸,施以鎏金,高5.6米,阔4.6米,进深3.7米,此亭原有门窗。</h3> <h3>铁塔,明代嘉靖年间铸造,原在天书觀抗日战争时期天书觀毁于战火,原为十三级的铁塔也三遭破坏,仅余三层。</h3> <h3>岱廟天貺殿,泰山岱廟的主体建筑,元代称仁安殿,明代称峻极殿,民国开始称天貺殿至今。</h3><h3>天貺,是上天恩赐的意思,内里供奉东岳大帝。</h3><h3>岱庙天貺殿,与故宫的太和殿,孔府的大成殿为中国最大的殿,统称为三大宝殿,民间有句俗话,无事不登三宝殿,其中就是这三个大殿。</h3><h3>中国很多人真的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事的时候才想起来求神拜佛,所以与之相匹配的还有句俗话,叫做临时抱佛脚。</h3><h3>天貺殿东西长67米南北宽17.8米高22.3米。</h3><h3>公元1008年大宋在澶渊大败辽军,但宋真宗无心恋战,签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引起朝野共愤,宋真宗为平息怨愤之情,密谋策划,宣称这是《天降诏书》的骗局。率领群臣,车载“天书”来泰山告天,诏令建造天貺殿。</h3> <h3>东岳大帝,相传在封神演义之中的黄飞虎。在姜子牙封在东岳廟,据说黄飞虎的妹妹,在封神演义中为商纣王的妃,后被封泰山奶奶,不过还有一种说法,碧霞元君是玉皇大帝的玉女,这里咱就不去考究了。</h3><h3>附五岳大帝封神榜:</h3><h3>东岳泰山天齐仁聖大帝,《黄飞虎》骑五色神牛,有金眼神鹰护驾。</h3><h3>南岳衡山司天昭聖大帝《崇黑虎》骑火眼金晴兽,铁嘴神鹰护驾。</h3><h3>中岳嵩山中天崇聖大帝《闻聘》骑青骢马。</h3><h3>北岳恒山安天玄聖大帝《崔英》骑黄骠马。</h3><h3>西岳华山金天愿聖大帝《蒋雄》骑乌骓马。</h3> <h3>以下几张照片都是岱廟花园。</h3><h3>紫藤树下</h3> <h3>紫藤树</h3> <h3>照片中的背景为岱廟的角楼。</h3> <h3>芍药花开正当时</h3> <h3>花园中的盆景艺术</h3> <h3>盆景艺术</h3> <h3>素景园门口</h3> <h3>厚载门,始建于宋代1009年,明代称后宰门,或鲁瞻门,后易名厚载门,取厚德载物节字,厚载门上有楼名曰望岳阁。</h3><h3><br></h3> <h3>厚载门外意图拍一张岱廟全景照片,谈何容易。</h3><h3>总之,岱廟,是一座宏伟的建筑,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山东曲阜三孔合称为中国四大古建筑群,。</h3> <h3>《泰山花样年华》景点,是集娱乐,觀光,采摘,的四A级景区,因为年卡免费,所以我们搂草打兔子,走进园内参观游览。实在说,这种植物园性质的景点对于我们来说,吸引力一般。跟随我的镜头,请您自己欣赏即可。</h3> <h3>热带植物园区</h3> <h3>古木</h3> <h3>仙人掌类植物</h3> <h3>开放的仙人掌</h3> <h3>我们的队友,夫妻在拍照。</h3> <h3>新加坡标志鱼尾狮</h3> <h3>队友冰哥夫妇,“情深谊长”</h3> <h3>石景</h3> <h3>这里的“五岳独尊”是假冒伪劣,造的挺逼真,按照现在时兴的说法,这属于一假范围。</h3> <h3>难得一见的紫槐</h3> <h3>老伴与她最要好的姊妹,在五角枫树下合影。</h3> 哎吆来,赶紧挡住,“小伙子,下次和小姑娘一起出来,千万记住,要穿戴整齐,青春都暴露了”<br><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