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

山以雾洗梦'

<h3><b>  最初想到乌镇去的缘由因刘若英是代言人,喜欢她而对乌镇有了想看看的冲动。而后因为乌镇成为了世界互联网大会会址,就是觉得这浩瀚无边的国际范和印象中的古镇完全不搭,怎得就互为融合了呢?</b><br></h3> <h3><b>其实古镇看的多了,自然也就有了视觉上的疲劳,拍摄的片片混在一起再看时很难分辩出哪是哪儿了?</b></h3> <h3><b>4月中旬的那天中午从嘉善南站到桐乡乌镇已是下午了。因时间充裕就去了乌镇南栅转了转,纯粹朴素的民宿街道,小吃,店铺一字排开,东西要比东栅、西栅卖的便宜很多。</b></h3> <h3><b>乌镇西栅景区开发竣工后,2007 年刘若英被选为乌镇形象大使,乌镇在社会上的名气便慢慢响起来了。</b></h3> <h3><b>当我缓步走进乌镇,那一座座记载着岁月沧桑的古旧木屋临水而建,依桥而立,依然诉说着千百年来曲折的经历,更折射出一种古老不朽的文化。</b></h3> <h3><b>那些或深或浅的历史,似乎依旧古朴的延续到今天,乌镇一切仿佛没变,一切仿佛因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又在巨变,变得古老而又新潮。</b></h3> <h3><b>2014年一场大咖云集、科技炫酷的盛会,落地这个古老而宁静的地方,从此这个美丽的小镇,又多了一个名号: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b></h3> <h3><b>站在这里,我回望着乌镇久远的历史,触摸着古典的小桥,欣赏着江南的“水阁”,漫步在幽幽的古巷,感受着这里的人文的同时,也遇见了互联网带来的智能未来。</b></h3> <h3><b>乌镇在古代叫“乌墩”、“乌戍”,其可考的历史文化踪迹可以追溯到6000年以前,是我国江南六大古镇之一。这里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从乌镇东部“谭家湾古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兽骨等,说明在很早以前人类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和繁衍。</b></h3> <h3><b>秦朝时期,乌镇以车溪为界分成两个区域,西部称为乌墩,由乌程县管辖,东部名为青墩,归属由拳县治理,乌镇开始了一市双治的局面。乌镇在唐代隶属苏州府,到了宋光宗赵惇登基称帝,为了规避皇帝名讳,乌墩镇改称为乌镇。新中国成立后,将乌镇和青镇进行合并统称乌镇,一直延续至今。</b></h3> <h3><b>桥是乌镇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也是乌镇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乌镇曾经有120多座桥,可谓“百步一桥”。</b></h3> <h3><b>来到斜风细雨中的古典小桥旁,我用手去轻轻的摸了一摸,想用我的心去细细的体会,仿佛斑驳的桥身,淙淙的流水,正在日日夜夜在反复吟诵着那段桥的历史,那个桥的传说。</b></h3> <h3><b>这里最负盛名的要算是乌镇西栅的通济桥和仁济桥这两座石拱桥了。两桥呈直角相交,站在桥下,望水中倒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b></h3> <h3><b>这让我不由想起《断章》中的句子,就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想,谁要是站在乌镇的这座“桥中桥”上,那就是“看风景的人在看桥上的你”了。</b></h3> <h3><b>据说,乌镇的古桥最早修建于南宋时期,盛行于明清两朝。大多数桥梁随着岁月流逝和年久失修永远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有的甚至没有留下名字。</b></h3> <h3><b>偶尔也能看到桥身上刻着对联,如西栅的通济桥南面刻有:“寒树烟中,尽乌戍六朝旧地;夕阳帆外,是吴兴几点远山。”北面则刻着:“通云门开数万家西环浙水;题桥人至三千里北望燕京。”联中记述了乌镇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b></h3> <h3><b>摇橹行船水面之上,无论透过哪座桥都能看到更远处有另外一座桥的身影,这就是乌镇“桥里桥”的独特景观。</b></h3> <h3><b>扶栏伫立桥头,欣赏着两侧古风浓郁的民居,桥下偶尔穿行而过的乌篷船,在水面上划出道道波纹,俨然一幅古老的乡村山水画,纯朴而宁静。</b></h3> <h3><b>在乌镇,“水阁”似乎比桥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b></h3> <h3><b>乌镇的民居不仅沿河而建,而且有一部分已经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再搁上木板,当地人称其为“水阁”。</b></h3> <h3><b>茅盾在《大地山河》中曾这样描叙故乡的水阁:“……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可以用吊桶打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到橹声乃,飘然而过……”水阁,是一个窗口,让你看到了真正的“水”乡,更让你看到实实在在的水乡生活。</b></h3> <h3><b>借宿水阁,推开雕花木窗,只见脚下就是潺潺的流水了,清风徐来,幽湿的气息里,水声呢喃,桨声欸乃,这时你才能真正体味到水乡“人家尽枕河”中“枕河”的滋味。</b></h3> <h3><b>清晨小镇初醒,船娘包着蓝印花布头巾,静静地撑下竹篙,船轻巧地划过水面,荡开一圈圈涟漪,不急不徐,从容如千年的乌镇。</b></h3> <h3><b>跨过古桥,踏着青石板铺成的巷道,漫步在古巷之中,两边各式的民居体现着不同时期历史的特色,让人感受到的是久远和幽深。</b></h3> <h3><b>青砖灰瓦无声地诉说着乌镇的历史,道道痕迹静静地回忆着曾经的故事。</b></h3> <h3><b>在乌镇古巷,茶馆都是出了名的,大大小小,散落在各个街巷的水阁里。茶馆分街庄和乡庄,街庄地处中市,宽敞雅致。而乡庄多在栅头上,质朴淳厚,却更能让你品出水乡的原汁原味。</b></h3> <h3><b>傍晚时分,寻一处茶馆,依窗而坐,一面傍河,一面临街,街道喧哗,河道沉寂。杭白菊的清香里,你会发现,原来自己也如水阁,身在繁华里,心却静如止水。</b></h3> <h3><b>水乡江南是孕育人才的福地,从古至今,乌镇中走出的名人大家已经有千人之多。</b></h3> <h3><b>从1000多年前中国最早的诗文总集的编选者梁代昭明太子,到中国最早的镇志编撰者沈平、著名藏书家鲍廷博、理学家张杨园、晚清翰林严辰、夏同善……近现代则更是名人辈出,政治活动家沈泽民、漫画大师丰子恺、海外华人文化界传奇大师孙木心等,都出自乌镇。</b></h3> <h3><b>在这些名家之中,我最熟悉的莫过于茅盾,他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秋收》和《残冬》,对中国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巍然高耸的丰碑。</b></h3> <h3><b>茅盾故居坐落在乌镇市河东侧的观前街17号,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四开间两进,总面积约450平方米,是清代江南传统木构架民居建筑。故居分东西两个单元,包括卧室、书房、会客厅、餐厅等,其家具与布置仍是茅盾当初居住时的样子。</b></h3> <h3><b>看社戏是乌镇人的传统娱乐项目,就连鲁迅先生都对社戏充满了憧憬。</b></h3> <h3><b>戏台占地204平方米,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曾经屡遭毁损,1919年修缮后,一直保持到今天。</b></h3> <h3><b>乌镇具有久远的历史,在上海、杭州、苏州、嘉兴等大、中、小城市深处的它,长期以来免于世俗的打扰。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温柔的灯光就会笼罩在乌镇的夜空,展示出一种神秘而静谧的美丽。</b></h3> <h3><b>你能不能想象, 没有前台、没有接待人员的宾馆会是什么个样子?在乌镇西栅景区乌镇谭家·栖巷自然人文村落,就提供了社会公众体验智能化的服务。</b></h3> <h3><b>随着互联网基因的注入,如今的千年古镇俨然已成为互联网智慧化项目的全方位体验场,未来城市的智慧化生活方式,都可以在乌镇体验到。</b></h3> <h3><b>古老的江南小镇邂逅求新求变的互联网,开启了一扇透视中国互联网崛起的新窗口。</b></h3> <h3><b>如今的乌镇,融入了互联网应用,照亮了未来生活,提升着居民生活幸福感。</b></h3> <h3><b>从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落户举办,乌镇已走过5个年头。之前的乌镇,更多的是旅游符号,后来演变为戏剧和文化的符号,如今随着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它已经成为互联网、数字经济的符号。</b></h3> <h3><b>穿行在乌镇的古巷民宿,放眼老街新潮,一种新气息、新脉动、新能量,正从这里不断萌发、向外延展……</b></h3> <h3><b> 时间: 2019年4月</b></h3><h3><b> 摄影:老锅</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