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因为也画画的缘故,来成都当然想走走艺术区。</h3><h3>据说最有名的当属蓝顶艺术区。</h3><h3>2003年,或者更早一点,由艺术家自发聚居而诞生的成都蓝顶艺术区。周春芽来的早,接着罗中立、张晓刚、方力钧等知名艺术家相继在此落户。但因为种种原因,这里的50多位艺术家基本上已搬离。</h3><h3>现在的是崭新的蓝顶。崭新当然就不是原汁原味的,想想不去也罢。</h3><h3>接下来就跑到成都当代美术馆和千高原艺术区。千高原叫艺术区有点勉强,应该是工作室更准确。成都当代美术馆硬件不错,展览也不错,是“李华的认知艺术在成都”油画展,作品很当代。</h3><h3>但这些地方都不能跟我需求同频。</h3> <h3>直到找到了“东郊记忆”。</h3><h3>“东郊记忆”很像我们沈阳的1905文化创意园,名字比沈阳的上口且有艺术感。</h3><h3>沈阳1905是在重型的原址,成都的东郊记忆由原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修建而成。尽管南北有太大的差别,但这里的好多工业细节还是能勾起我的回忆。</h3><h3>东郊的记忆,你我都有。我们都有一颗红亮的心。</h3><h3>厂区内的供销社,红砖厂房、火车头和专用线铁轨,锅炉房旁那高高的烟囱……充满了浓浓的怀旧感。</h3><h3>东郊记忆中央大道上,一位萨克斯乐手在表演,一曲一曲地吹,吹的我心里乱七八糟的。跟我一样大还有一群热闹,他们跟乐手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刻意做出不是专程听乐手演奏的样子,但他们微妙的表情骗不了人。</h3><h3>离乐手不远处,有几位歌手唱着自己的故事哼着自己的悲欢。</h3><h3>有时候,几种声音会搅在一起。混乱的挺别致。</h3> <h3>我一直觉得艺术区得又呼吸,因为呼吸才意味着生命的存在。而完成呼吸最好方式就是要有驻场艺术家和流动的卖艺的歌手。在这方面,沈阳的1905显然有欠缺。这样的结果是,有区域少艺术,不好玩。如果1905请我过去驻场,虽然离家远我也会过去。</h3><h3>戏剧在东郊记忆中也占有一定比重。这里有剧场还有剧社。我看了演出活动表,小剧场的实验剧居多。</h3><h3>自从北京有了798,打造艺术园区成了席卷全国的热潮。先是一线城市,接着是省会城市,现在二三线城市为都在打造自己的艺术区。区域也由老厂房向外延展。在沈阳,一些废弃的锅炉房也成了艺术空间。</h3> <h3>显然,这些热暗合了人们内心深处对艺术的渴求。在艺术区,你就会发现,来的人不都是从事艺术工作的,有很多普通人也热衷光顾艺术园区。他们在这里拍照,仿佛一下子就很艺术了一样。其实,这群人就是希望自己的心能在文艺的照耀下红亮起来。</h3><h3>其实,人们都在借助艺术媒介打捞内心深处的记忆。就像我从东北大老远跑到东郊记忆一样。</h3><h3>东郊记忆,何尝不是一群人的记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