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北京西郊,历史上有一片被称作“三山五园”的古典园林。它们是中国园林史上的珍宝,更是世界园林史上的杰作。近年来,不断有恢复“三山五园”历史风貌的呼声,公众对“三山五园”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也越想知道“三山五园”的前世今生。</h3> <h3></h3><h3>说起“三山五园”,好多人真搞不懂,这也难怪,一是因为它是一个历史概念,二是因为它的内涵也是变化的。现在大家的共识的“三山”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三山五园”是清代皇家园林的集大成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中国园林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世界建筑史、园林史和城市发展史上,也有深远影响,被誉为“世界最早认知中国造园艺术的窗口”。</h3> <h3>全盛时期“三山五园”的整体格局以“三山”“五园”皇家园林为核心,赐园与官绅宅园林立、京西稻田成片、村镇寺庙棋布、水系御道串联、八旗驻防环列护卫,历史与文化在这里交融,美景怡人,生态优良。</h3> <h3>其实 “三山五园”中的“三山”是包含在“五园”当中的,搞懂了“五园”的来龙去脉,“三山”就不用多说了。</h3><h3>“三山五园”中最早兴建的是畅春园。畅春园位于北京海淀现北京大学西侧,占地60公顷左右,是康熙皇帝在北京西北郊修建的第一座“避喧听政”的皇家园林。畅春园的前身清华园是明代武清侯李伟的私家园林。园主李伟是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生母李太后的父亲,在万历一朝权倾朝野。清华园规模宏伟,建筑华丽,被时人誉为“京师第一名园”。但是,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由于战事连绵,这座名园也随之荒败废弃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在清华园废址上修建了畅春园,至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全园建筑告竣,正式命名“畅春园”,寓意“四时皆春”“八风来朝”“六气通达”,表达了康熙皇帝八方来风无不含宜、六气运行无不顺达的治国理念。 </h3> <h3>据说,康熙非常喜欢这个园子,每年来园驻跸,要在园中居住七八个月之久,在园中处理朝政。每遇大典,在园中赐宴王公勋戚、文武大臣、蒙古外藩等。这里实际已经成为紫禁城外西郊的另一处政治活动中心。</h3> <h3>乾隆以后,畅春园由“避喧听政”的政治中心变为祭拜先皇、奉养太后之所。后来,随着畅春园奉养太后功能的逐渐丧失,以及另一个皇家园林圆明园的大规模修建,畅春园的命运开始由盛转衰。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畅春园也被烧毁,一代皇家名园至此退出历史舞台。</h3> <h3>民国时期,北京西苑一带先后驻扎陆军16师、冯玉祥国民军第11师等军队,畅春园旧址被辟为操场。等到日伪时期,又被开辟成农田。</h3> <h3>1983年以后,畅春园旧址西南部建成芙蓉里居民小区和万泉河中学,东南部建成现在的海淀体育馆和畅春园饭店。90年代以后,畅春园遗址的东北部,出现了形形色色的饭店,在其东南部,变成了北京硅谷电脑城,这一时期,遗址的中段修建起“畅春新园”,成为北大西墙外人们游玩散步的小型公园。</h3> <h3>先建的畅春园不存在了,确实令人唏嘘。下面再看看被毁的圆明园,你会更心痛的。</h3> <h3>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h3> <h3>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万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h3> <h3>圆明园曾被誉为“万园之园”,它汇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精华,集当时江南主要名园的景貌特点,融东西方多种建筑风格,堪称中国园林艺术的顶峰之作。</h3> <h3>这座园林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后改名万春园)三园组成,规模宏大,占地5200余亩,外围总长约10千米,三园呈倒“品”字形,带有命名的景观达100多处。它们不少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如方壶胜境、蓬岛瑶台、武陵春色等,还有模仿江南美景和国内各名园修建的许多“缩景”,如取自杭州的西湖十景、取自庐山的西峰秀色、取自海宁安澜园的四宜书屋、取自南京瞻园的茹园、取自苏州的狮子林、取自杭州汪氏庄园的小有天园等。</h3> <h3>除了中式建筑,圆明园中还有一组欧洲式样的宫苑建筑群—大水法十景,俗称“西洋楼”,是由乾隆皇帝时期的西方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人设计和督建的。这是中国皇家宫苑中第一次大规模仿效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包括六组西洋式建筑、三组喷泉和无数庭院。建筑材料多使用汉白玉,屋顶覆盖着琉璃瓦,在风格上体现了中、西建筑艺术和造园艺术的美妙交融。其中最大的西洋楼是海晏堂,楼前喷水池的两侧各排列着六只铜铸的动物,组成十二生肖喷水景观。这些铜像都是兽首人身,身穿袍服。每到某一时辰,代表这一时辰的铜像就会自动从口中喷出水柱,如此循环往复,十分别致有趣。</h3> <h3>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它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h3> <h3>今天,圆明园的中式园林区已了无痕迹,只有西洋楼尚有几处遗址残存。那些断垣破壁、衰草乱石,仿佛在无言诉说着昔日的荣光,也提醒着后人不要忘记历史的伤痛。 </h3> <h3>一个不存在了,一个被毁了,这些园林的精华只能留作我们回忆了。下面看一个真实存在但不开放的,这就是静明园,位于玉泉山小东门外,颐和园昆明湖西。占地75公顷,其中水面13公顷。为"三山五园"之一。金代始建芙蓉殿(亦名玉泉行宫)。明正德年间(1506~1521)建上下华严寺。清康熙十九年(1680)建行宫,初名澄心园,三十一年(1692)更名静明园。乾隆年间大规模扩建,形成"静明园十六景",时为静明园鼎盛时期。</h3> <h3>静明园遭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两次焚毁。辛亥革命后,一度开办玉泉山汽水公司,时亦开放游览。1949年后,为国家机关使用,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绿化。民国后曾作为公园对外开放,新中国成立后玉泉山成为和中南海齐名的重地,共和国许多重大事件与此地有关。</h3> <h3>静明园园内有诸多景物,较著名的有:玉泉,被乾隆命名为“天下第一泉”,金代称“玉泉垂虹”,玉泉趵突,为燕京八景之一;玉峰塔,位于玉泉山主峰,为八角七级仿木构楼阁式石塔,高47.7米,以“玉峰塔影”为名,是十六景之一;华藏塔,一座八角七级密檐式汉白玉石塔;澄照关,关上雉堞相连,高度超过6米;楞伽洞,洞中大量艺术价值极高的清代密宗摩崖造像。</h3> <h3>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玉泉山辟为行宫,名“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名为“静明园”。乾隆十五年(1750年)再次大加修葺,增建了玉峰塔等景观并命名了“静明园十六景”。其中“玉峰塔影”“裂帛湖光”“玉泉趵突”等饮誉京都。</h3> <h3>静明园全盛时期,山上有玉峰塔、妙高塔等四座不同形式的佛塔,有“塔山”之誉。山之南有“廓然大公”“涵万象”等庭院。玉泉湖,湖中有三岛,俗日“一池三岛”。湖之两岸足“玉泉趵突”,泉侧有“天下第一泉”御碑,可谓全园景观荟萃之地。 东山景区有影镜湖,楼阁错落,丛生翠竹故名“风篁清听”。湖东岸临水有“延绿厅”水榭,西岸为“影镜涵虚”一景。湖南岸有“分鉴曲”“写琴廊”等景观。 西山景区有一组园内最大的建筑群,坐东朝西,中有东岳庙,院落四进,分别供有东岳大帝,吴天至尊,玉皇大帝等。东岳庙之南有“圣缘寺”,也为四进院落,其中第四进院落有琉璃塔一座,别具姿态。东岳庙之北为“清凉禅窟”,足一座小园林,正殿坐北朝南,中有亭台楼榭曲廊相接,错落于假山叠石之间。这是一组佛道并立的建筑,足当年佛道合一政策的反映。</h3> <h3>静宜园是“五园”中保持较好的一个。始建于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距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 金大定二十六年建香山寺,明代又有许多佛寺建成。清康熙年间(1662~1722),就香山寺及其附近建成了“香山行宫”。清乾隆十年(1745年)曾大兴土木建加以扩建,翌成竣工,成名噪京城的二十八景,乾隆皇帝赐名静宜园。</h3> <h3></h3><h3>静宜园分为“内垣”“外垣”和“别垣”三部分,共有大小经典建筑50余处,其中乾隆御题的28景。分别是勤政殿、丽瞩楼、绿云舫、虚朗斋、璎珞岩、翠微亭、青未了、驯鹿坡、蟾蜍峰、栖云楼、知乐濠、香山寺、听法松、来青轩、唳霜皋、香嵓室、霞标蹬、玉孔泉、绚秋林、雨香馆、胎阳阿、芙蓉坪、香雾窟、栖月崖、重翠庵、玉华蚰、森玉笏、隔云钟。而在这28景中,勤政殿和香雾窟格外引人瞩目,这两处都是与皇帝关系最为密切的地方。</h3> <h3>清咸丰十年(1860年)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静宜园先后两次被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焚毁。1956年开辟为人民公园,郭沫若亲笔题“香山公园”。</h3> <h3>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建设,香山公园现已成为中外闻名的北京十大公园之一。香山公园文物古迹丰富珍贵,亭台楼阁似星辰散布山林之间。这里有燕京八景之一“西山晴雪”; 这里有集明清两代建筑风格的寺院“碧云寺”;这里有国内仅存的木质贴金“五百罗汉堂”;这里有迎接六世班禅的行宫“宗镜大昭之庙”;这里有颇具江南特色的古雅庭院“见心斋”。</h3> <h3>香山公园占地188公顷,香山丘壑起伏,地势险峻,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海拔557米,南、北侧岭的山势自西向东延伸递减成环抱之势,景界开阔,可以俯瞰东面的广大平原。</h3> <h3>颐和园是“五园”中保存最好的一座园林,其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br></h3> <h3>颐和园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h3><h3>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h3> <h3>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 “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br></h3><h3>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h3> <h3>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成清漪园,耗银480余万两。清漪园内以 中国古代神话中“海上三仙山”的构思,在昆明湖及西侧的两湖内建造三个小岛:南湖岛、团城岛、藻鉴堂岛,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莱、方丈、瀛洲。</h3> <h3>颐和园鼎盛时期,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大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为代表性建筑。古树名木1600余株。</h3> <h3>清朝道光年后,由于国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陈设,清漪园逐渐荒废。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 光绪十年至二十一年(1884年至1895年),为慈禧太后退居休养,以光绪帝名义下令重建清漪园。由于经费有限,乃集中财力修复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改名颐和园,成为离宫。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园内建筑及文物遭八国联军破坏,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修复。颐和园尽管大体上全面恢复了清漪园的景观,但很多质量上有所下降。许多高层建筑由于经费的关系被迫减矮,尺度也有所缩小。如文昌阁城楼从三层减为两层,乐寿堂从重檐改为单檐,也有加高的建筑,如大戏楼。苏州街被焚毁后再也没有恢复。由于慈禧偏爱苏式彩画,许多房屋亭廊的彩画也由和玺彩画变为苏式彩画,在细节上改变了清漪园的原貌。</h3> <h3>宣统三年(1911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溥仪退位,颐和园作为溥仪私产,仍由清室内务府管理。</h3><h3>由于皇家经费逐年短欠,清室财源日趋枯竭,为补贴园林的财政,民国三年(1914年)1月14日,清室内务府将颐和园改为售票参观。</h3> <h3>颐和园里的万寿山,高约60米,传曾有老人在山上凿得石瓮,因名瓮山,前临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山前建园静寺,清初,曾作宫廷养马的草料场。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园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为万寿山。并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原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而对称,成为全园的主体。建筑群依山而筑,现存的是英法联军烧毁后慈禧重新建造的。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h3> <h3>三山五园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集大成者,不仅因为其经典独特的园林建筑设计,还因为其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记忆与传统,承载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荣辱与兴衰。</h3> <h3>西山从金代开始的北京西北郊造园传统,历800年而不衰。敦厚儒雅的儒道文化和园林艺术,对北京西北的苍翠群山和原野之间涌出的汩汩泉水,生发出丰富的情感。飞檐斗拱与山水形胜,构筑起京城人最初的精神原乡。数不清的亭台楼阁,看不尽的奇花异卉,览不尽的湖光山色,熏染着整个炎黄子孙隽永雅致的审美情趣,这是中华民族丰盛的记忆遗产。</h3> <h3>历史跨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华民族加速全面复兴。近期出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三山五园”被规划定为西郊皇家园林保护区。力争通过不长的时间,彻底改变“三山五园”文化特区”的环境,全面恢复历史风貌,届时,“三山五园”将重现昔日的风采,向全世界展现无穷的魅力。</h3><h3>这是西山之幸,这是北京之幸,更是中华民族之幸!我们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