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名师奕奕风采 听专家金玉良言——云南省代连锋名师工作坊赴成都研修纪实(三)

幽兰

<h3>  成都海棠千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成都若一场千年的流水,流尽文人墨客的情韵,风骚才子的惆怅;成都似一份千年万古的缘,牵系了古今多少人的思绪,“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成都五月的阳光,格外灿烂,沐浴在阳光下,云南省代连锋名师工作坊的10名坊员们感受到正在燃烧着的巴蜀之地的教之光!</h3> <h3>  5月14日上午,在成都市武侯实验小学张华老师和卢琳老师进行的同课异构《天路》的课堂上,我们听见悦耳的歌声,缭绕耳际;我们看见思维活跃的学生,返璞归真 。此时,我们心中升腾感动,愿将那一份感动化作一捧鲜花,装点我们自己的课堂,企盼手留余香。稍后,武侯实验小学的付华校长为我们做了《课堂变革路上的实践探索与反思回顾》的专题分享。付校长从武侯实验小学的发展历程为出发点,既有深度又有高度的向我们阐明了课改的方向即“完整幸福的教育,无怨无悔的人生。你若盛开,清风徐来”。最后,成都市武侯区教科院汪翼副院长为我们做深度指导及专题讲座,汪教授从结果导向,核心知识,学科活动及师生交往四个方面结合早上的两节教研课阐明了“我们怎么才能设计一节好课?”</h3> <h3>  下午,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院长李松林教授紧扣《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的“养”字,诙谐幽默地以农民“养”家禽为引子开始此次高屋建瓴、生动有趣的讲座。他围绕“什么样的课堂有利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学到什么样的知识有利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什么样的知识学习有利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什么样的知识教学有利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四大内容展开。</h3> <h3> 教学之道,道在心灵。经过一天的学习,老师们对核心素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了学科理论水平,反思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整合、优化课堂策略,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时效。代连锋名师工作坊全体坊员们将继续沿着研修之路前行,最终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h3> <h3>【我们的感言】 </h3><h3> 李松林教授一言以蔽之,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养”为中心,即素养能力,而不是传统教学的“分数”养。像农民种庄稼那样,抓住学生的根本,将富有营养的知识养料,用来发展学生的“根部 ” ,营养“根部”,促进增长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持续思考,建构知识,发展创新,提升思考力、生成力和表达力,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素养。然而,反观早上的两节同课异构研修课《天路》,两位老师都是抓关键词朗读中感受青藏铁路的历史性意义和筑路工人的艰辛,寓教于乐。体现了聚焦核心,聚集品格,建构价值观念、基本能力 、生态价值观,注重学生参与实践,注重情境创设。</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 李玲</h3> <h3>  李教授的讲座犹如广袤无垠的林海,在炎炎夏日为我们送来清凉,为教学绿色发展之路保驾护航……为了提高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提高教师们的专业技术能力,2019年5月14日下午,有幸聆听四川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李松林教授的讲座——《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教学》。</h3><h3> 李教授以问题:“如何通过学生深度学习来激发学习效果”,激发我们教师的思考,通过三个为什么,引导总结出深度学习的三个实践方向:触及灵心深处,深入学科本质,展开问题解决;五个着力点:深层动机、切身体验、高阶思维、深度理解、实践创生。即为“三个方向,五个着力点”的原则。了解了原则之后,为了让教师们学习运用,李教授提出四个问来引导教师怎样操作,即:如何激发学生的深层动机?学到什么样的知识才是深度学习?什么样的学习模式更利于促进深度学习?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更利于促进深度学习?通过一个个典型案例分析,让我们清楚地掌握激发学生深层动机的方法,认识了三种学习模式的方式,掌握提升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教学模式。</h3><h3> 李教授一句句:“你们听得懂吗?”“你们要有反应,要记喔!”拉近了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带动我们也展开深度学习,收获满满。希望我们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从而让学生学习更轻松,课堂更高效。</h3><p style="text-align: right;">———梅红丽</h3> <h3> 一首《天路》把我们一行学习之人代入青藏高原雄伟美丽的画卷中。《天路》这首诗写出了它的卓越贡献。张华老师和卢琳老师带着我们又再次感受了它的雄伟。两位老师分别以朗读歌词和铁路简介,让学生们在熟悉了青藏高原和青藏铁路后初步感知藏族人民的热情、淳朴和青藏铁路的雄伟。和学生们一起哼唱《天路》初步理解“天路”的真正含义,在读、听、说的过程中体会藏族儿女欢欣鼓舞的心情。</h3><h3> 两堂课中,两位老师安排了有层次、有目的的多种形式的读:先让学生自由读“青藏铁路简介“部分,找出重点词句写下自己的理解并学会和同学交流,这是吴老师上语文课的一贯特点,抓住重点词句反复的品读,诵读,在读中教会中段学生学会语文学习的技能和方法。吴老师紧紧地扣住文中的“穿、越、过”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让学生体会青藏铁路“犹如一条巨龙”的气势,进一步体会“天路”的沿途艰险含义。接着吴老师抓住重点词“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 ,再次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通过图片和数据的 说明品读句子,体会修建这条“亲情路、关爱路、连心路”的艰辛与困难,在了解的基础上再次品读,学生理解了环境之恶劣,设计之艰难,科技之发达,再次体会“天路”的含义。最后张老师列举的“6个之最”同学们以齐读的形式来体会建设英雄们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学生们在老师不断地点拨质疑下丰满了“天路”就是一条"团结路、发展路、幸福路。"的神奇之路。</h3><h3>&nbsp;&nbsp;&nbsp; 总之,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比较,多反思,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潜力,并真正地到达教育的理想境界――“寓教于乐”。 </h3><p style="text-align: right;">&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何留丫</h3> <h3>  今天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李松林教授的讲座。他声情并茂、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解“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教学”。他提出,打破以往情结是在课堂上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唯一途径。李松林教授就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怎样的课堂,学到怎样的知识才更有深度,什么样的学习才更有深度等问题做了深入分析。他还就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高质量地设计学科问题进行了具体有效的讲解和指导,并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案例详尽地阐述了怎样通过设计“习题式问题”,“课题式问题”,“项目式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从而达到使学生深度学习的目的。他切合教学实际,用理论来解决我们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极有针对性。对我在今后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和综合素养的愿景将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张丽萍</h3> <h3>  教学之道,道在心灵。一句话,抓根本,要学农民,将知识浇灌到学生的“根部”,即心灵之中,要“养心”,而不是“养身”。如何“养心”呢?要抓兴趣,抓情感,抓思维。即激发兴趣 ,共鸣情感,迸发思维。唯一秘诀是“勾引”,勾引兴趣、情感、思维。勾心靠工具去拨动心弦,工具就是精妙巧妙的学科问题, 找到学生的心灵触发点。那么,如何找到心灵的触发点呢?从以下四点去“触发”心灵。</h3><h3> 第一,新奇处。像朱自清《背影》的新奇点,学生新奇为什么“背影”值得难忘?</h3><h3> 第二,困惑处。困惑是命门,在困惑处把脉诊断。没有困惑便不是课,课堂就是制造困惑、创造困惑的地方。没有思维的碰撞,就没有困惑,何来思考?像语文课题《金色的鱼钩》的“锈”为什么是“金色”? 有了困惑,就“勾”住了心,就找到了心灵的触发点。</h3><h3> 第三,共鸣处。人本来就孤独,要缓解孤独,就要找共鸣。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体验,,找到共鸣点,激发兴趣。</h3><h3> 第四,挑战处。凡是对能力具有冲击处、碰撞处、刺激处即为学生的挑战处,让学生尝试、体验、实践,充分挖掘学生潜力。</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陈兴</h3> <h3>  知识作用包括生活作用、生产作用、学科作用,这些作用,需要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切身体会。针对我们在课堂上如何进行知识教学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李教授给出了基本模式:问题解决教学。针对如何设计问题解决教学,李教授提出了两点策略。第一,核心整合教学。将核心目标融入核心知识中,将核心知识通过核心问题来呈现,将核心问题分成子问题群进行教学,将子问题群安排成活动序列,最终循序渐进地完成核心目标。第二,高阶思维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更深刻”,要培养学生反思思维与批判思维;坚持“更综合”,要培养学生整体思维与辩证思维;坚持“更实效”,要培养学生实践思维与创新思维</h3><h3> 总之,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学习目标设定上是落实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表达,在学习内容选择上是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统整,培养出能用学科眼光观察世界,紧跟时代潮流的学生。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必将推动教育的变革,我们要走在时代前沿,把握时代脉搏,更需要我们聚焦深度学习,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追求最适合学生的优质教育,是我们执著的追求。</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张永昆</h3> <h3>  有幸在成都市武侯实验小学,听了两节同课异构课《天路》。引发了我的思考———我有收获,同时也有疑惑。我的收获:1.这样的课堂升华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2.整节课自始至终以学习目标导航,以个人、小组活动实践学习,导-学,导-学......循环往复,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呈现出来的氛围及其的好。3.两节课的教学方法一样,但内容的设计,教学步骤却不同。第一节课,教师以文本内容学习为主线,从整体入手,再到局部分学,最后再整体总结。其三个部分的学习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学习目标以并列的形式渗透每一个部分的每一个环节。第二节课,教师以学习目标为主线,大目标套小目标,一个一个学习目标串珠渗透在文本内容的学习中。整个课堂从目标学习出发,再到文本整体学习。我的疑惑:1.从教学设计的角度上看。第一节课,教师的导向明确了、细化了,但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向却单一了。第二节课,教师的导向明确,步骤分明,从整体到整体的入手。学生的思维活跃,生成资源特别丰富,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整合思维得到了锻炼。个性发展也特别明确,但学生学得散漫了些。2.两节课学生行为表达的方式变化。第一节课,学生学得明朗,说得太好了,那么前期铺垫学习又是怎样的呢?第二节课,学生学得自由,说得太多元化,这样的学习目标又是怎样理解的呢?这些疑惑在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汪翼教授的讲座中得以解决。感谢这样的学习方式。 </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丁思颖</h3> <h3>  7:50我们踏上了去往武侯区实验小学的列车,开启了我们成都之行第三天的学习旅程。</h3><h3> 8:35—10:10分两节《天路》同构异构课拉开了学习的序幕。两位老师的课堂都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全员参与、切身体验,让学生身心合一的学习!学生先独立自主思考,再小组内充分的说充分的读,最后全班交流分享,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学习体验。同时老师注重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的规律,对教学内容分板块设计,对重点内容的学习时间设置合理,注重学习活动的高效有效!两堂同课异构给了我们很深的启迪与示范,都特别注重学科的核心素养。10:40成都武侯区研究院汪翼教授对《怎样设计一节好课》作了精彩讲座,他指出一节好课的设计应先从想要的学习结果出发,以学习结果为导向设计相应的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而学习结果的拟定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设计学生切身体验的教学活动。</h3><h3> 下午2:30李松林教授的《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教学》更如一剂强心药直抵我们的心灵,教学改革的3.0时代需要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堂。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而深度学习应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入学科本质、深入问题解决;怎样的学习才是有深度的学习,李教授给我们提供了三个策略:核心整合教学,高阶思维教学,综合实践教学;而一切策略都依赖于老师高质量的学科问题设计:主要包括习题式问题、课题式问题、项目式问题。</h3><h3> 总之今天一天的学习培训干货满满,幸福满满!</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刘华丽</h3> <h3>  今天,在成都武侯实验小学,有一种满腔赤诚的情怀,撩动五月杏坛,流芳四溢;今天在丽雅阁酒店16楼,有一种动人执着的坚守,燃烧炙热心火,光耀四射!</h3><h3> 今天上午,我们在武侯实验小学聆听了两节同课异构《天路》,两位老师的课堂,让我们看到了这两天学习理论的实际操作。课后,成都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汪翼教授就两堂课的点评为我们做了《怎样设计一堂好课》的讲座,实际操作与理论相结合,我们感悟更深,理解更深刻;今天下午,在丽雅阁酒店16楼,我们有幸聆听了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松林教授作《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的报告。李教授首先引导老师们思考“培养学科核心素养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培养学科核心素养需要什么样的学习”,让老师明白了当下老师们课堂教学最欠缺的是深度教学。然后围绕“学到什么样的知识才更有深度”、“怎样学习知识才更有深度”、“什么样的知识教学才更有深度”三大内容展开。</h3><h3> 李教授向在座老师提出:问题情境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领域。其基本模式是问题解决学习,即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精神实质是由知识主线向问题主线转变,由先学后用向学用合一转变;基本前提是高质量的学科核心问题。针对如何设计高质量的学科问题,李教授向教师提供了三大问题设计:第一,习题式问题,其学习方式是解答,其学习结果是答案;第二,课题式问题,其学习方式是探索发现,其学习结果是结论;第三,项目式问题,其学习方式是探究与合作,其学习结果是作品。</h3><h3>李教授一句句:“你们听得懂吗?”“你们要互动,要记喔!”拉近了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带动我们也展开深度学习,收获满满。通过这次学习,我们对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努力贯彻深度教学,从而让学生学习更轻松,课堂更高效。</h3><p style="text-align: right;">————李娟</h3> <h3>  晨曦徐徐拉开了帷幕,又是一个炫丽多彩的早晨,我与工作坊的伙伴们来到了成都武侯实验小学聆听了两节示范课《天路》。两位老师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的面为我们做了精彩的展示。课堂上,老师们纯正的普通话、娴熟的教学技巧、精致的板书、亲切的教态、良好的综合素质等都令人叹为观止。</h3><h3> 下午,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李松林教授的讲座又将我们引入了一种全新的视野。李教授声情并茂、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解“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教学”。他提出,打破以往情结是在课堂上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唯一途径,就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怎样的课堂,学到怎样的知识才更有深度,什么样的学习才更有深度等问题做了深入分析。他的讲座对我们经后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所教学科的教学核心,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愿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一一李萍</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right;">何留丫 李玲 供稿</h3><p style="text-align: right;">图/丁思颖</h3><p style="text-align: right;">编辑/张丽萍</h3></font></h3>

学习

学生

素养

核心

学科

教学

深度

课堂

老师

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