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参观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是山东之行的重头。都说台儿庄因当年国民党军在此地重创骄横一世的日军而闻名。其实,台儿庄自京杭大运河通航后,就成了鲁南、苏北航道上的重要商埠,船舶穿梭,物资集散,商贾云集,生计富庶,很有一番繁华景象。</h3><h3>为什么叫台儿庄?多问了两句才知道,每逢夏季多雨时节,运河涨水是常事,所以,运河两岸人们建房时,都要先打一个石台做地基,再在台子上盖房子,可防水患,台庄由此得名。中间加个“儿”字,是与地方方言有关,类似北京人的儿化音,“台庄”就成了“台儿庄”。</h3><h3>可见,台儿庄与大运河的关系太密切了。</h3><h3><br></h3> <h3>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就建在大运河边上。在台儿庄这一段的运河,被称作“鲁运河”,以山东省的简称命名,可见台儿庄段运河在流经山东境内500多公里大运河中的重要地位。</h3> <h3>运河上的地标,水车。</h3> <h3>远处对岸的建筑好像是火车站,隐约可见停在前面的列车。</h3> <h3>这座跨河桥建的挺有特色。</h3> <h3>河上常有游船往来,据说只要肯花钱,游船一直可以开到微山湖。</h3> <h3>野鸭子,蒙人称之为鸿雁。</h3> <h3>运河两岸的夜景也很美。</h3> <h3>书归正传,参观大战纪念馆。</h3> <h3>这个纪念馆的规模不小。为国军战役专门建这么大的纪念馆,在改革开放前是绝对不敢想的。说明社会进步的更包容了,也说明包括正面主战场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一致对外的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就像一首抗战歌曲中唱到的:“无论穷,无论富,四万万同胞齐武装;无论党,无论派,大家一起来。”</h3> <h3>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点之一,国家4A级旅游景区。</h3><h3>纪念馆里展示内容,对这场大战的经历、意义都做了充分的表述,不再赘言。</h3><h3>挑点儿毛病还是可以的。</h3> <h3>大战前的形势,不用多说,就是国军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日军长驱直入,大片国土沦丧,失败情绪弥漫,“亡国论”蔓延,中国到了最危机的时刻。</h3><h3>展览中说:全国人民企盼着正面战场能打个大胜仗。</h3><h3>这话说的没错。问题是,大胜仗是靠企盼就能得来的吗?做梦吧!</h3><h3>在蒋介石这个愚蠢的军事统帅指挥下,国军不败已算是胜了。要不是蒋介石的怯战遭到民众强烈抗议,压力山大,被迫于战前枪毙了不战而退丢失山东大部国土的省主席韩复榘,威慑了国军将领;要不是第五战区有李宗仁这样积极主张抗战的杂牌军将领担任司令长官,加上同样是桂系的副总长、足智多谋的小诸葛白崇禧辅佐;要不是有原西北军干将孙连仲、张自忠,川军孙震等一帮决死抗战的杂牌军将领率领的铁血男儿浴血奋战;要不是有鲁南百姓的积极支援,想打赢这一仗难上加难。</h3> <h3>于学忠、张自忠等将领率领国民党杂牌军阻击南线日军北上达两个多月,破坏了日军南北夹攻鲁南、苏北国军的企图,为台儿庄歼灭南下冒进的日军赢得了战机。</h3> <h3>临沂狙击战同样是杂牌军的功劳,庞炳勋部和张自忠的59军,两次阻击妄图会合的日军,使其主力不能投入台儿庄会战,否则,台儿庄的国军将陷于灭顶之灾。</h3> <h3>这是在临沂阻击战中战死的第五战区中将高级参议,曾任东北军师长的刘震东。被民政部于2014年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h3> <h3>藤县保卫战要多说两句。川军出川参加抗战可谓难上加难。国民政府歧视还不说,国军嫡系对其更是另眼看待。川军的装备比其他部队差许多,用的79步枪大都是四川自己造的,补给还要家乡父老的支援。</h3><h3>孙震率领的驻守藤县的这支部队,在之前的战斗中已经损伤过半。名义上是两个军,实际人数也不过两万余人,不如国民党嫡系的一个师。</h3><h3>战前,部队过于分散,作战部队主要在正面前线布防,驻藤县县城内的是孙震兼军长41军的三个师部、两个旅部及少量警卫部队和几百个警察,共一千多人,没有作战部队。孙震指派122师师长王铭章代他任前线总指挥、代军长,统一指挥藤县的部队。王铭章后来英勇牺牲,不能太过评论。川军的特点是能吃苦耐劳,作战勇敢,服从指挥,但战术过于死板。王铭章作为藤县的最高指挥官,具备这些特点就显然不够了。日军在正面进攻受阻,立即改变战法,派出精干的精锐部队数千人迂回,直接突击县城。</h3><h3>在军情突变的情况下,王铭章仅仅将后方的一个团另一个营调入城内加强防守,而主力还在外线与敌人对峙。王铭章任命入城的727团团长张宣武为城防司令,授予指挥权。城内部队虽然增加到三千余人,但遭到数量并不少于自己的日军装备精良的精锐部队的攻击,实力差距就有些悬殊。加上日军飞机的支援和强大炮火的攻击,仅一天时间,城防已岌岌可危。张宣武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员,在最困难的时候,他请求王铭章及其他三个师部及旅部的指挥员都撤到后方去,但王说,命令是死守,绝不撤,一定要等援兵到来。他哪里知道,已经到达离藤县不足70公里的临城(现薛城)两天的援兵、国民党嫡系汤恩伯部的一个军,停滞不前,说是要等整个军团到齐后才能前进,孙震作为这个方面的作战总指挥,催了几次那个汤部姓王的军长,根本不予理睬。</h3><h3>王铭章等不到援军,又不肯撤,最后在日军攻入城后,负伤的他饮弹自尽。</h3><h3>张宣武在王铭章死后,担当起全部指挥责任,直到负重伤昏迷后被抬离战场。他离开后,城内守军失去指挥,各自为战,异常惨烈。</h3><h3>藤县县城守军3000余人,除少数部队突围外,全部牺牲;没有来得及撤出的300多重伤员,全部自裁或与日军同归于尽。日军占领藤县后发现,他们居然没有抓到一个俘虏。这就是川军!</h3> <h3>王铭章牺牲后,被授予很高的荣誉。</h3> <h3>被人称作“叫花子”军的川军,用鲜血和生命宣示众生,川军没有一个孬种!</h3> <h3>蒋介石亲自出席王铭章的葬礼,并题词。</h3> <h3>这位的照片不是纪念馆的,是我加上的。他就是担任藤县城防司令的727团团长张宣武。他后来也担任过122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接任孙震的儿子孙元良 担任了41军中将军长。1949年底,率部随国民党第16兵团部(司令长官孙元良,逃走台湾)起义,参加了解放军。时任122师师长的熊顺义将军也一同起义。熊顺义也参加了藤县保卫战,是当时前线指挥部的参谋长。</h3> <h3>这张照片也是我加上去的,前排中间的是我父亲,后面的那一位,是与我父亲同在一个团八年, 后成为搭档的傅传作。</h3><h3>国民党16兵团起义后,原一野司令部副参谋长李夫克担任了兵团军代表,一野一军一师师长傅传作担任了兵团副军代表,我父亲自48年4月负重伤后就一直休养,49年底随贺老总入川后,担任了16兵团41军军代表,参加了这支部队的改造整编。</h3><h3>这张照片就是完成整编任务后,由傅传作和我父亲带队,将原国民党16兵团留下的15000余人送往华东,补充到准备解放台湾的第9兵团,分别编入第27、26军等部队。</h3><h3>在出发前,这支部队还执行了一次剿匪任务。当时起义部队中哗变的不少。16兵团另一个军的一个师就出现了问题,哗变的部队与当地国民党土匪勾结在一起。总部决定由41军抽一个团配合行动。122师师长熊顺义主动请战,派出了364团参加剿匪。该团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击毙叛军一千多人,俘虏三千余人。该团一连战士还抓获了化妆逃跑的女匪首、小脚“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受到西南军区的嘉奖。</h3><h3>由于朝鲜战争爆发,这支部队的起义人员随第9兵团,停止了渡海作战的准备,作为第二批入朝部队,参加了二次战役。在长津湖战斗中,27军的一个连在阵地上一直保持战斗姿态,除两人外,全部冻死在战场上,成为永久的丰碑,其中就有原国民党16兵团41军的战士。9兵团是志愿军中,唯一一支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英雄部队,被缴获的美军王牌“北极熊团”的团旗,至今陈列在军事博物馆。他们的司令员宋时轮将军,曾对15万麾下将士,尤其是原国民党16兵团的15000余四川籍起义将士和牺牲在朝鲜战场的3万余四川籍子弟兵,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怀念!</h3><h3>张宣武曾对我父亲说,过去一直想不通,为什么打日本我们的战士不怕死,一和共产党作战就怕的要命,总打败仗。现在明白了,还是信念问题 ,搞清楚为谁当兵 ,为谁打仗,不管对手是谁,我们的兵就会一往无前!</h3><h3>我父亲与张宣武、熊顺义两位将军建立了很好的战友关系,即使在文革期间,父亲在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十年中,仍尽量为他们出具证明材料,还他们于清白。</h3> <h3>从下面的几张图可以了解到,敌我双方的参战序列差距很大,部队的装备也相差甚远。</h3><h3>据统计,国军参战部队共计29万余人,日军5万余人,近乎6比1。</h3><h3>伤亡比例,国军5万余人,日军2万余人(国军统计)。</h3><h3>以上数据证明,把台儿庄战役称作歼灭战是不妥的,只能算击溃战。</h3><h3>如果按照日军的统计,伤亡人数是11984人。其中,从2月20日至5月10日,第五师团阵亡1281人,伤5478;从3月14日至5月16日,第10师团阵亡1088人,伤4137。两个师团合计的阵亡人数,仅2369人。</h3><h3>按照这个数据,战损比应该是4比1。</h3><h3>这场大战,名副其实是惨胜!</h3><h3>即便如此,战役本身的社会效应是很大的。起码证明日本人并非是不可战胜的,中国是有希望的,对国际上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证明中国没有亡,还有人在战斗!</h3> <h3>李宗仁还是有些能耐的。</h3> <h3>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在保卫台儿庄的战斗中出力最多。可是在蒋介石的嘉奖名单中,他只能屈居汤恩伯之后,那个畏缩不前,让王铭章憾死沙场的罪人。</h3><h3>蒋介石不得人心,只能怪自己太小家子气。</h3> <h3>网上找不到这首歌。</h3> <h3>第二集团军将领的豪言壮语!</h3> <h3>一切还要引申到一定要说的根本!</h3> <h3>以下的许多照片,都是这位法国籍匈牙利人帕拍摄的。卡帕是他的笔名,原名罗伯特-安德烈,是一名战地记者。他的名言:“如果你拍的不好,是因为你离战场不够近。”流传于世。</h3> <h3>蒋介石曾四次亲临鲁南前线。再不胜一回,出门就别带脸了!</h3> <h3>油画是从全景图摘下来的。</h3> <h3>我挺佩服白崇禧的,但聪明人也有毛病,跟蒋介石类似,日本话:小心眼子!</h3> <h3>这张照片是向记者展示敢死队员是如何绑上集束手榴弹的。就和现在伊斯兰恐怖分子经常搞的肉体炸弹是一个意思。能这样义无反顾赴死的,我觉得都是有信念的 ,起码知道自己这样死的意义,不管是伟大的还是龌龊的。</h3> <h3>这是缴获的一辆日军坦克。</h3> <h3>卡帕的雕像</h3> <h3>周恩来的照片出现在这里是有说头的。</h3><h3>据说白崇禧去前线之前,请来周恩来和叶剑英这两位曾出任原黄埔军校教官的共产党人,请教这次作战方略。</h3><h3>周恩来:“日军调集精锐搞分进合击,我们呢,一定要避其锋芒 ,怎么打?激动灵活的消灭它。”</h3><h3>白崇禧:“如何激动灵活?如何消灭它?”</h3><h3>周恩来:“我建议,在津浦路南端,由张云逸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协同李品仙、廖磊两个集团军联合行动,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牢牢钳制敌人。这一路,要使敌人不敢贸然北上支援南下日军。在徐州以北,这一路必须采取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方针,守点打援。这样,两方面结合,便可以达到各个击破、出奇制胜的目的。”</h3><h3>白崇禧:“周公言之有理!周公言之有理!”</h3><h3>战役结束后,白崇禧感慨地说:“台儿庄大捷,有中共周恩来一大功。若没用周恩来的方针 ,肯定又是一个大败仗!”</h3><h3>是否是真实的?无从考究!就当是有这回事儿。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何况一个区区台儿庄?</h3> <h3>周恩来对李宗仁的评价有些偏颇。起码国民革命国共合作时期还是做了一些好事的。</h3> <h3>外国人对台儿庄大战的评价。</h3> <h3>这里是当年台儿庄战斗的遗址之一。</h3> <h3>台儿庄大战中的女英雄</h3> <h3>布满弹孔的墙壁。</h3> <h3>离开了,要去重新复建的台儿庄古城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