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

独具慧眼

<h3>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h3> <h3>走过龙门桥</h3> <h3>龙门石窟游览示意图</h3> <h3>龙门石窟北门,大门额匾上“龙门石窟”为郭沫若所题。</h3> <h3>气势不凡的龙门大桥,跨于伊水之上,架于龙门之口。</h3> <h3>进入龙山第一大洞窟——“潜溪寺”,据说是因寺下有幽泉淙淙而出而得名。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唐高宗年间所造。洞内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h3> <h3>陈抟“十字卷碑”,此卷碑有两种版式:一为横版式,一为竖版式。藏于龙门石窟的墨迹为横版式,竖版式藏于华山。</h3> <h3>宾阳洞由三个主要洞窟构成,始凿于北魏时期,宾阳洞在北魏时期时称“灵严寺”。宾阳之名始于明清。</h3> <h3>宾阳北洞</h3> <h3>宾阳中洞</h3> <h3>宾阳南洞</h3> <h3>伊阙佛龛之碑</h3> <h3>摩崖三佛龛凿造于武周时期,所造三佛代表过去、现在、将来,系典型的三世佛题材,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h3> <h3>洛阳牡丹石</h3> <h3>万佛洞是唐代石窟,窟顶莲花藻井分四层,最外层则是环绕飞翔的八身飞天。</h3> <h3>万佛洞内四壁刻遍小佛15000余尊,最小的只有2cm。万佛洞洞口的狮子被盗,如今已经看不到这对狮子。</h3> <h3>万佛洞外观音像龛,高0.85米,面额残损,头部向右倾斜,身挂璎珞宝珠,帔巾横于腹膝间,左手提净瓶,右手执麈尾搭于肩上,身体略呈“S”形的曲线,整个姿态显得优美端庄,据说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h3> <h3>双窑因二洞在同一前室窟檐下开凿而得名。北洞又称“八仙洞”;南洞又称“千佛洞”</h3> <h3>清明寺,原名双狮洞,开凿于唐高宗时期。正壁造像三尊。</h3> <h3>惠简洞是长安法海寺僧人惠简为唐高宗和武则天所修的功德窟。</h3> <h3>老龙洞因北邻老龙窝而出得名。原为自然溶洞,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营造,至玄宗开元年间结束。窟内造像无一定规划,布局较零乱。</h3> <h3>慈香窑为比丘尼慈香所造而得名。完工于北魏孝明帝神龟三年公元520年。慈香窑是龙门石窟,北魏小型洞窟中有完工绝对年代的洞窟。著名的魏碑精华《龙门二十品》中的一品,就刻藏在此洞主佛下部。</h3> <h3>莲花洞又名伊阙洞,是因窟顶雕有一朵硕大高浮雕莲花而得名。它开凿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公元521年。</h3> <h3>莲花洞窟外的北壁崖面上,有一摩崖经碑,是公元692年,武则天如意元年,佛弟子史延福刊刻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据考证,史延福所刻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为佛陀波利译本,它距译出时间不足十年,是最早的石刻本。甚为可惜的是经碑被两个“伊阙”大字所覆盖,是明代隆庆年间,河南巡抚赵岩所提刻。</h3> <h3>魏字洞因有北魏孝明帝正光、孝昌年间多块造像题记而得名。该洞是北魏较典型的中型洞窟。它完整的本尊头像,同宾阳中洞本尊头像一样,是现存所仅有的。</h3> <h3>唐字洞因窟内有多处唐代造像记而得名。</h3> <h3>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也是全国石窟中唯一劈开山崖,依崖雕凿的大型群雕。整个佛龛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计九尊雕像。</h3> <h3>主尊卢舍那佛,结跏趺坐于八角束腰叠色式莲花座上,通高17.14米,头高4米,仅耳朵就长1.9米,比一个普通人还要高出一截。</h3> <h3>火烧洞残破不堪,据说历史上却是香火旺盛,致使许多造像发暗变黑,犹如火烧一般。自明清以后,人们赋予它“火烧洞”这一带有神秘色彩的名字。也有人说,此洞曾经遭雷火所致。至于火烧洞被毁的真正原因,至今仍是一个疑团。</h3> <h3>古阳洞是龙门开凿最早的石窟,有“龙门第一窟”之称。古阳洞是公元493年开凿的,北魏王朝在这一年迁都洛阳。古阳洞是孝文帝为其祖母冯太后所造。因为北魏有一种制度,为了避免外戚专权,当立太子时须杀掉其母。孝文帝也因此自幼丧母,由祖母冯太后抚养长大。所以在迁都洛阳这年,在龙门开窟造像为祖母做功德。主尊释迦牟尼像,正是冯太后的化身,两侧菩萨则是宫中的宫娥侍女的形象。</h3> <h3>龙门石窟的书法珍品,龙门二十品,是北魏时期不同的二十块造像题记,记载着佛龛的雕刻时间,人物和目的等,在古阳洞中就存有十九品。</h3> <h3>古阳洞是中国石窟保存造像铭最多的一座石窟,闻名宇内的魏碑作品“龙门二十品”有十九品出于古阳洞。可是,洞窟深邃,外面又有栅栏围着,任你有再好的眼力,也不知那“十九品”身在何方。</h3> <h3>药方洞因窟门甬道刻诸多药方而得名。据说在药房洞门两侧共刻有药方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h3> <h3>石窟造型各异,历经着大自然的洗礼。因维护,还有几个洞窟未能观看。</h3> <h3>走出龙门石窟南门。</h3> <h3>走出门就看到了《龙阳二十品》的高清拓片。</h3> <h3>龙门石窟中崖壁上如蜂巢般的石窟,造像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展现了精绝的古代雕刻艺术。遥想当年,这样浩大的工程,场面该是何等壮观!</h3> <h3>伊河,发源于栾川,穿伊阙而入洛阳,至偃师注入洛河,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全长264.88公里。</h3><h3><br></h3> <p>龙门古称“伊阙”,伊河水从东面香山和西面龙门山,两山中间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在伊阙桥上与美景同框,将身影与龙门山色一起入镜。</p> <h3>走过伊阙桥</h3> <h3>伊水清澈,远山近景,沿着伊水河岸慢游。</h3> <h3>龙门东窟</h3> <h3>西方净土变龛为一方整崖面,龛的右侧剥落。</h3> <h3>千手千眼观音像龛,是一露天摩崖造像龛,也损毁严重只有千只手还依稀可见。</h3> <h3>看经寺是东山最大的洞窟,窟外正面有砖石二层楼,门额上题有“看经寺”三字。</h3> <h3>走下东窟,前往香山寺</h3> <h3></h3><h3>香山寺已历经1400多年的沧桑,始建于北魏。据说著名诗人白居易晚年常居于香山寺中,当时的香山寺衰微破败。白居易去世,遗命葬于香山寺如满大师塔侧。香山寺至今已进行五次修复。</h3> <h3><h3>1936年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地方政府选择香山寺南侧建了一幢两层小楼,被称为蒋宋别墅,当时蒋介石于 1936年10月29日从西安乘火车到达洛阳,当时来到洛阳是以“避寿”为名,实则部署“西北剿共”计划。</h3></h3> <h3>清康熙年间,乾隆曾巡幸香山寺,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这句诗摘自他当时所作的诗《香山寺二首》,被镌刻在石碑之上,乾隆御碑亭就矗立着这块石碑,已有两百多年历史。</h3><h3>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自古才华地,当秋罕跸间。阙峰迎嶻嶭,伊水俯潺浮湲湲。始见人枫叶,霜前三两段。</h3> <h3>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从它问世至今,不知陶醉了多少人。诗人死后埋葬的地方,叫琵琶峰。现在的白园,就是围绕琵琶峰修建的。</h3> <h3>走进白园</h3> <h3>乐天堂里有一尊白居易的汉白玉雕像,这尊雕像中的白居易坐于卧石之上,眼神里流露出的是一种忧民情怀。</h3> <h3>唐少府白公墓碑和墓冢</h3> <h3>走上龙门桥</h3> <h3>从西窟走到东窟,由于长期的自然损坏和人为破坏,龙门石窟已千疮百孔,许多大大小小的佛像早已身首异处,安详和蔼的佛脸被连头撬走,看到造像留下斑斑斧痕,倍感痛惜!还有好多洞窟已经没有佛像了,据说有的是被盗取后卖掉了,有的是文革期间被毁坏了。</h3> <h3>由于长期的面临自然损坏和人为破坏,龙门石窟已到了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德境地。许多大大小小的佛像早已身首异处,安详和蔼的佛脸被连头撬走,看到造像留下斑斑斧痕,让人无比痛惜。</h3> <h3>参观龙门石窟是单行线: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白园</h3><h3>西山石窟:北门---禹王池---潜溪寺---宾阳三洞---摩崖三佛龛---万佛洞---莲花洞---奉先寺---古阳洞---药方洞—南门</h3><h3>东山石窟:南门---擂鼓台三洞---文物廊---千手千眼观音像龛---西方净土变龛---看经寺---二莲花洞---四雁洞—北门</h3><h3>香山寺:南步游道---莲花池---钟楼、鼓楼---天王殿---罗汉殿---石楼---九老堂---观景台---大雄宝殿---乾隆御碑亭---蒋宋别墅---撞钟---从后门经东山宾馆进入白园</h3><h3>白园:南大门进---南诗廊---琵琶峰---北诗廊---道诗书屋---乐天堂---青谷---正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