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大云寺,罗汉洞石窟,丹霞地貌游记

樱英

<h3>清晨,我们出发,车上高速,经凤翔,陇县一路往北行驶,昨天下了一场雨,雨后的空气清新,沿途的风景很美,田野,树木郁郁葱葱,满眼绿色,满山遍野的洋槐花开的正旺。车行驶了近四个小时后达到了平凉市泾川县大云寺博物馆。</h3><h3>泾川古称泾州,居丝绸古道要冲,为华夏文明腹地,自古以来是西出长安通往西域的第一重镇,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和佛教文化中心之一。</h3> <h3>泾川大云寺位于西王母文化发源地,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现在其遗址建有大云寺博物馆。</h3><h3>大云寺博物馆规模宏大,布局严整,举架平缓,出檐深远,色调古朴,庄重典雅。</h3> <h3>舍利方塔举架平缓,显得非常稳重,飘逸,灵动,大气,充分体现隋唐建筑的独特风格。</h3> <h3>大云寺历史渊源,泾川境内佛教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佛教遗存丰富。</h3><h3>泾川大云寺,是大周皇帝武则天敕令珍藏以描写女性为主《大云经》的皇家寺院藏书楼,由隋代大兴国寺改建而成,距今有1400年。</h3><h3>公元601年,隋文帝下诏,在全国3O个州建舍利塔,泾州大兴国寺兴建,当时有14枚佛祖舍利由高僧送往泾州,在大兴国寺兴建舍利塔和地宫,置函供养。</h3><h3><br></h3><h3><br></h3><h3><br></h3><h3>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敕令诸州兴建大云寺,珍藏《大云经》。</h3><h3>泾州大云寺在隋代大兴国寺原址兴建,并把原塔基下的石函和舍利取出,请当时制作金银器工艺水平最高的工匠,选择当时最珍贵的珠玉宝石,做成鎏金铜匣和金棺银椁,并用琉璃瓶盛装14粒佛祖舍利再配以石函,于公元694年重新瘗葬放入地宫,建塔供奉。</h3><h3>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泾河瀑发洪水,泾州古城及唐代修建的大云寺毁于洪水中,14粒佛祖舍利随着地宫塔基埋没于荒野之中</h3> <h3>1964年10月,泾川县城关公社水泉寺村群众在平田整地时发现了唐代地宫,五重套函盛装的佛祖舍利惊现于世。</h3> <h3>大云寺舍利塔地宫壁画篇副宏大,构图精妙,人物生动传奇,端庄威严,(因为佛门圣地不能拍照,没有拍下图片)。</h3> <h3>我们前往罗汉洞石窟访古探幽。</h3> <h3>罗汉洞石窟是泾川县文物保护单位</h3> <h3>罗汉洞石窟位于罗汉洞乡,罗汉洞村红沙岩壁上,有上下两层,在长约600米的地段遗存40余个窟龛。</h3> <h3>这里树木繁茂,周边环境幽静。</h3> <h3>石窟入口处遗存北魏立佛石像一尊,高6米。</h3> <h3>主窟遗存为宋代风格,中心存高1米,宽约2米的石坛,坛四角有方形石柱与窟顶相接,</h3> <h3>柱身饰泥塑彩绘高浮雕天王,怒目前视,形象威严。</h3> <h3>东西两窟壁残存泥塑彩绘壁画约10平方米。其余窟有的无造像,</h3> <h3>有的残存清代民国时期的黑色壁画,诗文,题记等。</h3> <h3>十几个窟通过内部甬道相连,有时只能1人通过</h3> <h3>从窟内往外望,蓝天白云,远山近景尽收眼底非常幽静</h3> <h3>从罗汉洞石窟下山我们又去泾川县丹霞地貌景区。</h3><h3><br></h3> <h3>天气真好,蓝天白云,空气清新</h3> <h3>泾川丹霞地貌位于罗汉洞乡的韩家沟,原生态的丹霞地貌展现在我们眼前</h3> <h3>这里是一线天</h3> <h3>一线天往里走最窄处只能一人通过,越往里走越凉快,洞里有泉水流出,很是幽静,在炎热的夏天来这里避暑是一个绝佳的去处</h3> <h3>这里是一线天。</h3> <h3>泾川丹霞地貌虽然不太大,还处于原生态,有待开发,但是这里的自然景观,大自然的鬼斧神功令人叹服,人们在观赏这些大自然的美景的同时要保护好这些原生态的景观资源,感恩上苍对我们的恩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