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技法学习(之一)

桃源渔翁

<h3><b style="font-size: 20px; text-align: center;">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技法学习(之一)</b><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桃源渔翁</b></h3><h3><b><br></b></h3><h3><b>第1法(重字)</b></h3><h3><b>【原文】</b></h3><h3><b> 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b></h3><h3><b>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如</b></h3><h3><b> [唐]刘皂《渡桑干》(原文:[唐]贾岛《渡桑乾》)</b></h3><h3><b> 客舍<font color="#ed2308">并州</font>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b></h3><h3><b> 无端更渡桑乾水,<font color="#167efb">却</font>望<font color="#ed2308">并州</font>是故乡。</b></h3><h3><b>[唐]李商隐《夜雨寄北》</b><br></h3><h3><b> 君问归<font color="#ff8a00">期</font>未有<font color="#ff8a00">期</font>,<font color="#ed2308">巴山夜雨</font>涨秋池。</b></h3><h3><b> 何当共剪西窗烛,<font color="#167efb">却</font>话<font color="#ed2308">巴山夜雨</font>时。</b></h3><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习心得】桃源渔翁试笔</b></h1><p class="ql-block">一、诗例解析</p><p class="ql-block">诗例1-1 [唐]刘皂《渡桑干》(原文:[唐]贾岛《渡桑乾》)</p><p class="ql-block">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p><p class="ql-block">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 我离开家乡后客居在并州已有十年,</p><p class="ql-block"> 心里日日夜夜都在思念着故乡咸阳。</p><p class="ql-block"> 不知为什么,千里迢迢渡过桑乾河,</p><p class="ql-block"> 回头一看并州已成了我的第二家乡。</p><p class="ql-block">【解析】</p><p class="ql-block"> 作者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旅居并州十年,但一事无成,于是便返回家乡。但是当作者渡过桑乾到达朔方,回头望着并州的时候,另外一种怀念并州的情绪又涌上心头。在惆怅之际,写下了这首诗篇。</p><p class="ql-block">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久客并州的思乡之情。对于久居他乡的来说,十年积累的乡愁,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每日每夜,无时无刻的在思念故乡,以期早日回归。后两句写的是久客回乡的途中所感。诗人由并州返回咸阳,取道桑乾流域。回望并州,又似有故乡之感。全诗以空间上(并州与咸阳)和时间上(过去与将来)的交织,而又以现在桑乾河畔中途所感穿插其中,互相映衬,宛转关情。</p><p class="ql-block"> 十年以前,初渡桑乾,远赴并州,所为何事,诗中并未明言。而十年以后,“更渡桑乾”,回到家乡,其目的诗中似有其言,但所言并非清楚,或是自己也尚未弄清所为何事。其实不然,诗中极其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只好千里迢迢,来到并州客居。而十年过去,一事无成,终于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是一种种极其难堪的抑郁之情。但是,出乎诗人意外的是,过去只感到十年的怀乡之情,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万万没有想到,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在这久客之中,又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产生了感情。事实上,它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所以当再渡桑乾,而回头望着渐行渐远的并州之时,另外一种思乡之情(即怀念并州),竟然出人意外地、强烈地涌上心头,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沉重的负担。前一矛盾本来似乎是惟一的,而“无端更渡”以后,后一矛盾便凸显出来。这时,作者和读者才同样感到,“忆咸阳”不仅不是唯一的矛盾,而且“忆咸阳”和“望并州”,在作者心里究竟孰轻孰重,也难以断言。</p> <h3>诗例1-2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h3><h3>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h3><h3>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h3><h3>【译文】</h3><h3>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h3><h3>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h3><h3>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烛下促膝夜谈;</h3><h3>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h3><h3>【解析】</h3><h3>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因思念长安亲友而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h3><h3> “君问归期未有期”:</h3><h3> 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诗的第一句,一问一答,就连用两个“期”字,一面是妻子对诗人归期殷切的盼望,一面是人生漂泊,归期难定。两个“期字”,突出了诗人对于客居他乡的无奈,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h3><h3> “巴山夜雨涨秋池”:</h3><h3> 接下来,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羁旅之愁、不归之苦,与夜雨交织,得以进一步渲染。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池水涨满。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h3><h3> “何当共剪西窗烛”:</h3><h3> 但作者并没明言愁苦为何,却从眼前景物生发开去,另辟新境,宕开一笔,由当前愁苦之情激发出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何当”二字,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h3><h3> “却话巴山夜雨时”:</h3><h3> 第四句“巴山夜雨”重出,显得更为精彩。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而以“何当”介于其间,承前启后,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又以“却话”一带,用示现的修辞方法,遥想出未来相见的情景。</h3><h3> 在短小的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更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更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h3> <h3>二、技法解析</h3><h3> 对于绝句而言,第三句和第四句要前后衔接,第三句要为第四句做好铺垫。第三句、第四句(尾联)与第一句、第二句(首联)要不即不离,亦即,两联之间,即不能相同,又不能没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因此,关键在于第三句之“转”。而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前后勾连。即所谓:四句旋转而下,一气呵成。</h3><h3> 而第四句虽常用“却”,但并非必须用“却”,关键在第四句有语意回转、照应前篇之味即可。特别要注意的是,这种模式的绝句,往往是存在一种时空上的递进。前文虽亦可用一“却”字,其实在逻辑上并没有转折的意思,而仅仅是承前递进。从语义上说,却,本身就是回转、返回的意思,因此,这个“却”全等于“再”,第四句中无论是否有没有“再”字出现,逻辑意义上则必须有这种“再如何如何”的意思。</h3><h3> 绝句虽属短制,但更讲究结构的技艺。绝句的起承二句,以平铺直述为佳,舂容承接为是。至于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但此法不但要注重第三句,还要着眼第四句。</h3><h3> 1.此法的特点:</h3><h3> (1)第四句中,必须取第一或第二句中的某字作重复。</h3><h3> (2)第四句首字惯用“却”字。</h3><h3> 2.此法的要点:</h3><h3> (1)重字</h3><h3> 绝句本来字数有限,一般情况下,重复用字本是诗之大忌,但此法为什么要“刻意”使用重字呢?</h3><h3> 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要容纳丰富的思想内涵,要对主题进行艺术处理,要涵盖一定的时空范畴,要反映人物的活动和思维,可以调动大量的文字来为之服务。但是,对于格律诗而言,特别是绝句,因字少而限制了这个自由,它的最大特点是“意则其多,字唯其少”。要用二十八个字来完成这些任务,诗人们都会惜字如金,力争在限定的字数内创作出好的作品,这就需要有高度驾驭文字的能力。如果用字有重复,无形中压缩了作品要表达的主题,限制了表达手段的延伸度,影响想象空间,使本来的效果大打折扣。</h3><h3> 但凡事皆有例外。重复,虽然使词汇相对减少。但是,它可以使要反映的主题更突显,内容更集中,语言更精炼,范围更浓缩。为了以最精练的语言表达饱满的思想情感,为了删繁就简,聚焦主题,强化效果,用重复的方法,亦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选用“重字”。</h3><h3> (2)选字</h3><h3> 既然重复也是一种可用的手段,那么,该当如何选用重字呢?或言之,选用哪个字作重复效果最好呢?如果解决了对重复的认识,选择哪个字来重复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h3><h3> 格律诗的魅力在于声律和诗意的完美统一。一般来说,当声律和诗意发生矛盾时,应该以诗意为主。因此,所选择的重字应该是:能够鲜明地表明主题的字;能够强烈地引起共鸣的字;能够充分地展示意境的字;能够极力地提升情感的字;能够更多地蕴藏想象的字。这就是所要选择的重字。一般来说,应该选择含有某种特殊含义的名词、事件、时间等。</h3><h3> (3)“却”字</h3><h3> 从“却”字的特点来看,这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很有魅力的字。作副词使用时,它有表示转折的意思,例如,再(却又)还(却是)恰(却如,却待)刚刚(却才),但要比“倒、可”这些字的语气略轻,也柔和一些。除了表示“反而”这个常见的用法以外,它还有一种让人“意想不到、意外惊讶、不应如此而如此”的情感含义,非常适合表达思维上、意境上超乎想象的大转折。用好这个字,会收到良好的效果。</h3><h3> 综上所述,再简析一下诗例,不难看出此法的诀窍所在。</h3><h3> 刘皂《渡桑干》这首诗选择“并州”作为重字。在一二句中,诗人点出让他日夜归心的是咸阳(第一故乡的代名词),而不是客居已十年的并州。读者会顺着这样的思维展开想象:他为什么想离开并州?并州有什么令他这么不愉快?但到第三句时,就在诗人上船北渡桑干河时,无意之间情况出现了新变化,他回望并州(第二故乡的代名词),深深感到并州和自己的故乡一样令人留恋。这是人们所料不及的结果。诗的魅力、感染力也因此而出现,诗人的真正意图才得以揭晓。</h3><h3> 同样,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中,“期”和“巴山夜雨”被重复,特别是“巴山夜雨”被当作一个整体运用。第一次被当作无奈和烦恼的原因,到第四句,反而成为以后欢聚时畅谈的话题,这里面又有多少深度的转变,全凭读者拓展体味。</h3><h3> 这就是第一法技巧的精髓。</h3> <h3><b>三、桃源渔翁练笔</b></h3><h3><b>练笔1-1《七绝·与友相聚茶楼有感》</b></h3><h3> <b>怯上<font color="#ed2308">茶楼</font>饮玉浆,明心一盏对诗肠。</b></h3><h3><b> 兼听燕语溶流水,<font color="#167efb">却<font color="#333333">下</font></font><font color="#ed2308">茶楼</font><font color="#010101">意</font>未央。</b></h3><h3>【注释】</h3><h3> 1.玉浆:神话传说中的仙人饮料。[唐]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寺:“玉浆傥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h3><h3> 2.明心:表明心迹。柳青《狠透铁》:“我在你像前明心,我肚里没草屎渣渣!”</h3><h3> 3.诗肠:指诗思;诗情。[清]唐孙华《长夏闲居杂感次随庵韵》:“诗肠苦与墨同磨,时逢炎景欢娱少。”</h3><h3> 4.兼听:指并听多种声音。《后汉书·文苑传上·傅毅》:“如彼兼听,则溷于音。”李贤注:“兼听众声则音乱。”</h3><h3> 5.燕语:闲谈;亲切交谈。《汉书·孔光传》:“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h3><h3> 6.流水:双关语。(1)即《高山流水》,古琴曲名。亦泛指琴曲。[宋]范仲淹《明月》诗:“明月照前墀,朱弦奏《流水》。”(2)斟茶“流水”之声。</h3> 7.未央:未尽;无已。《楚辞·离骚》:“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王逸注:“央,尽也。”水:即高山流水,古琴曲名。亦泛指琴曲。[宋]范仲淹《明月》诗:“明月照前墀,朱弦奏《流水》。”<h3><b>练笔1-2《七绝·独步春雨偶感》</b></h3><h3> <b>试问桃花剩几枝,<font color="#ed2308">长街暮雨</font>赏春迟。</b></h3><h3><b> 何当共盏烹龙井,<font color="#167efb">却</font>话<font color="#ed2308">长街暮雨</font>时。</b></h3><h3>【注释】</h3><h3> 龙井:中国著名绿茶名。因产于浙江杭州龙井而得名。老舍《四世同堂》三七:“开水是昼夜不断,高等的香片与龙井随客人招呼,马上就沏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