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陈兆玉</p> <p class="ql-block"> 我 当 兵 在 汽 车 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亲手创建的人民军队,在百姓中享有崇高威望,从小聆听解放军战斗故事长大,当兵,是埋藏我心中已久的夙愿。</p><p class="ql-block"> 1968年,我中专毕业,分到父亲所在军工企业学开车,家境多年拮据终于熬出了头,父母很高兴。但一直想往当兵的心丝毫未泯,冬季征兵开始了,我全然没顾及同学们对司机这份工作的羡慕,告别了恋恋不舍的父母和兄弟姊妹,毅然报名应征入伍,实现了多年愿望。</p><p class="ql-block"> 来自齐齐哈尔所瞎各区、县的新兵,集中在站台上,挤满车厢。上下6人一控的卧铺坐进8人,从不相识到成为相互畅谈的战友,冲淡了刚离开家的思念。列车一路走走停停,穿行在正常运转列车的缝隙中,到凤凰城已是午夜,没有星光,伸手不见五指,辨不清东南西北,只有带兵干部们的手电筒射出束束白光。<span style="color:rgb(1, 1, 1);">背着挎包行囊,跟随着看不清头尾的队伍,朦朦胧胧第一次酣睡在部队营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次日,晨曦照亮起伏的群山,透过马尾松林,终于看清了山窝里的排排营房,西沟(当地称西沟部队)的山峦霞光万道,显示出勃勃生机,嘹亮的军号声唤醒了寂静的山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晚,在师司令部大礼堂举行《欢迎新战友文艺晚会》,在文革期间司空见惯了文艺演出,对清一色男人的表演未留下深刻印像,不过,一段夸老首长下连队的相声段子还记忆犹新。模仿老首长的大连方言惟妙惟肖,由于口音差异,深入连队体验生活时闹出许多误会,在宽敞的司令部大礼堂里,时时暴发出轰然地笑声……。</p><p class="ql-block"> 次日,司、政、后三大部机关分别带领新兵,我分到后勤沟,一个多月新兵集训结束,初步完成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后勤本部,有医院,军械库,汽修所,汽车连等连队,再次分领新兵,我有幸分到汽车连,连指导员张忻生把我们二十多人接到连队。</p><p class="ql-block"> 1969年,中苏边境自卫反击战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响彻全军,在不怕吃苦的精神感染下,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义务劳动争先恐后,新兵到连队第一次集体劳动就是起猪圈。</p><p class="ql-block"> 一排排整齐的猪舍,建在山坡的沟边上,猪圈内,积满了没膝深的粪便和雨水,经阳光暴晒已经发酵,冒着黄黄绿绿气泡,散发出难闻的气味。我正犹豫时,战友们已迅速脱掉外衣外裤,有的只穿裤头,纷纷跳入没膝的粪水中,用锹挖用盆淘。汗水与粪便混为一体,溅在身上脸上遍地开花,嗅觉已失去敏感,双腿被粪水浸泡得又红又痒,头午一鼓作气,猪舍清澈见底,垫进新土,焕然一新。</p> <p class="ql-block"> 连队营房边的小水库,是最方便的洗浴场,清一色的男子汉,脱个精光,肥皂打了一遍又一遍,顽固的猪粪味儿就是根除不掉。一个多星期以来,躺在被窝里,总能闻到自己身上的腥臭味儿。但是,没有一个人嫌脏嫌苦,还有人打趣儿地说:“ 哈哈!我们若再回猪舍,猪们能把我们当成同类了,我们都成猪八戒了 ” ……。 ___这也许就是部队这所大学校的魅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具体体现吧。</p><p class="ql-block"> 不久,新兵汽车驾驶训练开始了。一次,项副队长(湖南籍,当时称汽车队,队长熊光裕也是湖南籍)开车,带领汽训班学员上山打猪草,车停在山坡下,战友们纷纷下车拎着麻袋上了山。突然项副队长喊住我,指了指他开来的嘎斯车,“ 上车 ”! 随后,他先坐到副驾驶位置上,我一阵兴奋又紧张,让我开车?我在驾驶位置坐定后,项副队长指指眼前来的路说:“ 你就在这条路上练练! ……”。</p><p class="ql-block"> 山脚下的小路凸凹不平,我开了两个来回,项副队长示意停下,他拎着我带的麻袋下车了,转身说:“ 我上山去看看,你就在这条路上练吧 ”,我一阵惊喜,兴奋极了。傍晚,战友们肩抗着圆鼓鼓的麻袋下山了,马长胜嫉妒地开玩笑说:“你小子喝老屎了(合适了)!我们打一下午榛子叶儿,累的够呛,你玩了一下午车……”,战友们羡慕地笑着。</p><p class="ql-block"> 也正是这次测试,我提前结束训练,分到唐铁成班长车上。当时连队盛传,唐铁城的油门,易洪安的方向,戴万良的刹车,各具特色,我有幸与唐班长一台车,近距离向他学习。</p> <p class="ql-block"> 不久,大东沟围海造田战役打响,驻辽宁海陆空三军部队,围绕丹东___庄河一带黄海大陆架,共同修筑一条拦海大海霸,将退潮纵深十几里的海滩,改造成万顷良田。我们的任务,把小寺山上兄弟部队开采的石块儿运往海滩,施工部队负责砌石筑垻,涨潮时撤回,退潮时接着再砌。</p><p class="ql-block"> 通往海滩的路松软泥泞,上山的路坎坷不平,折断钢板弹簧是家常便饭。山东战友李建国的嘎斯车尤为突出,几乎每隔几天就换一次钢板弹簧,有时连续几天都在更换。但令人纳闷的是,他的车辆出勤率丝毫未减,而且常超额完成运输石块立方量,在车队名列前茅。</p><p class="ql-block"> 原来他做到小毛病及时修,大故障不过夜,钢板断了及时更换。换钢板是又脏又累又别扭的活儿,他常常钻进车底,挑灯夜战,汗水浸透军装,泥土、油污沾满衣帽、脸颊,付出的辛苦超出常人,直到晨星稀疏天放亮。第二天,他又照常奔驰在运块石的路上,屡次得到带队的郭耀福连长赞许和队前表扬。</p><p class="ql-block"> </p> <h3>( 丹东~东沟海滩 )</h3> <p class="ql-block"> 转过年,我轮换到炊事班,指导员语重心长同我谈话:“ 把饭做好了,能使同志们吃饱吃好,身体健康不想家,就等于帮我做一半思想工作…… ”。</p><p class="ql-block"> 肩负指导员的信任和期望,在炊事班一干近一年。尽管伙食费,每人每天四毛五分钱,三餐都是高粱米,但在班长王福德的带领下,大家集思广议,努力尊照士兵委员会拟定的食谱,开动脑筋调剂花样,每星期磨一次豆腐,偶尔在周六,聘请汽修所炊事员来炊事班(那位同志入伍前曾在饭店当厨师),教大家炸油条,蒸包子,做花卷,按照指导员的指示,做到吃饱 吃好、节约不超,争取顿顿有肉不见肉,既要营养,又细水长流。</p><p class="ql-block"> 连部扩音器里,传送着李成儒悠扬的口琴声,开饭前,每当看到战友们排着队唱着歌,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步入食堂,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心中充满无限欣慰。</p><p class="ql-block"> 一次,同年入伍的马长胜去炊事班用水桶,没与任何人打招呼,做饭时,炊事员王振海到处找水桶不见,因此,焦急中两人发生激烈争吵。王振海被一句“你老炊有什么了不起的”激怒,把没经淘洗的米直接下锅,有意做了一锅又红、又夹生的串烟饭,我在灶台后(隔一道墙)压好炉火赶回灶上时,木已成舟。见王振海余气未消,仍喋喋不休:“ 我让你们这帮司机老爷拿老炊不当回事儿,今儿让你尝尝惹我老炊的下场! ”……。 就餐前的歌声已经响起,扩音器传来悠扬的乐曲,我不知所措,来不及多想,系着腰间白围裙小跑来到集合队伍面前,急忙做个检讨,谎称:“ 今天由于炉灶不好烧,不慎把饭做夹生了,请大家多原谅 !”。大家有了心里准备,纷纷表示:“没关系!看你态度不错,下次注点意就行”。我心里舒缓了一口气,由于事前做了道歉,尽管饭难以下咽,还是得到了大家包容。</p><p class="ql-block"> 最难以忘怀的是,在全军节能、革新、改灶活动中,全连干部战士,并发出来的革命热忱和拼搏精神。为达到军区要求的节能标准,炊事班全员开动脑筋,用三分之一无烟煤,掺三分之一炉渣,混合三分之一黄粘土,搅拌均匀,待第二天融合好再使用。为提升炉堂火力,学习研究沈阳军区推广的,单眼回风马蹄灶,和双眼回风马蹄造的结构,日夜奋战在伙房。晚餐开过后,立即用水把炉火沏灭,把大锅从灶上抬下来,扒灶的扒灶,和泥的和泥,当晚砌好试烧。如感到火苗强度不理想,重扒再砌,多少个餐后夜晚,连拆两遍改两遍是常事儿。</p><p class="ql-block"> 一次,副连长王金发午夜查岗,见伙房灯光通亮,走近一瞧,炊事班全员正忙得热火朝天,双手沾满泥巴,耳边、腮帮子蹭着锅灰,会意的笑了,关心地嘱咐道:“ 已经半夜了!注意身体,早点休息 ……”。</p><p class="ql-block"> 最多有一回,当晚连扒三回灶,重砌三遍,还不能影响次日做早饭,大家拖着疲劳、困倦身躯,伴随着老百姓的鸡鸣声合衣入眠。功夫不负有心人,连日来的付出,终于喜获耗煤降至每人每天平均六钱多的佳绩,荣获师后勤部,授予“汽车连炊事班集体三等功”的褒奖,后勤部马政委同新闻干事翟庆源到连队祝贺,并与炊事班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在连党支部关心培养下,由代理司务长王忠道,上士金树城两同志做介绍人,我於1970年12月5日,光荣加入党组织。</p><p class="ql-block"> 汽车连有骄人的光荣历史,在我入伍时,已经连续荣获沈阳军区四好连队标兵光荣称号。安全节油在军区荣登榜首,连续安全节油保持十三年,老同志们的模范事迹代代相传。每一批新兵到连队,连队都把老同志的光荣传统宣讲一遍:曾有一老兵,同乡专程来汽车连,想跟老兵要一瓶汽油罐打火机,老同志没徇私情,而是到军人服务社,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一包火柴送给老乡,此故事在每批新兵中源源流传。</p><p class="ql-block"> 六六年入伍老同志闫玉会 (后来任汽教队指导员),当时在油料库当保管员,他牺牲业余时间,把用完的空汽油桶,挨个翻转倒控,用棉纱浸沾残留的汽油,一点一滴集中回收到一起。寒冬,汽油挥发迅速带走热量,双手冻得发僵发直;酷暑,在烈日下汗流浃背,每年为连队节约回收汽油数百公升。后勤部派人来连队采访时,问:“ 你一个人在库房默默奉献,没人知道你做的这些成绩,你是咋想的 ”?不善言谈的 闫玉会同志不加思索地说:“ 毛主席老人家知道呀 ” !朴实生动的话语不多,感人肺腑,兢兢业业的精神打动了在场的人。勤俭节约是连队的传家宝,老同志也给我们新同志树立了学习榜样。</p><p class="ql-block"> 司机排的老同志,爱护车辆像爱护眼睛一样,为了安全节油,对每台车精心保养达到两动一停:即把解放车保养达到一人能推动;用摇把摇车,摇一圈就发动;一停是:煞车一踩就停。气化器油针量孔拧紧到极限,浮子室油面调的很低。虽然车行驶起来不透落不痛快,但耗油指标明显降低。</p><p class="ql-block"> 宝贵的经验出自先进连队,实践总结的顺口溜耳熟能详,使每位同志受益匪浅:火花红火花细,故障就在汽化器;汽化器回火,排气管放炮,不是点火过迟,就是点火过早……。大家公认中速安全又省油,有同志总结的顺口溜:“ 上坡冲,下坡滑,不快不慢三十七、八 ”,成为当时经典。</p><p class="ql-block"> 行驶中尽可能少踩刹车,遇红灯或将到达目的地之前,提前收油门,利用惯性滑行到终点。大家每次拿到出车传票,首先,认真填写出车前里程表数,收车后,及时补充燃油,根据当次加油公升数和行驶里程,核算出当次执行任务的百公里耗油量,每次出车都斤斤计较,两两抠算。</p> <p class="ql-block"> 利用坡路滑行起步,要选好停车地点,须细心观察地形和停车站位,颇费一番脑筋,把节省每一滴油料视为血汗已成为大家自觉行动。有战友开玩笑说,来到汽车连,不仅学会开车技术,毕业后都能看“ 风水 ”了。</p><p class="ql-block"> 连党支部在实践中,经常有针对性的开展活的思想教育,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如:完成一趟运输任务,从甲地到乙地120公里,视线良好道路平坦,有利节油。另有一条路,50公里即可到达乙地,但道路坎坷不利经济速度。问:你将怎样选择?让大家广开言路,讨论目的是提高对节油意义的认识,不能把节油工作只盯在百公里耗油量数字上,要落实到思想深处,引导大家懂得节油的真正目的,不要停留在虚伪、表面数字指标上。</p><p class="ql-block"> 一九二师汽车连的光荣历史,党支部经常进行活的思想教育,培养造就出一批又一批优秀战士。老同志们的高尚思想品质,汗水凝结出的宝贵经验,成为我复员后的座右铭,在工作岗位当做行动指南,受益匪浅。因此《红旗车》的牌子,在我开过的车上悬挂了数年。</p><p class="ql-block"> 离开连队转瞬快半个世纪,可是,这颗心仍留在营房里,战友们的音容笑貌常在梦里相会。那排排整齐的营房车库,菜地、水井、食堂;后勤沟周边山野的马尾松,炊烟袅袅的三支两军时驻过的村庄,以及远远隐映云端的凤凰山顶峰,总近在咫尺,浮现眼前……。</p> <p class="ql-block"> 2019年5月14日 於碾子山</p><p class="ql-block">【金土地文学.精英军旅】2020.4月刊载</p><p class="ql-block">2020年4月17日【军旅特刊】j1396期刊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