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老孟的美篇——泰山游之二—登攀,登攀,山高路远,徒步泰山,但求四海皆安。

铁路老孟

<h3>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境内,说起来,泰安即是我的第一故乡,又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老家是原泰安地区平阴县,1968年底,参军入伍,部队就驻防泰安农学院里,所以泰安也是我的第二故乡,泰安对我来说,并不陌生。</h3><h3>泰安因泰山而得名,取自“泰山安,四海皆安”“国泰民安”之意。在部队时曾经跟随战友自黑龙潭,冯玉祥墓一线爬过几次泰山,现在看来,起点就是现在的天外村,现在已经全然没有当年的样子了。后来,1982年前后,再次登泰山是走的红门,“虫二”石,迎客松一线,</h3><h3>泰山,曾用名,太山,岱岳,东岳,泰岱,岱山,岱宗。</h3><h3>话说人类始祖盘古,在混沌宇宙睡了一万八千年,醒后,开天辟地,天地初开,盘古日长一丈,顶天立地,经年后,盘古倒下了,呼吸为风雲,双眼为日月,肌肤为大地,血液变为奔流不息的河流,头为东岳泰岱,脚为西岳,右手为北岳左手为南岳,腹为中岳。泰山是始祖的头,理所当然就成了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h3><h3>泰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h3> <h3>我们居住在望岳东路31号旅馆,5月8日清晨,6点30分早餐,7点钟出发,从旅馆到泰山服务区运行20分钟左右,途中小有曲折,7点30分到达天外村(景区服务中心)景区外首先看到天外村路口处的《天外村》巨石,次后看到天圆地方广场,天圆地方代表天人合一,中国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古代帝王在泰山顶设圆坛以告天,然后在泰山脚下设方坛,以祭地。所以此处下设方坛上设圆坛,合为天圆地方广场,在天圆地方结合部的台阶处,中央有一长27米宽3米的长方形浮雕,内容是唐玄宗封禅泰山,路两侧各有六根龙柱,代表从秦始皇开始,到清乾隆皇帝,历史上共计有十二位皇帝登泰山告天。我们团队几乎每个人都有此处的照片。</h3> <h3>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h3><h3>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h3><h3>荡胸生层云, 决眥入归鸟。</h3><h3>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h3><h3>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望岳》诗作,据说有好事之人,组织文人雅士,对有关泰山的四五千首诗作评价,杜甫的诗当作第一。</h3><h3>杜甫当年还是个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来到泰山脚下,望着泰岳,思绪万千,吟唱出这首千古绝唱的诗,不过,一个“望”字好像是杜甫此作并非在山巅,至于杜甫登没登泰山,不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内。呵呵!</h3> <h3>排队,购票,上车,8点09分景交车启动,8点23分到达中天门停车场,运行了十四分钟,票价30元,确定上山方向,8点25分正式开始踩上第一级台阶。</h3><h3>人们通常认为,从中天门开始计算,就是泰山的十八盘,应该说十八盘没有特定意义,比方说每一盘有多少级台阶,十八盘只是泛指,欲登泰山中所能想象到的困难,所以,登泰山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叫做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h3><h3>也有人认为,十八盘应该从对松山谷底开始,到南天门的最后1600余级台阶,紧十八393级,慢十八767级,不紧不慢又十八473级。</h3><h3>增幅廟是我们上山路上遇到的第一座庙宇。</h3> <h3>雲步桥,原为木桥(雪花桥),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修建为石桥,桥头有飞瀑流泉,有望瀑石亭,因谷深林密桥跨峡谷,常常云雾缭绕,故名雲步桥。</h3> <h3>泰山石刻,不得不说,自秦皇汉武,泰山石刻竟有2000余方,成为泰山一绝美风光,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瑰宝。</h3> <h3>毛泽东先生的墨宝,《长征》也立于悬崖之上。</h3> <h3>迎天牌坊</h3> <h3>朋友在迎天牌坊</h3> <h3>朋友在迎天牌坊</h3> <h3>斩雲劍,泰山一景,属于泰山奇石景观,这里位于谷口,雲雨变幻无穷,此石突兀而立如长劍斩雲播雨,故名斩雲劍。</h3> <h3>立于五大夫亭前的泰山飞来石</h3> <h3>五大夫松——五大夫是一官职,此松是中国第一棵受到皇帝分封的,有爵位的松树。相传秦始皇泰山封禅,告天后下山途中,突然天降暴雨,秦始皇在此处大松树下避雨,雨畢,秦始皇因大松树护驾有功,遂封为五大夫,估计级别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秦管制20级,五级,肯定不小于省部级)。</h3><h3>五大夫松于明代毁于洪水,清代雍正年间,原址重植五棵松,存活两棵,所以也叫清松,(清代所植)。</h3> <h3>五大夫松牌坊,牌坊后有一院落,内有东岳廟,现在已是人去楼空。</h3> <h3>五大夫松牌坊</h3> <h3>望人松,可以肯定的是,这绝对是一棵古树,只见望人松虬枝横生,松针微伏好似招手迎客,所以,望人松也叫迎客松。其实,真正的泰山迎客松是在红门到中天门一带。有了泰山景交车后,这里就客串迎客松了。</h3> <h3>朋友在望人松处</h3> <h3>朝阳洞,旧称迎阳洞,明代嘉靖年间,山东布政使朱衡改为现在的名字。</h3><h3>洞口处,有一俗人在卖供品,几乎把洞口堵住,看了让人心情不爽。</h3> <h3>万丈碑,刻于清乾隆十三年,为乾隆皇帝诗作的摩崖石刻,碑高25米宽13米字径一米,人称泰山巨幅画卷的钤印。</h3> <h3>对松山牌坊</h3> <h3>对松山又称万松山,双峰相对而立,夾歭峡谷,峰峦叠嶂,布满青松,松涛浩瀚,崖下石刻有“松风泉韵”“苍松翠蔼”等。</h3><h3>我们大家知道,登泰山三大特色;</h3><h3>一,观海</h3><h3>二,听涛</h3><h3>三,望日出</h3><h3>这里就是听涛之处。</h3> <h3>对松亭</h3> <h3>对松山景色(北望),峡谷两侧,古松万株,雲出其间,天风茫荡,虬舞龙吟,到这里轻风拂面,已稍有凉意。</h3> <h3>“泰山南天门十八盘金景留念”碑,大概人家说的对,这里才是十八盘的起点。已经看到南天门了,不过应该还有1600余级石阶。</h3> <h3>龙门,,肯定跳不过去,告诉你,我们是从龙门下走过去的,也想跳一个试试,终究我们不是金鲤鱼。</h3> <h3>过龙门,抬头仰望,南天门就在前方,继续努力。向胜利前进。</h3> <h3>登山途中与朋友合影</h3> <h3>升仙坊,过升仙坊可以成神仙了。走到这里,真没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只是觉得两条腿酸酸的。</h3> <h3>继续攀登</h3> <h3>距离南天门还有二百级台阶了</h3> <h3>距离南天门还有一百级台阶了</h3> <h3>朋友们在南天门前合影</h3> <h3>到了,我们终于到达南天门,看看时间是十点四十分,也就是说我们从中天门到南天门共计用时两小时十五分钟,祝贺你,老孟,老王,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又登上了泰山。</h3><h3>南天门—又名三天门,是泰山十八盘的顶端,位于翔凤岭与飞龙岩之间,由下往上看不禁让人想象,难不是到了天上的宫阙,头脑中想起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h3><h3>南天门修建于1264年布山道士张志纯创建,南天门为阁楼式建筑,下有拱门,上有阁楼,门额题【南天门】,门侧楹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跡,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h3> <h3>南天门内,右侧有碧霞元君廟。</h3> <h3>送子娘娘廟,财神殿</h3> <h3>天街牌坊,过南天门前行然后向东,立天街牌坊,明代以前称“升中坊”意为皇帝告天成功,升中坊毁于清末,1986年重建,门额《天街》为书法家武中奇题写,牌坊为三门四柱,四对石狮子,背对背而立于柱下方,看到天街,不禁想起了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郭沫若先生仰望星空,描述的难不是泰山的天街,</h3><h3>天街,大约有百余米,一侧是风景如画,一侧是店铺林立。自南天门处直行,去桃花源一侧,还有一段天街,不过一般人们意识中,天街牌坊后的一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街。</h3> <h3>天街牌坊右侧,白云亭前拍照。</h3> <h3>背景是南天门翔凤岭</h3> <h3>泰山金龟</h3> <h3>天街尽头处拍照,这是前往玉皇顶部分的景色。</h3> <h3>蓬天牌坊处的美景</h3> <h3>象鼻峰</h3> <h3>泰山西神门</h3> <h3>从西神门看天街</h3> <h3>南天门内左侧是碧霞祠</h3> <h3>西神门内,第一座庙宇是碧霞祠。</h3><h3>碧霞元君全名叫“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泰山娘娘,泰山奶奶,泰山老母,万山奶奶,道经上称“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h3><h3>中国民间有北元君,南妈祖一说,指的就是泰山奶奶和妈祖娘娘,一个是山神,一个是海神,相同的是两位神仙都普度众生,救苦救难。</h3><h3>碧霞是东方日出的紫霞。</h3><h3>碧霞祠中最让人称奇的是碧霞祠正殿的殿顶有瓦360拢皆为铜瓦。</h3> <h3>前往瞻鲁台途中拍照背景为日觀峰,日觀峰上有泰山电视台,泰山气象台,日升宾馆等。</h3> <h3>人间五月芳菲尽,仙境桃花始盛开。</h3><h3>泰山顶上的桃花。</h3><h3><br></h3> <h3>前往瞻鲁台的小路</h3> <h3>瞻鲁台回望泰山山巅</h3> <h3>望海石刻,据说孔子当年在这里看到了他曲阜老家。</h3> <h3>极目远望,眼前一片雲茫茫。别说是看到曲阜,就是山下的村庄也模模糊糊。</h3><h3>能见度不足,难怪途中遇到夜晚住在山上,凌晨起来看日出的游客,各个都失望而归。</h3> <h3>仙人桥,三块巨石巧妙地衔接,横跨在岩壁之上,彼此支撑,游客称之为仙人桥,这实际上是岩石在崩塌中互相挤压而形成。</h3> <h3>仙人桥</h3> <h3>瞻鲁台处院墙</h3> <h3>瞻鲁台一隅</h3> <h3>瞻鲁台美景</h3> <h3>楷书【瞻鲁台】石刻,刻于石头平面上,石刻边上的立石上有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题字,不过,很明显,这三个楷书大字抢尽了风头。瞻鲁就是在这里俯瞰整个山东。</h3> <h3>瞻鲁台,名字取自诗经,“泰山岩岩鲁邦所詹”</h3> <h3>周而覆先生的“煙横雲倚”前,碰巧遇到好友,</h3> <h3>舍身崖,此处是悬崖峭壁,万丈深渊,明清时代以前,有很多人或祈福,或为父母生病,或为子女等不一而足,各种原因来这里跳下悬崖舍身以还原。</h3><h3>明代巡抚何起鸣认为,人之发腹受之父母,不仅不应该舍身,而且应该爱惜,所以将此处围上栏杆,标注爱身崖。</h3> <h3>绕道玉皇顶</h3> <h3>前往玉皇顶</h3> <h3>瞻鲁台全貌</h3> <h3>泰山之上的网红,拱北石,坐落在日觀峰侧,也是泰山泰山地质公园的标志景点,这里还是泰山登岱觀日出的绝佳之地,三十多年前来泰山时,周边还没有围栏,游客随便爬上爬下,现在拱北石周边由铁栏杆围挡,确实应该把老天爷留下的东西好好保护起来。</h3> <h3>拱北石前行四五十米处,有拔地通天石刻,另外泰山电视台,气象台,宾馆都在此地。</h3> <h3>到了这里看到丈人峰,不知不觉中,心中突然就联想起一些与泰山有关联的成语典故等,如;</h3><h3>泰山北斗,恩重如山,泰山压顶,有眼不识泰山等。</h3><h3>回头我们再说丈人峰,有女儿的朋友,往往女婿都把老丈人呼作老泰山,这个称呼就是出自这座丈人峰。</h3><h3>相传</h3><h3>唐明皇派大臣张说为泰山封禅使,张说借机带上女婿郑镒,封禅成功后,皇帝大喜,令大赦天下,随行官员官升一级,以示皇恩,郑镒本是九品,一下官至五品赐红袍,后来皇帝听说了,找来张说问话,张说无言以对,身旁有一叫黄幡卓的大臣,接话“此乃泰山之力也”,真是一语双关,后来人们就把泰山祭坛边上似老人的山峰称为丈人峰,把老丈人称为老泰山,更有人因为泰山是五岳之尊,延伸出岳父岳母一词。</h3> <h3>雄歭天東,孔子小天下处。</h3><h3>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h3><h3>東山是哪一座山?東山应该就是山东邹城的嶧山,又名邹嶧山,邹山中国古代九大历史文化名山,其实海拔才不足六百米,只是因为孔子曾经在東山讲过学,闲暇去爬爬山而已。</h3> <h3>中国就是不缺人,这个石刻前人满为患,根本挨不上号,我们在这里拍摄时,确实人多。只能拍下一张带着别人手的照片。</h3> <h3>五岳独尊石刻的近邻可能不是网红的原因,无人拍照,在这里拍一张,,无所谓。我来了。</h3> <h3>無字碑高6米,宽1.2米,厚0.9米,位于泰山玉皇顶前的中轴线上,距离玉皇顶正米八米左右,至于谁人所立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秦始皇所立,论据为乾隆诗“本意欲焚书,立碑故無字,虽云以身先,大是不经事”,另外明代也有一首诗“纵教烈焰焚经史,致使秦碑字也無”。有人认为,此碑经年累月被风化,但是,据说此碑在宋代就称之为無字碑,他们认为不可能秦到宋就风化的一字不剩,所以风化说也站不住脚。</h3><h3>目前泰山风管委经专家鉴定,暂时定为汉武帝所立。</h3> <h3>玉皇顶玉皇廟,古称太清宫玉皇大帝的地盘,我们平常说的老天爷是也。额题“柴望遗风”就是说,在这里燔柴祭天,从字义上看,柴,燔柴,都是点着柴火,将祭品包括牛羊,猪等牺牲品或绫罗绸缎等点着以供上天及各路神仙。遗风,应该是古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也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文化,应该传承。</h3><h3>如若错误,敬请谅解。或批评指正。</h3> <h3>玉皇廟,位于泰山极顶,俗称太平顶,又名天柱峰,极顶石位于殿前,玉皇大帝住在玉皇殿内,右侧是观音殿,观音菩萨的人缘相当不错,佛教寺院中有观音的道场,道教庙宇里也有一席之地。左侧是财神殿,告诉你,泰山之上,财神特多,各路财神齐聚泰山,您就等着发财致富吧。</h3><h3>看到一个拍一次成像照片的,跟着游客后面一直劝游客拍一张,我听他说“老板拍一张照片吧,在这里拍摄照片你会发财的,”游客说“我发不发才不知道,我如果拍张照片,你是肯定发财的”哈,小插曲。</h3> <h3>古登封臺,共计有十二皇帝,及各朝各代计有二十四帝王委派官员七十二次在此封禅,告天。</h3> <h3>哈哈!看见了吧,泰山极顶,【1545】老天爷,hello!Good morning!!我们来了,我们来看你了。</h3><h3>挺佩服我和我老伴的,先给我们自己点个赞,再给我们自己敬个礼,然后互相表扬一下,人近七十,仍旧有毅力和勇气攀登上泰山极顶。</h3><h3>人是要有一定的勇气的,心有多远,路就有多长,攀登泰山,如果不走十八盘,那会悔青肠子的,为了不留遗憾,对自己稍稍微微狠那么一点点,朋友,尽管我们这个年龄早把荣辱得失看淡,不过今天,还是希望得到您的关怀。</h3> <h3>孔子廟,</h3> <h3>我们沿桃花峪,彩石溪一线步行下山,如果说中天门到南天门一线是人文景观,那么桃花峪一线就是自然景观,未经人工雕饰的山水画卷,更是让人流连忘返。</h3><h3>桃花峪,因季节原因,虽然人面依旧笑春风,但桃花却不知何处去。再说美篇的百张照片已足,就不再占用空间了。</h3><h3>彩石溪,是一条以泰山獨有的,布满白色纹路的青石之溪,此种石,称之为泰山石,彩石溪是泰山石的开采基地,哇塞,友友们喜欢的不要不要的。</h3> <h3>以下为彩石溪景色,别怪我嘴拙,一时难有那么多词汇描述,只能大家自己欣赏吧。</h3> <h3>最后,还是要交代一下,泰山的石刻,据有心人统计,泰山石刻大约在2200有余,再最后给大家展示部分石刻,如果你看不到泰山石刻,我会如鲠在喉,行啦,到这里吧,我老伴的话说,“老太婆的裹脚布”。谢谢你能不厌其烦的看到这里,Thank you!!!</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