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缅怀母亲<br>邹学普<br> 去年的9月8日,是我永远难忘的一天,也是我最悲痛的一天的开始,这一天,我们亲爱的妈妈离开了她精心养育的六个孩子,离开了她风雨同舟近60年的老伴——我们年迈的父亲,离开了她痛爱的几个孙子,离开了她为之付出一生心血,而今已人丁兴旺的家族,离开了她深感美好的这个世界… …。<br> 母亲出生于农历1926年9月17日,于2007年9月8日逝世,享年82岁。<br> 人们常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可对母亲的去世,却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少我对她的怀念。母亲刚离开我们时,我们的悲痛可以用哭声倾诉,可以用泪水表达,加上来的人多,亲朋好友,迎来送往,总觉得几天前母亲还和我们在一起,没有离开多远,可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却常常陷入深深的思念中。<br> 过春节,往年全家团聚,尽享天伦之乐,今年家里少了母亲;八月中秋,全家团圆,少了母亲;出差回家,家里只有母亲慈祥的遗像和弟妹们供奉的鲜花… …。当我得知朋友的父母去世时,我会尽量前往悼念;在我看来,父母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在街上看见70-80多岁的慈祥老太太时,想起了母亲;她们肯定和母亲有相同的经历、相同的苦与甜;当看到三、四十岁的女性,穿着时尚,打着防晒阳伞逛街,想起了我的母亲也是在这个年龄时,起早贪黑、戴着草帽在农田劳动的情景;在不同的季节,或者偶遇一丝凉爽的风,或看见一间老房子,或看见一片庄稼地,都会想起多少年前的这一时刻和母亲在一起的情景。<br> 我出生在1953年,从我记事起,就记得母亲每天忙完了农活还得摸黑给我们做饭,烧火真的是用驴粪蛋子,连油灯都没有,锅开了没有,要用芨芨草点个火苗来看。我老家是甘肃金塔县农村,生活的艰苦不必细说。当时父亲在外地教学,星期六晚才能回家。地里农活,一日三餐,缝补衣裳,家庭重担基本由母亲承担。1958年“大跃进”,我依稀记得全家在公共食堂吃完晚饭,母亲还要和社员一起披星戴月用铁锨去“深翻地”,就是人工耕地,直到后半夜才能回家歇息。我的母亲个头不高,瘦弱,也是因为年轻吧,那个年月也挺了过来。到了60年代初,全国性的“自然灾害”,生活困难的程度众所周知,这时父母已经有了我们姐弟三个孩子,夏天还好一些,有农田的菜蔬补充粮食的不足,到了冬春,青黄不接,不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而是在那漫长的冬春季节,没吃过一顿真正意义上的饭!最困难的时候,一家人每顿饭是一锅开水,加各种晾干了的蔬菜的茎和叶,手抓一把带麸皮的面粉,一锅清汤便是一顿“饭”。我常常是饿得头晕眼花,有气无力。那两年,乡里常有人饿死。在这危难之际,父母亲为了拯救我们,决定闯新疆。年初,父亲和几位同乡先到伊犁新源落脚,秋后我们姐弟三人在母亲和亲戚的带领下到了新源县,从此我们吃喝不愁了。我们能熬过那苦难的岁月,母亲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和爱心。<br> 母亲没上过学,一生务农,但她老人家特别注重对我们的培养教育。从60年代到70年代,姐妹兄弟上学在没有条件住校的情况下,每天来回要走8公里的路程,母亲每天为我们做早饭,我们吃完早饭走的时候天才麻麻亮。冬天的早晨,农村很冷,我们起床时,母亲一边做饭一边把我们的衣服烤热后才让我们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先后把我们抚养到初中毕业。母亲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是什么支撑着她?那就是她对我们无限的爱和对我们的期望!有一段时间,农村不让种自留地,不能养自留畜,哪怕是几只鸡,我们吃个鸡蛋都不容易。可母亲常说:现在能吃饱穿暖了,要好好学习,将来才有出息。这是相对自然灾害时期的比较,可见母亲对当时的生活多么珍惜,对我们的期望多么殷切。母亲的语言简单朴实,其实她无言的大爱已通过行动深深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成为激励我们学习和成长的动力。每年暑假,也正是我们山区小麦收割的季节,母亲和所有的职工一样,天不亮就要下地割麦子。因为抢收粮食,生产队食堂改善伙食,给所有的农工统一送早餐到田间,有肉!大家买饭票吃饭,但和其他农工不一样的是,母亲为了我们上学,舍不得多花一点点钱买饭票,而是让我给她做一些饭送去。我当时十来岁,简单的饭会做了。到了送饭的时候,我背着弟弟,把饭送到地里。母亲一边吃饭一边给弟弟喂奶,还常常夸我饭做得好… …。母亲这样辛苦,看着别人吃得比我们好,听着母亲的表扬,我心里只有难以言表的酸楚。整个上午,我帮母亲干活直到中午下班一起回家。 多少年来,母亲为我们克服了多少困难、付出了多少心血、给与了多少爱,我们永远也报答不完。<br> 到了80年代,生活逐渐好起来,我们姐妹兄弟也先后成家了,母亲50多岁了才算过上真正意义上的好日子,虽然农活不繁重了,可是又开始给我们带孩子了,20多年来,先后精心照看了八个孙子。真是恩泽子孙,功德无量。最值得人们称道的是,她对儿媳、女婿就像亲生儿女一样关爱。同样也得到了女婿、儿媳像亲生母亲一样的孝敬。<br> 母亲一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事事为别人着想,直到七十多岁,体质渐渐羸弱下来时,才知 道歇息了,才慢慢接受了子女们的孝敬。在这之前,她总是一刻不停地干活,操心这,操心那,我们让他多休息,她常说:你们回到我身边我就最高兴了,不累!多年来,父母养成了勤俭持家的习惯,平时多是清淡素食,每当我们回家,母亲都要忙碌着给我们做好吃的 ,母亲太爱我们了。<br> 前几年春节大家在一起时,母亲都嘱咐我们,她去世后,丧事一定要简办,不要多花钱,不要这样,不要那样,总之不要给大家添负担。可能是母亲的高尚品质和信念的支撑吧,她在友谊医院住院时,我因为非常要紧的工作离不开,只到医院看过她两次,好在我夫人和我妹妹一直守护着她。母亲一直支撑到我的工作结束,病情才又加重;我又有事忙,母亲病情又好转;几天后我忙完了,赶到医院看母亲时,母亲才在我们送她回家的路上停止了呼吸… …。难道到了生命垂危的时刻,母亲都不愿麻烦我们吗?母亲在病重时给我的弟弟妹妹说过:“我快不行时候,你们要把我先接回家,不要让我在外面离开你们!”这是母亲对她用毕生的精力、忘我的精神为这个家奉献的最好注解!母亲不想离开我们,不想离开她心爱的孙子,不想离开她的老伴,不想离开这个家,不想离开这个美好的世界!我们同样不愿心爱的母亲离开我们呀!<br> 母亲确实是为我们耗尽了心血,在母亲病重时我回家看望她,她微笑着对我说:怎么一点劲都没有了,梳头也没劲了,吃饭也没劲了。在母亲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一直是在新源医院度过的,唯一让我们可以得到安慰的是,9月8日那天,早晨醒来,我们的小弟弟帮母亲梳洗过后,给母亲喂了些稀饭,母亲又昏睡过去,中间又醒来过一次,肯定是想看看我们都回来没有,然后又昏睡过去,再没有醒来。母亲没有遭受病痛的折磨,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br> 母亲的一生还勤奋好学,她在日常生活中学了许多技能,就是在70多岁以后闲下来的时候,还和他们的老姐妹、左邻右舍们学习识字,能念很多短文,抄写了几个作业本的文字,还给我写过信!真令我吃惊和敬佩。七八十岁的老人尚能这样做,后代们、年轻人没有懒惰的理由!<br><br> 母亲去世一年了,无尽的思念才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到,母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是,母亲给我们留下了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母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缅怀母亲,就要学习她勤俭持家的智慧,学习她勤劳善良的美德,学习她坚忍不拔的精神,学习她包容一切的爱心。把各自的工作做得更好,把各自的事业做得更好,把下一代培养得更好。我们生活得幸福,家庭和睦,事业有成就,才是母亲最大的心愿。<br>母亲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br> <br>2008年 9月1日于伊宁市<br>原载《伊犁晚报》2009年母亲节<br>并获“伊犁广播节目评选”一等奖,<br>配乐朗诵:刘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