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b> 林业生产 曾经的辉煌</b></font></h1><h3><br></h3><h3> 伊春市坐落在小兴安岭腹地,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丘陵山地,建国初期成立。是因林而生、因林而兴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这里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约500多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4.4%,木材总蓄积量为六亿多立方米,为我国最大的原始林,被誉为中国林都。森林类型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采伐。伊春市林业管理局根据林地木材蓄积的分布,从五十年代初开始,先后建起双丰、桃山、铁力、南岔、金山屯、美溪、翠峦、乌马河、双子河、友好、红星、新青、汤旺河、乌伊岭等14个国有县级单位的林业生产局(1970年双子河林业局并入友好林业局),是我国最庞大的林业生产基地。六十多年向祖国各地输送了2.7亿多立方米的红松木材,有效地支援了各行各业的生产建设。所以小兴安岭又被誉为“红松的故乡”。</h3><h3>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伊春林业生产达到高潮,一个林业局的年采伐量就可达100万立方米,伊春各地呈现出生产蒸蒸日上,到处一派繁忙的繁荣景象。是我国最兴旺发达的地区之一。到八十年代末期林业生产开始下滑,九十年代后林业资源逐渐出现枯竭。为保住青山绿水,促进林区可持续发展,各林业局木材生产量一减再减,以致后期都被迫关闭了大部分林场,留下的少数林场一年也就生产3-4个月,总共不超过几万米的生产量,再也难见到生产繁忙的景象。2014年,国家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标志着自开发建设以来延续了60多年的商品木材生产宣告阶段性结束。从此,林业生产的场面只能留存在老一辈林业工人的记忆里。</h3><h3> 为了让大家记住中国已经消失的林业生产工序,忆起伊春林业曾经创造了国家的辉煌,今天发布一组林业生产的照片,它拍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伊春,以友好林业局为主。那个时期我们国家物资还很匮乏,彩色底片是刚刚出现的稀罕物,两个胶卷就是一个月的工资,加之拍摄条件艰苦,林业生产场面的照片问世的不多,尤其较完整记录全套生产工序的组照则更少。今天的这组照片有些曾经发表过,但大部分是首次公布。我能把它们保留到今天,是不想辜负曾经是林业摄影工作者的称号。但愿大家看到它,在心中还有一股激情在燃烧。</h3> <h3></h3><h3><br></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绿 色 宝 库 </font></b></h1><h3><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巍峨兴安大森林,</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誉满神州绿宝盆。</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獐狍熊鹿满山岭,</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万顷红松千里金。</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小兴安岭 浩瀚林海</h3> <h3> 小兴安岭生长着大面积的原始红松林,占全球储量的一半以上,所以这里称作“红松的故乡”。夏天走进林内,一棵棵粗壮高大的红松树,屹立在眼前。密密匝匝,几乎看不到天日,扑鼻而来的是松脂的芳香。登上瞭望塔,放眼望去林海浩瀚,一片汪洋。清风过后传到耳边的是阵阵松涛声,一浪推着一浪。 此照片发表于贺文佩的大型摄影画册《绿色神州》封面(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封面(中国林业出版社)。《中国的绿色增长》封面(中国林业出版社)。《祖国》杂志2015年8期。</h3> <h3></h3><h3><br></h3><h3><br></h3>林海里走来采伐队 <h3> 清晨天未亮,采伐队就乘坐小型内燃机车,来到离林场驻地几十公里外的林海作业区,登上山顶时太阳才刚刚升起。你看,初升的阳光照亮林海树梢,照亮工人的脸,他们兴高采烈、迈着矫健的步伐,开始一天的战斗。</h3> <h3></h3><h3><br></h3><h3><br></h3><h3>英雄父子 伐木能手 谢义芝和他的儿子谢洪喜</h3> <h3> 在友好林业局有一对被人称颂的父子,这就是胜利林场七十三小工队队长、油锯手谢义芝,和他的儿子七十三小工队拖拉机司机谢洪喜。谢义芝是年过半百的老油锯手,他采伐的树木倒向好、伐根低。参加采伐二十八年来,仅比规定降低伐根一项就为国家节约木材八千立方米。他不怕苦、不嫌累,二十八年完成三十八年的采伐量。多次被评为省、地先进生产者和地区标兵。谢洪喜今年二十八岁,有一股子敢想敢干的闯劲,他驾驶技术熟练,工作起早贪晚。为多集些木材,有时他一天工作二十多个小时以上。去年小谢驾驶的机车由于保养的好,节约该进厂大修的费用七千多元。并取得了林业系统单车集材连续两年双万米的好成绩。老英雄不减当年勇,小英雄勇攀新高峰。谢家父子相勉励、互学习,比干劲、赛贡献。为加快四化建设,跃马扬鞭,勇往直前。 (此文和照片发表在1980年1月1日黑龙江日报)</h3> <h3></h3><h3><br></h3><h3><br></h3>红松 <h3> 红松,也叫果松或海松,为国家二类珍贵树种。因块状如鳞的表皮呈灰红色,故而得名。百年以上的红松胸径都在一米左右,高约30米。生长在黑土地的山岗上,群居形成大面积的森林。长寿,树龄可达千年,原始红树林的树龄都在四五百年以上。叶针状、四季常青。在白雪皑皑的冬天,小兴安岭常是零下三四十度的寒冷,这时万树皆已枯黄,唯有红松挺着红色的身躯、伸展青翠的臂膀,在凛冽寒风中像一个个巨人,昂首挺胸、傲雪凌霜。 瞧,这棵高大挺拔的红松,它红色的树干,在周围红、黄、绿多色秋叶的衬托下,笔直伸向蓝天,几十米内都没有一棵小枝或者分叉,显得格外雄伟、苍劲。这是我在伊春林区工作时所拍众多红松照片中的一幅得意之作,看着它经常给我一种鼓舞,增添好多力量。</h3> <h3></h3><h3><br></h3><h3>深山伐木</h3> <h3></h3><h3><br></h3><h3><br></h3><h3>拖拉机集材</h3> <h3></h3><h3><br></h3><h3><br></h3><h3>集材拖拉机拖着50米长的红松奔下山岗</h3> <h3>粗壮、笔直的大红松背在拖拉机背上,稳步运往装车场。这是祖国的骄傲,伊春的荣耀。</h3> <h3></h3><h3><br></h3><h3>采伐的红松原条堆积如山</h3> <h3>林场集材作业区釆伐下的红松树原条堆积如山。</h3> <h3></h3><h3><br></h3><h3><br></h3><h3>山谷机鸣</h3> <h3></h3><h3><br></h3><h3><br></h3><h3>林中集材拖拉机</h3> <h3>密林深处,集材拖拉机司机破冰取水。</h3> <h3></h3><h3><br></h3><h3><br></h3><h3>集材路上</h3> <h3></h3><h3><br></h3><h3><br></h3><h3>施业小工队小憩</h3> <h3>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林业生产还处在比较艰苦的环境。林业工人不怕苦、不嫌累。他们冬战严寒、夏斗酷暑,起早贪晚,日以继夜的工作在林海雪原一线。那时伊春一年可向国家输送一千万立方米的木材,木材由国家计划调拨,没有售价,一立方米木材划给林业局生产成本为几十元钱。林场的工人早出晚归,每天工作基本都在十四个小时以上,三十天满勤每月拿五、六十元的工资。但工人们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只想多为国家奉献木材,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h3> <h3></h3><h3><br></h3><h3><br></h3><h3>木材原条装上汽车</h3> <h3></h3><h3><br></h3><h3><br></h3><h3>满装木材的运材车队行驶在林海雪原。</h3> <h3>这是新青林业局的汽车运材车队。</h3> <h3>木龙下山</h3> <h3> 友好林业局是由友好、双子河两个林业局合并而成,施业面积大,(其中还有黑河地区沾河林业局的部分作业区划给友好局采伐)生产任务重,是伊春最大的林业局。有双子河沟和友好河沟,两条各一百多公里长的森林小火车铁路线,是伊春小火车运材最有代表的地域。这是运材小火车在友好河沟,由团结林场下山,路经翠北施业区弯道。(此照片入选1983年黑龙江省影展)</h3> <h3></h3><h3><br></h3><h3><br></h3><h3><br></h3><h3>木龙出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多拉快跑干四化</font></b></h1><h3><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_________有感于刚冲完的胶卷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每当展开刚冲完的胶卷,</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无限欣喜象碧水涌起波澜;</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祖国啊,我看见你前进的脚步,</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兴安岭,我看见了你娇美的容颜。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树木相接,山水相连,</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这是多么神奇的诗篇;</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谛听小火车隆隆的轮音,</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真象快乐的歌手唱着明天。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每当展开刚冲完的胶卷,</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我捕捉着林海每一微小变幻;</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哪怕是一株刚刚破士的小树,</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都会给我鼓舞和纯真的爱恋。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木龙飞舞,一路呼喊,</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这是多么动人的画面;</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追逐那袅袅升腾的烟云,</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啊,我看见了向四化进军的千万张征帆。</h3> <h3> 图为运材小火车在双子河沟,由前进林场下山,路经七十八公里处弯道。(此照片入选1979年黑龙江省影展、1980年《美丽富饶的黑龙江》展览馆)摄影配诗 发表于1981年11月17日《伊春日报》</h3> <h3></h3><h3><br></h3><h3><br></h3><h3>龙门吊车卸原条小火车</h3> <h3>滿载木材的小火车,進入双子河貯木场后,由龙门吊车卸载。</h3> <h3></h3><h3><br></h3><h3><br></h3><h3>贮木场,木材堆积如山</h3> <h3></h3><h3><br></h3><h3><br></h3><h3>双子河贮木场</h3> <h3></h3><h3><br></h3><h3><br></h3><h3>双子河贮木场索带传递木材,分类归楞。</h3> <h3><br></h3><h3><br></h3><h3>双子河贮木场余辉</h3> <h3>(此照片入选1978年黑龙江省林业摄影展览)</h3> <h3>林海通途</h3> <h3>入选1979年黑龙江省摄影展览,1980年《黑龙江经济年鉴》</h3> <h3></h3><h3><br></h3><h3><br></h3><h3>这是双子河贮木场,龙门吊车为大火车装运原木。</h3> <h3>(此照片入选1980年黑龙江影展)</h3> <h3>声明:本组照片版权所有,只限本篇传阅,或转发传阅。不可复制它用,违者必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