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琢如磨,教学相长 ———第二学段古诗教学之辩

莲子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镇安县教研室 张鹏航</h3> <h3> 5月10日,应镇安县第二小学之邀,我参加了该校市教学能手大赛参赛选手沈意莲老师《池上》古诗教学的磨课指导活动。第二小学的教学副校长白玉凤、教务主任吴慧灵、部分语文骨干教师参与磨课,城关参赛选手朱小玲老师也主动参与学习。青年才俊——南京浦口区支教老师陆涛参与磨课指导,让磨课现场思维碰撞、智慧的火花四溅。“君子之学,如琢如磨,教学相长”是此情此景最好的写照。</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听课前做足功课——充电筑基</font></b></h3><h3> 每次听课前,老师们要做好的5件事:</h3><h3> 1.研读课标,我觉得弄清学段目标的有关要求及实施建议。</h3><h3> 2.研读教材,弄清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文本的语言表达特色。(教材包括课文,课后思考题,《教师教学用书》) </h3><h3> 3.研读学科专家关于此类文体教学的相关理论。</h3><h3> 4.研读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考设计的得失。初步提出合理化建议。</h3><h3> 5.查阅有关与本课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特别关注名师的教学实录及带有公开课性质的教学设计,汲取大家智慧。 </h3><h3> 一、课文内容及课后思考题:沈意莲老师执教的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0课《古诗二首》之一《池上》。这篇课文呈现了古诗文本,配有插图。(见图一);关于本诗的生字及课后思考题见图二(特别关注勾画处),这是编者编写意图的重要体现。</h3> <h3>图一:课文及插图。</h3> <h3>图二:生字表及课后思考题。</h3> <h3> 二、沈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h3><h3>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h3><h3> 2.通过诵读、想象及插图,领悟古诗大意及古诗描写小娃偷采白莲的童真童趣。</h3><h3> 三、课标中第二学段关于“优秀诗文”的学段目标与内容:“ 6.<font color="#ed2308">诵读</font>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font color="#ed2308">大</font><font color="#ed2308">意</font>;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font color="#ed2308">背</font><font color="#ed2308">诵</font>优秀诗文50篇(段)。”(备注:红字部分是笔者特意加的,为后面的教学证明做理论依据)</h3><h3> 四、沈老师的教学设计认真且反思满满</h3> <h3>  备注:删除、添加、及红笔为沈老师课后的反思及二次备课。</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听课——关注学科核心素养之达成</font></b></h3> <h3>  (一)积累导入,以旧带新。</h3><h3> 1.你会背高鼎的《村居》吗?</h3><h3> (<font color="#ed2308">点评</font>:让学生突兀地记诵出此诗,课堂出现短暂的沉默,老师只好提示,学生跟随背诵)</h3><h3> 2.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写儿童的古诗《古诗二首》,板书课题“池上”。</h3><h3> 3.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池” 是什么意思?</h3><h3> <font color="#ed2308"> 点评</font>:本环节用时近3分钟。老师的初衷是好的,希望能够让学生回忆与写儿童有关的古诗,但老师没有把握住20分钟课的特点。耗时过多。建议直接板书课题,导课开门见山,节省时间。老师揭题没有初步让学生说出课题中“上”的意思)</h3><h3>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h3><h3> 1.出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h3><h3> 2.检查自读效果。正音,指导读,随文识字“艇”并指导写字。指名读、齐读并用。</h3><h3> (<font color="#ed2308">点评</font>:在指导随文识“艇”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准确读音,而且应该让学生理解其含义——“小艇”就是“小船”)</h3><h3> 3.出示画出节奏的PPT,指导读出节奏与停顿。</h3> <h3>  (<font color="#ed2308">备注</font>:有争议,置后点评)</h3><h3> 4.说说池塘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h3><h3> (<font color="#ed2308">点评</font>:意图是让学生整体把握诗意。但学生只说了“小娃偷采莲蓬”的事。这仅仅是第一句诗的含义,还应该指导学生总结出后句诗的含义“及偷采莲蓬后小艇在池面上留下的踪迹”。)</h3><h3> (三)图文对照,揣摩诗意</h3><h3> 1.提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h3><h3> 2.简介诗人。</h3><h3> 3.图文对照,边读诗句边想诗意,疏通诗意。</h3><h3> (<font color="#ed2308">点评</font>:此环节比较粗糙。学生对“偷” 的含义一知半解,对“不解”“浮萍一道开”没有理解。疏通诗意目的未达到。)</h3><h3> 4.交流、补充。</h3> <h3>  (四)品读感悟,体悟诗意</h3><h3> 1.自由轻声再读古诗。</h3><h3> 2.交流</h3><h3> (1)你看到了怎样的池塘、怎样的白荷?</h3><h3> (<font color="#ed2308">点评</font>:此问题在此出示过早,宜在后环节“想象小娃偷采白莲画面,体悟小娃偷采白莲情景之美好”时出现,)</h3><h3> (2)小娃如何偷采白莲的?</h3><h3> (<font color="#ed2308">点评</font>:此问题因为没有给学生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为学生思维照亮明灯,把学生问懵了,教室里出现了长时间的沉默。老师只好走到前台,直接告诉学生答案?)</h3><h3> (3)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h3><h3> 3.三读,读出情趣。</h3><h3> (<font color="#ed2308">点评</font>:学生没有体会出小娃偷采白莲的心理及童真童趣,也没有想象到偷采白莲的美好画面,朗读无情也无趣。)</h3><h3>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h3><h3> 1.再次朗读课文</h3><h3> (<font color="#ed2308">点评</font>:朗读没有梯度要求与指导,学生的朗读水平没有提升。)</h3><h3> 2.提问儿童还知道哪些写儿童的古诗,相机出示《宿新市徐公店》PPT。</h3><h3>点评:设计意图虽好,但无时间来对比读,狗尾续貂。</h3><h3> 3.再读课题,理解“池上”</h3><h3> (六)布置作业</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辩课——深层次的教学智慧对话</font></b></h3> <h3>  一年级语文老师李琴:1.我觉得本诗的诗眼是“偷采”。要紧紧抓住这一诗眼,让学生体验小娃偷采白莲的愉悦、兴奋刺激及有点小害怕的情感体验。2.本课未随文识“萍”字,而且学生不理解“浮萍”,应该予以解释。</h3><h3> 四年级语文教师李莹:教师对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欠缺,只强调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诗文,但朗读要求无有序推进的方法与路径。</h3><h3> 语文教研组长杨艳:我刚在三年级上了《小池》这首古诗,抓住了诗眼“偷采”,但学生却走入了“小娃偷窃白莲”的误区。我也很想知道理解这个诗眼如何突破。老师最后出示了课外拓展古诗《宿新市徐公店》PPT。应该让学生读一遍。</h3><h3> 教务主任吴慧灵:本节课没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不少环节,老师缺乏“静候花开声音”的足够耐心,越庖代俎说出答案。</h3><h3></h3><h3> 《小池》这首诗,被选编进了一、三、四不同年级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甚至高中语文教材也将其录入。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非常好具体的建议。</h3><h3></h3> <h3>  接下来“重量级的” 青年才俊、来自南京浦口区支教老师陆涛做了精彩的点评:</h3><h3> 1.教材中知识之辩——“节奏之争”。本诗文的节奏划分应该为“二、三”结构。一首五言绝句中,不应该出现不同的节奏划分方法,这样不用了学生的诵读。</h3><h3> 2.是否超标之争:(1)第二学段对古诗文的内容与目标中,未提出“节奏”学习的要求,这是第三学段的要求。教学中划分节奏的做法有超标之嫌。(2)学段有关“优秀古诗文”内容与要求中,未提出背诵的要求。提出此要求,也属于超标的做法。(3)学段目标中,只要求学生能够“领悟诗文大意”,没有要求逐句逐词解释。似乎也有超标之嫌。</h3><h3> 3.古诗文文体教学要务之论:第二学段课标指出“<font color="#ed2308">诵读</font>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font color="#ed2308">体</font><font color="#ed2308">验</font><font color="#ed2308">情感,展开想象</font>,领悟诗文大意”。古诗文教学的两个法宝是“诵读”和“想象”。诵读的痕迹不明显,而“想象”这一方法在教学目标中出现,但教学中没有得到落实。本节课从语文知识的落实角度讲,应该算是一节好课,但不是一节好的古诗文教学课,学生没有从学习中感受到这种“童真童趣”情感体验,没有“语文味儿”。</h3><h3> 4.文本解读之争。(1)“白莲”之争。认为“白莲”不是“莲蓬”而是“白莲花”。因为只有“偷采白莲花”才会使诗的意境更美好。教材的插图有误,小船上采回的不应该是“莲蓬”,应该是“白莲花”。</h3><h3>&nbsp; &nbsp;&nbsp;5.尊重儿童的个性化阅读之见。“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儿童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大胆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理解与朗读。比如第一行诗“小娃撑小艇”,如果学生不是轻、小声地读出,而是大声读出本句,老师应该充分肯定。因为它读出了儿童个性化的理解,为小娃撑小艇行为勇气与行为的点赞。为什么我们要靠成人的模式来束缚儿童的思维与想象呢?</h3><h3> 陆涛老师来镇安支教不久,就“锋芒毕露”,他善于学习思考,把南京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入二小乃至城小,引发了城区小语教师对我县传统教学的反思及突破思考。他的一番话有理论依据,其新颖的观点“吹皱了一池春水”,引发了大家的思考。不得不说,这是一位“厉害角色”,这条“鲶鱼”搅活了二小语文的一滩静水。二小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有今天的局面,沈意莲老师教学能够取得如此进步,小陆老师功不可没。</h3> <h3> 陆老师的一番话飞溅出的思维火花,激活了参评人的思维动力,大家有了新得的同时,也产生了新迷茫。当大家把期望的眼光投向我时,我才知道,我已经被推向了“最终裁决”者的风口浪尖,我的点评应该给大家带来明晰的思路,达成一些共识,为今后本县本学段的古诗教学做好引领,引发新思考与新实践。</h3><h3> 出现的思维碰撞与争鸣的根源,我觉得是大家对学段目标、古诗及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不同、对部分语文专业知识的不同见解、对20分钟微课及40分钟课的特点把握不同所致。</h3><h3> 第一,关于“五言绝句节奏的划分”的知识之争。五言绝句节奏的划分,历来专家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二三”节奏划分法;另一种如沈意莲老师的节奏划分法。两种划分方法没有权威的定论。但我个人比较倾向于陆涛老师的“二三”节奏划分发,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两种方法都对的话,那么我们当然愿意择优选用比较简单的方法。</h3><h3> 第二,关于“白莲”含义之争。学界对“白莲”有两种解释,一指“白莲花”,一指“莲蓬”。我们现行的苏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和部编一年级的《教师教学参考书》中,都采用第二种说法。其实,《教师教学用书》和部编一年级的《教师教学参考书》,是教材的一部分,它是权威部门组织专家统一论证的,那么尊重教师的教学用书,也是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体现。我们的小学语文老师不是语文知识的专业研究者,没有必要在此花费心思。“懒,也是一种智慧。”</h3><h3> 第三,超标之争。</h3><h3> 1.要不要节奏知识学习?本学段目标没有提出“节奏”学习的目标要求。只有在第三学段中才提出了“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的要求。但我个人认为,从课标中对第一、第二学段的“诵读”要求中,已经隐含了对“节奏”学习的要求。大家对“诵读”一词耳熟能详。但真正理解“诵读”含义的并不多,往往把它理解为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其实,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根据苏教版教材研究专家高林生的说法,“诵读”包含三个含义:一是对文章熟读。建立在“熟”的基础上。二是对文章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对文章表达的情感有一定把握。三是能读出恰当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与情感。其实,这隐含着对古诗节奏的要求,没有一定的节奏,就不能读出恰当的停顿。再者,课标是最底线要求,我们在学生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渗透节奏划分知识,是可以的,有利于四年级学生与第三学段的对接。但老师可以通过范读来达到渗透本知识的要求,不宜在此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在此基础上,我还希望老师掌握一点“平长仄短”读法知识。比如诗中押韵字“回”“开”属于“平”调,相对要读得长一点,让古诗多一点韵味儿。</h3><h3> 2.要不要背诵?要!因为本学段目标提出的“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font color="#ed2308">背</font><font color="#ed2308">诵</font>优秀诗文50篇(段)。”,有明显的背诵要求,而且本文课后思考题也提出了背诵的要求。20分钟的课,学生也完全可以轻松的把这首诗背下来。达到积累的目的。</h3> <h3>  第四,把握“古诗文”学习的要务。陆老师谈的要把握古诗文文体学习要务的说法,我非常赞同。而且要更进一步落实。大家都谈到了“诵读”“想象”“体验情感”“领悟大意”关键词。都认识到了它们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落实这些要务。</h3><h3>其实,我们的老师谈到朗读古诗指导不到位,没有层次的要求与路径问题,指的就是诵读不到位的问题。如何诵读?我认为做到五读:一读诗文,读准字——先读准字音,尤为关注随文识本课的生字“撑”“艇”“萍”,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的生字,我们当地的学生“前鼻音”与“后鼻音”不分。另外本课有两个多音字“藏”“解”因为学生当下没有读错的,我们就不用多指导,毕竟是20分钟的微课。二读诗文——借助课文注释、字典和插图,弄清不理解的生词及不理解的句子的含义,疏通文意。本诗通俗易懂,学生大部分都可以理解。但对“小艇”“白莲”“偷采”“不解”“踪迹”“浮萍”“浮萍一道开”会有疑惑。插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看了插图“小艇”“白莲”的意思容易理解。但学生对“浮萍”不理解,可以让学生仔细看插图,解释“浮萍”就是插图中“成片绿色的水草”;“浮萍一道开”,结合课后的思考题,先理解“一道”这个词,借助插图,让学生明白“就是小娃撑小艇把浮萍分开的那一道水路”。此行诗的意识思就很明白了。理解“不解藏踪迹”时,可以让学生查字典,若时间有限,就可以告诉“解”的几种解释,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含义,再理解“不解”,结合插图明白“踪迹”就是痕迹,本文就是“那道分开浮萍的水路”。三读诗文——结合积累理解诗眼“偷采白莲”、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握诗的节奏及韵律,借助插图体验偷采白莲前后的心情及情感,领悟诗文的大意,学生跟读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情感。让学生结合生活积累,说说自己经历过的类似的趣事。说说在自己在“偷做时” 的心理及“做过后”的情感,再让学生观察插图中“小娃偷采白莲回来”的表情,说说小娃偷采白莲前后的心理及情感。。接着可以追问:小娃偷采白莲回来真的没有人发现吗?如果小娃懂得了藏踪迹还是小娃吗?让学生说说你眼中的这个小娃是个什么样的小娃?这样学生就整体理解了诗文的大意。然后试着读出这种情感体验与理解。如果老师范读,重点示范节奏及押韵的“回”“开”平音字,把握住“平长仄短”的诵读规律。让学生仿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四读——结合插图,边诵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可整体观察插图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边诵读边想象美好的画面,然后追问学生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并描述出来。五读诗文——背诵古诗,回归整体,呼应课题。“池上”也就是荷花池里。</h3> <h3>  第五,关于20分钟微课与40分钟常规课的区别。20分钟课与40分钟的常规课有显著的区别,它必须在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紧扣重点进行教学,展示生成精彩。</h3><h3> 在教学实践中,我观察到了两种错误倾向:</h3><h3> 一是选手在磨课初期,没有把握20分钟微型课的特点,上20分钟课时,循规蹈矩,面面俱到。从初读课文,学习字词、随文理解词语,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方面教学。结果在规定的时间内,只能完成“初读课文,学习字词、随文理解词语”部分的内容,完成就一般的教学目标,重点的教学目标没有时间涉及。</h3><h3> 二是选手在磨课中期,不从整体入手,孤立突兀进入重点段学习,力求去突破难点。这样的课脱离了具体的语境、割裂各部分的有机联系,肢解曲解课文内容。把学生整得一头雾水。</h3><h3> 近几年,我们的一些优秀教师及外出学习的骨干教师,把20分钟微型课教学的特点与40分钟常规课教学混淆起来,用上20分钟微型课的方法上40分钟的常规课。往往出现不顾学段目标,率性教学的行为,教学从过去的面面俱到走向 脱离具体语境、孤立肢解课文的另一个误区。这两种倾向都值得纠偏。</h3> <h3>  “三人之行,必有我师。”“教学相长”。我此文仅希望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古诗文教学、对20分钟微型参赛课的思考与争鸣。“学术乃公器也,无关乎人品与喜恶。”我真诚希望大家赐教,由于学识水平有限,闭门造车,观点有些偏颇。万望同行海涵。特别希望陆涛老师批评指正。</h3><h3> 两位参赛选手正处于由经验型教师向专业型、研究型优秀教师转型的关键期,这种破蛹化蝶的蜕变过程是非常痛苦的,用“日夜煎熬”一词来形容他们的磨练一点也不过。但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每个优秀教师的成长都必须度过这个坎儿。愿我们的两位参赛选手早日破茧而出,展开斑斓的彩翅自由地在小语教坛翩翩起舞,引领众多的优秀教师如影随形,装点支撑起我县杏坛的美好明天。</h3> <h3>图文:镇安县教研室 张鹏航</h3><h3><br></h3>

教学

学生

偷采

白莲

诵读

老师

小娃

古诗

理解

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