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母亲走后我一直陷在失去母亲的伤痛里走不出来,不敢看和母亲同龄的人,不敢提和母亲相关的事,就连年年吸引我眼球的小花小草、桃红柳绿,今年也仿佛少了灵气。以往,我都是和母亲共享这些美景的,母亲走了,生活中仿佛没了颜色,没了滋味。今天是母亲节,想着她一定在天堂也惦着我了,就如以往和母亲唠嗑儿一样,给母亲念叨念叨……</h3> <h3> 这几天好几个朋友都在朋友圈发“红岸周末一日游”,在富区生活了二十多年,知道中国一重,北大仓酒厂,畅园农场,版画院,还真不知富区有篆刻馆,也是头一次听说富区有库勒街、满族大院、海满抗战遗址。富拉尔基是早期的工业重地,重型机械被视为国之重器,特殊钢也为国家建设屡献功勋。去年习主席还专程来重机厂看望工作在一线的工人兄弟,极大鼓舞了全区人民的士气。那时就想,富区虽小,但五脏俱全,各行各业都人才济济。有田地,有草原,守着嫩江,如果富区的农牧业和旅游业也能兴起该多好,家有美景,何须远足呢!朋友圈发的印象红岸文化游首秀很火爆,感觉富区这片沃土又有生机了,我是不是也应该振奋精神了呢!</h3> <h3>有缘总会相见吧,无论是与有共同志趣的人,还是与有灵犀的记忆中的那些老物件。库勒老街满族大院,唤醒了我儿时的记忆,让我又一次想起妈妈的味道。</h3> <h3>这是哄婴儿睡觉用的摇篮,也叫“悠车"。不仅满族,很多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都睡过悠车。以前几乎每家都好几个孩子,大人忙干活时,常常把出生几个月的孩子放在悠车里,由老人或年龄稍大点的孩子照看着。</h3> <h3>看着荡悠悠的悠车,仿佛回到小时候,母亲就坐在旁边,轻轻推动着,伴着吱吱吜吜的节奏,哼唱着摇篮曲。</h3> <h3>晾衣服和毛巾的竹竿真精致。</h3> <h3>这些东西眼熟吧?小时候家家都有小炕桌,每到停电时马蹄灯就派上用场了,我小时候因为常常趴桌子上写作业,眼睛离书本太近,没少让妈操心,直到有一天妈拿着缝针吓唬我,再离那么近,把本缝脑门上!从那以后,再不趴桌子,小背溜直!</h3> <h3>笸箩里是搓麻绳纳鞋底做鞋的工具,看到这些想起年轻时的母亲,操持家里家外,每年四季不仅要给孩子们做很多双鞋子,还要缝制四季穿的衣物。真是辛苦了母亲。</h3> <h3>看到棚上吊着的筐了吗?通常全家最好吃的东西就放在那里,通风、卫生。</h3> <h3>这个是笤篱吧?</h3> <h3>东北人爱吃蘸酱菜,少不了大酱,看到酱杵子了吗?记得母亲说过酱打耙要每天打一百下才好吃。</h3> <h3>那个瓶子好眼熟,小时候家里有类似的豆油瓶。</h3> <h3>这个物件是什么?像搓衣板?</h3> <h3>这个车轮见证了岁月的痕迹吧?</h3> <h3>这种地窨子,有一半建在地下,冬暖夏凉吧</h3> <h3>墙上挂的这些农具,你都认识吗?</h3> <h3>这个叫耙子吧?和八戒的武器很像。</h3> <h3>看到这些干菜,不禁又想起母亲。每年回家,母亲都要给我装些豆角丝,那是她亲手晒制的,每一丝都饱含着朴实的母爱。</h3> <h3>看着这些研学游的孩子,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三十年,转眼之间。</h3> <h3>花棍据说始称"霸王鞭”,花棍舞,是一种满族文化传承舞蹈,是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3>这个扇形的两面有龙凤图腾的鼓,叫扇鼓,是一种乐器。</h3> <h3>孩子们饶有兴致地和满族小哥哥学花棍舞。</h3> <h3>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样子,想起自己差不多也这个年龄的时候,学校开运动会组织腰鼓队,鼓棒不够分配,需要家长帮忙做鼓棒。那时妈妈不仅忙我们三餐还要做很多农活,每天都有很多杂事,但她从不厌烦,挤时间给我削出很漂亮的鼓棒,让我开开心心参加运动会。那时候只会感叹,妈妈的手好巧啊!怎么没去琢磨妈妈会不会有烦心的事情呢!</h3> <h3>有老师有家长陪伴,是一种幸福。</h3> <h3>今天和几个哥哥姐姐去江东采柳蒿芽了,想起小时候和妈妈挖野菜、捡麦子的情景。虽然母亲走了,但只要心中有母亲,冥冥中母亲就时刻牵念着你,无论哪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