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周末,天气阴沉,躺在床上看书,忽然听得窗外传来雨滴敲打防雨棚的声音。自己思量,在这雨雾蒙蒙的天气里,公园里一定少有游人,在那里可以安静地参观和思考,那好,起身前往中山公园吧。</h3> <h3> 细雨蒙蒙中,通过了天安门东的安全检查站。</h3> <h3> 到达中山公园门口,不出所料,只有稀少的游人在门洞里避雨。</h3> <h3> 这个碑坊原名叫“克林德碑”坊,隐藏着一段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h3> <h3> 克林德是德国男爵,德国驻华公使,1900年义和团事变期间,在北京街头被清军枪杀。</h3><h3> 西方列强向清政府进行威胁,要挟清政府要在克林德被害处树立与其品位相当的铭志碑坊。1903年,初按德国要求,在东单北大街上建了与街同宽的这个石碑坊。我不知道,在建造这个碑访的过程中,参与者是带着怎样的羞辱完成工作的。</h3><h3>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协约国的提议下,将碑坊移建到中山公园内,改为“协约公理战胜纪念”坊。一直到1952年,为了纪念在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才将将“协约公理战胜纪念”坊,更名为现在的“保卫和平”坊。<br></h3><h3> 坊碑的名字可以不断修改,但是,建造它那段羞辱的历史不可改变。</h3><h3> 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h3> <h3> 园内古柏大多为明代初修建社稷坛时种植,甚至还有辽代种植的柏树,至今已有千年历史。</h3> <h3> 中山像位于“保卫和平坊”正北的地方。</h3> <h3> 这个铜像在1986年举行了落成揭幕式。</h3> <h3> 孙先生铜像的站立姿势,表现了先生作为民主革命家的领袖风度。</h3> <h3> 雨雾中, 在静静的公园里,我站在孙先生的铜像前,望着雕像上湿漉漉的道道雨痕,仿佛看到当年孙先生在腥风血雨中,为推翻满清统治努力前行的样子。</h3> <h3> 这是铜像后面的植物。</h3> <h3> 这是铜像的背后。</h3> <h3> 古代的柏树。</h3> <h3> 石狮昂首挺立,雄俊有神,是1918年由河北大明镇镇守使王怀庆和统领李阶平捐献的。在哪个动乱的年代,差点毁于红卫兵之手,是公园职工埋藏起来保存的。</h3> <h3> 静谧的公园,几乎没有游人,小鸟安静地在草地上觅食。</h3> <h3> 雨中的社稷坛和中山堂。</h3><h3> 过去,凡遇出征、打仗、班师、献俘、旱涝灾害等也要到此祈祷举行仪式。</h3> <h3> 拜殿(中山堂)位于祭坛北面,是皇帝祭祀日遇风雨行礼的地方。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曾在这里停灵。</h3> <h3> 中山堂前,干净、寂寞的广场。</h3> <h3> 这是“中山音乐堂”。悠扬而凄婉的《十送红军》歌曲,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在这里第一次公演,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h3> <h3> 寂静的园林。</h3> <h3> 雨露沾在花草上。</h3> <h3> 公园北面,隔河相望的故宫。</h3> <h3> 鸽子在地上安静地觅食。</h3><h3> </h3><h3> 雨中游园,真是一种很好的参观方式,可以避开嘈杂的人群,进而静静地观赏和思考。</h3> <h3> 烟雨杜鹃 2019年5月12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