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5月24日,一次别开生面的语文教研活动如约而至,我们陶山镇小全体语文教师纷纷认真参加,兄弟学校也慕名而来,温州市教师教育院方斐卿老师全程参与。
一、思考篇
此次教研活动分课堂展示、文本解读、团队辩课三个环节。由年轻的孙晓婷老师课堂展示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选读课文《维也纳生活圆舞曲》,黄蕾蕾老师作文本解读,其余6个老师吴奉秋、陈丽霞、唐增晓、娄蕾蕾、吕利慧和陈瑶瑶进行团队辩课。当确定课题、明确分工后,团队8名成员全部进行教材分析并两次设计教案。4次的磨课历程,多次的深入探讨,反复的修改教案……在集思广益、思维碰撞中,每一次推敲、每一次尝试,都成为了一种收获、一种享受,成为了我们成长的一个阶梯。 试教与听课的过程。 二、实践篇
5月24日下午,三楼多媒体教室里,座无虚席。孙晓婷老师带领着五(1)班孩子们欣赏着轻松、优美的《维也纳生活圆舞曲》,借助预学单、利用文中概括性短语明确作者的写作材料,用心去聆听去感受最平常最普通的两个生活场景——“免费音乐会”和“真正的维也纳音乐”,让孩子们在对比、朗读、批注等活动中了解文章的选材特色,体会维也纳生活中处处充满音乐。课堂上,孩子们时而静思默想,时而小手直举,时而书声琅琅,经历着学习的成长,经历着生命的拔节。 三、讨论篇
课后,陈英老师作为主持人和负责人,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五标”教研:小学语文基于教学目标制定与落实的校本行动》推广课题的开展做了详细介绍,分解了“五标”教研的实施路径和步骤。接着,黄蕾蕾老师进行文本解读《精选教学内容 精准目标定位》,分别从主题纵览、文本细读、内容精选这三个方面一一阐述,使老师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订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 根据年段、课时、文章以及学情的不同,努力从“每一个”到“这一个”,制订出具体、科学、适切的教学目标。之后,进入激烈的“团队辩课”环节。其他6名成员分成3组,2人一组分别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对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及达成度进行辩论。成员们就自己收取的材料,即学情问卷、数据统计分析资料,各抒已见,纷纷肯定了孙老师本堂课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关注孩子的真需,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关注孩子的真学,教学形式的设计是关注孩子的真做。同时也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建议,比如:当预设遇上生成时,我们年轻的老师该如何应对?如何精选教学内容? 陈英老师对此次活动进行介绍。 黄蕾蕾老师对文本进行解读。 6名成员辩论剪影。 四、感悟篇
在聆听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行。当然,我们更需要仰望星空,把握方向。随后,方斐卿老师为我们拔云见日、指点迷津。方老师充分肯定了本次教研活动的意义和模式,强调了提高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而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当前语文教学有两个转变:关注从教学方法转向关注教学目标,从教的活动转向学的活动。这两个转变可以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同时分享了一条解读文本的捷径: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并对备课流程做了简单介绍:自主阅读、资料查阅、学情分析、预设目标、教学设计、目标达成等。
最后,活动在校长周其的一番热情洋溢的话语中,画上圆满的句号。
关注就会尝试变化,变化就会寻找突破。让我们带着梦想上路吧,尽管前路依旧漫长,尽管还有层出不穷的症结需要去破解,但是我们相信兰波说的,只要怀着火热的耐心,到黎明时分,我们定能进入那座壮丽的城池…… 方老师进行点评与指导。 老师们听得津津有味。 后记:
记得肖川曾经说过:“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并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也许我们始终只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然而,我们眺望着理想的高地,我们不屈服于现实;我们也会有暂时的小憩和沮丧,但我们永远怀着寻找精神家园的冲动,我们且吟且行,我们且行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