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莫须有之56】:警惕反社会人格</b></h3><h3><br></h3><h3> 【新闻回顾】官方通报“上饶小学生被同学家长杀害”案</h3><h3><br></h3><h3> 5月10日上午,江西上饶一所小学内,一名10岁男生被女同学家长刺死。</h3><h3><br></h3><h3> 目前,犯罪嫌疑人已被刑拘,事发学校校长停职检查。5月11日,上饶市信州区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经信州公安刑警大队侦查,上饶市第五小学5.10案件犯罪嫌疑人王某建对杀害受害人刘某宸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已被依法刑事拘留。事发学校校长朱某已被停职检查。</h3> <h3> 目前,案件侦办、责任调查和善后工作正在进一步开展中。事发前夜,嫌疑人妻子曾担心出事上饶五小命案发生后,一张流传甚广的聊天记录显示,在该涉事班级的家长微信群里,曾有家长质问刘某宸为什么天天打自己的女儿何某某,并表示:“既然道理讲不通,不知你家庭住址,所以只能在校门口等你,希望你的爸妈也能和我们夫妻一样是辞职在家每日接送你的,因为会有一个不讲理的家长天天在校门口等你的。”</h3><h3><br></h3><h3> 另有一张群名称相同的上述班级群聊天截图显示,群内昵称为刘某宸爸爸的群成员@何某某爸爸说:“不好意思,这件事我第一次听说……我加你微信了,咱们沟通下。”还有一张聊天截图显示,群内昵称为班主任汪某华的群成员称:“孩子在校发生的事情应该先跟老师说,然后由老师去了解事情缘由再做处理。这件事我也是刚看了微信才知道,一直都没有人和老师说过这件事。”</h3> <h3> 王晨(化名)的女儿和被害学生刘某宸在一个班级,他告诉记者,上述聊天内容属实,事情发生在5月9日,但对于“他们(双方家长)私底下具体怎么沟通的”,以及两个孩子之间有什么样的纠纷,并不清楚。</h3> <h3>——————————分割线——————————</h3><h3><br></h3><h3> 这件悲剧一开始被认为是校园霸凌事件,最后逐渐清晰还原,我认为,女孩的父亲(杀人犯)是一种反社会人格或者是一个巨婴。</h3><h3><br></h3><h3> 以下百度一下这个词条:</h3><h3><br></h3><h3>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affectionless personality disorder)或社会性病态(sociopathy),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患病率在发达的国家为4.3-9.4%,我国台湾地区为0.3% 。</h3> <h3>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然而这些均属相对的。</h3><h3><br></h3><h3> 疾病特点</h3><h3>①高度攻击性</h3><h3> 反社会人格患者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已众所周知,然而却有一些并无攻击行为。Cleckley(1941)区分病态人格为两类,一类为冲动-攻击型,一类为社会退缩型。Buydeus-Branchey等(1989)发现15岁以前有暴力行为的人到成年较之那些15岁以前无此类行为者易于发生暴力。他们将反社会人格分为具有攻击型行为和不具有者两类,前一类具有终生发生身体暴力的倾向。</h3> <h3>②无羞惭感</h3><h3> 认为此类人无羞惭感,缺乏与焦虑相关的自主神经反应(包括皮肤直流电反应)。James等(1983)对反社会人格和非人格障碍者各524人进行焦虑和抑郁的观察,结果发现25%的反社会人格患者存在焦虑和抑郁,其发生率与对照组并无显著区别。James等称谓那些伴有焦虑和抑郁的反社会人格为“心绪恶劣性精神病态(dysphoric psychopathy)”,这类人与不伴焦虑的反社会人格患者比较,表现智力功能困难、存在自杀观念、易于激惹、伴发其他神经症特点,住院时间长,对治疗反应不良。他们认为伴发焦虑和抑郁的精神病态可能代表一种特殊的综合征。Blackburn建议将精神病态分为焦虑和非焦虑两型,前者为继发性人格改变;后者为原发性精神病态,相当于Karpman(1948)的真性精神病态(true psychopathy) 。</h3> <h3>③行为无计划性</h3><h3> 精神病态患者的行为大多受偶然动机、情绪冲动、或本能愿望所驱使,缺乏计划性或预谋。Arieti(1967)区分精神病态为单纯型和复杂型,二型均系自我中心,但单纯型的反社会行为一般缺乏预谋,而复杂型精神病态患者往往在事情发生前有计划,而且可以达到行为的目的。因此单凭计划性有无而确定攻击行为的性质是不适当的。</h3><h3><br></h3><h3>④社会适应不良</h3><h3> ICD-10(1992)认为反社会人格障碍常因其行为与公认的社会规范有显著背离而引人注目。适应不良是精神病态患者的重要特征。由于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不能从经验中取得教益,因此本症是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行为的模式。然而,一些学者曾提出适应良好的病例。Henderson(1939)提出创造性精神病态状态,而且举出2名病例在不同道路上发挥创造力,但2例彼此之间甚少共同之处。</h3> <h3> 所以,今天我们面对这样一件让人无法理喻甚至令人发指的事件发生的时候,很多人都聚焦于校园霸凌或者事件本身当事家长情绪上,那是认定女孩家长是有正常心智的情况下的推测。</h3><h3><br></h3><h3> 但这种直接进教室捅杀学生的情况,已经不是一个正常人所为。这是一个从小教育偏失,又进而成为一个父亲的反社会人格的变态行为。我们要反思的是引起这种反社会人格产生的土壤,这位父亲的原生家庭和教育方式。我们还要反问的是,学校的责任,老师的责任,在面对这样一个家长的时候,学校的放任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h3><h3><br></h3><h3> 我们要教育孩子与这个世界友好相处,同时我们还要教会他们适当的保护自己,我们要学会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h3><h3><br></h3><h3> 在这起事件中,两个家庭的悲剧和伤痛我们无法触碰,甚至因为这种杀人事件直接发生在教室对一群孩子将带来怎样的心灵创伤我们无法想象。我们更加痛心纠结的是,事件主人公的那个小女孩,往后余生该怎么度过?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足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反思。</h3><h3><br></h3><h3> 虽然我们不能苛求当事人家庭,但悲剧发生之前,一定有很多种因素导致最终极端结果的发生。我们只能倡导,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怎样才能让孩子平安,快乐的成长!</h3><h3><br></h3><h3> 我们要对孩子说,不是每一个大人都是讲道理的,孩子要学会分辨基本的是非。我们要对孩子说,要与人为善,不论是欺负别人还是被别人欺负,化解情绪,积极正面应对很重要。我们要对孩子说,随时要和爸爸妈妈沟通,不是什么事情自己都能解决,解决问题的方式还包括寻求帮助。</h3><h3><br></h3><h3> 我们同样要对天下父母说,警惕语言暴力,你的一言一行都在浇灌孩子的心田,恶之花怎能结善之果?</h3><h3><br></h3><h3> 每一种暴力行为背后其实都是一种自卑心理作祟。这是一种弱势心理寻求破格获取的救济手段,因为他自认为没有办法通过正常渠道解决问题。</h3><h3><br></h3><h3> 每一种负面情绪或所谓的坏脾气背后都潜藏着一种对抗世界的不安分,这与年龄无关,与职业无关。任何一个组织中,如果成员无法控制情绪,一定对组织有巨大的杀伤力。</h3><h3><br></h3><h3> 警惕反社会人格,是警惕周边的负面情绪和负能量,是警惕自身的负面情绪和自卑心理,超越自己,放宽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进而把对这个世界的美好期待传递给我们的孩子,应是为人父母的责任!</h3> <h3> 最后,推荐一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h3><h3><br></h3><h3>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h3><h3><br></h3><h3> 著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他在进一步接受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之后,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h3><h3><br></h3><h3> 以下摘自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h3><h3> </h3><h3> [ 当一个人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不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节。</h3><h3><br></h3><h3> 不了解一个人的幼年,就无法了解其成年。</h3><h3><br></h3><h3> 我们只要留心观察个人的行为举止就能了解这个人。行为举止是永远受到人生意义的制约的。</h3><h3><br></h3><h3> 生命的乐趣正是因为存在诸多不确定。所以,我们活着,便是不断地把这些不确定的事情变得确定。任何结果,经由一定过程得来,才变得有意义,否则,便会让人觉得淡然无味。]</h3><h3><br></h3><h3> 今天是母亲节,祝天下母亲节日快乐,祝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愿这个世界没有暴力!</h3><h3><br></h3><h3> 今天,也是汶川地震11周年,让我们缅怀逝者,致敬重生!</h3><h3><br></h3><h3><br></h3><h3> 2019.5.12 杭州</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 </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3sbbvth?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M55:母亲的焦虑与教育的困境</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8utoqig?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莫须有文集】持续更新</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