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荒漠(五) - 印度洋海岸的瑰丽

行走澳洲

<p class="ql-block">链接上一篇:</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zbj4oiw?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独行荒漠(四) - 峡谷深处的秘密</a></p> <h3>早晨驶离牧场便上了西澳州道。虽然窄一些,却是柏油路。两边红土,车前蓝天。背着早起的阳光往西去,无风的天气,一路独行的飞驰,心情无限好。</h3> <h3>今天要去西澳印度洋沿线的宁戈如珊瑚礁丛,而后是鲨鱼湾,再去粉红海湖港湾,一路观赏心迴梦转的西岸海湾瑰宝。</h3><h3> </h3><h3>宁戈如珊瑚礁丛所在海域的三大巨头,连巨型海龟都只能让贤居次。</h3><h3><br></h3><h3>Video credit to Youtube axelpasseck.</h3> <h3></h3><h3>前往西海岸的道路仍然穿越旷野,路边常见牛只或三两成群,属于当地各牧场的。荒漠畜牧是野养。与南部圈养不同。</h3><h3><br></h3><h3>荒漠的牧场英语station与一般的农场farm面积上相差很大。澳洲最大,也是世界首位的南澳州安娜溪牧场,面积约24000平方公里。其他的荒漠牧场都有近千甚至上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与美国最大的牧场6000平方公里比较,就是非常不同的概念了。<br><br><br></h3> <h3>地大不见得肥沃,畜牧方式是自生自长的野放,牛仔式的牧场人员人数不多,放养主要依靠的是现代设备。需要赶放时,牧场人员便驾驶着小飞机上空查看牲畜群的位置与牧场内食草丰盈的区域,然后飞近地面将牲畜赶去那里。</h3> <h3>地面则有四轮机动车与骑马人配合驱赶。</h3> <h3></h3><h3>19世纪欧洲人到达后在各地建立了各类牧场,而牲畜出售则需要赶去市镇。荒漠牧场的牲畜则需要 ‘专业牛仔’ 千里迢迢的驱赶。电影 “澳洲人”提及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牧场故事便反应了那时代牧牛牧羊业特有的人文文化。</h3><h3><br></h3><h3>如今公路货车运输代替了牧马驱赶,下图人马相伴的牵涉在乡村仍然时常可见,主要在诺大牧场隔开的区域间。</h3><h3><br></h3><h3>不同的是驱赶牲口的不再是清一色的男人天下,女将辈出。去年在荒漠客栈工作时,便时常见到附近牧场的工作人员前来就餐聚会。不少精干的女子,橄榄色的肌肤,由衷的佩服。后来发现不少这样的女子还是海外背包客,大多来自欧洲。<br></h3> <h3></h3><h3>扯到牧场生活,几年前带着一个团队去北领地的一家留宿一晚。牧场主在我的坚持下给大家介绍他们认为很平淡的生活,却使我们大开眼界。这是对刚刚买下牧场住宿的年近40 的夫妇。男家在昆士兰州拥有自己的牧场。夫妻俩梦想着独自发展,便开始了北领地创业。</h3><h3><br></h3><h3>出生于悉尼富裕家庭,就学私校的妻子给做了一个10分钟左右的视频,展现了牧场生活的场景。还简短地做了些介绍,记得提及婆家牧场里,从住屋去大门前取信要开两个多小时的车;去最近的小超市购物要开8个多小时的车;与近邻的边界在280公里之外。家家牧场都必备自己的医疗所需,食物储存,孩子们则通过远漠空中学校读书。</h3><h3><br></h3><h3>依赖于自然食源的野养牲畜数量的多少与气候紧密相连。去过的爱丽斯斯布林斯镇附近的一家牧场,管理人员告诉我,雨水丰裕年与干旱年间,牲口数量的变化可以由十万头左右减低至几千头,常年干旱甚至有降到几百头的时候。由此想象,经济收入也不稳定。这些自我选择农牧场生活的人,很坦然地承受这种选择的结果。<br></h3> <h3>自生自长的牲畜也免不了‘交通事故’。这么大个的牛也被撞死,必然是‘公路火车’所为。如我租借的越野车,虽然安置防撞栏杆,但是近年来对于其保护作用还是很有争论的。有种说法是因为防撞栏杆的坚硬性,车与车相撞时,不禁保护杆车的对方可受伤害,即使保护栏车的驾车者也可能因车前部太过结实而自身受害。现在英国及不少欧洲国家已经禁止安装保护杆,而在美国与澳洲仍然是合法的,但是设有安全标准。也许是因为两国旷野较多,动物特多的关系吧。</h3><h3><br></h3><h3>如果撞上这头牛,我担心遇害者就不仅仅是牲畜了,车损人亡也是大有可能的结果。<br></h3> <h3></h3><h3>这次以扎营为主的行程还刻意避开了客栈(roadhouse)或者房车营地(caravan park),选择私家农牧场扎营为主。客栈与房车营地的好处是除了营地外,也提供客房住宿,所需的设施完备,诸如浴室,洗衣房,厨房,篝火用具,BBQ烧烤等等。还有些供应各类食品饮料杂物,汽油柴油等便利用品。</h3><h3><br></h3><h3>农牧场的好处是各家自有一片独特的天地。这些以农牧业为主的私家农牧场,并不对外开放。提供扎营地一是为季节性临工住宿提供便利同时也兼顾路客,二是为农牧业荒年提供赚取零用收入。很多农牧场非4轮驱动车而无法到达。 但是自然景观却正在其中,不轻易与外人分享。</h3><h3><br></h3><h3>独行追求的是体验,因而除了避开峰季,也远离太多游客逗留之地,以观察以沉静为乐。</h3> <h3></h3><h3>相对客栈与房车营地,私家农牧场扎营却是更野外些。有些只有帐篷扎营地。条件好些的与房车营地相仿,差一点的就是所谓丛林式的了(bush camp)。有伴的情况下,可以对付,孑然一身就不甚合适。这次选择事先都确认了每处营地非丛林式。 </h3><h3><br></h3><h3>下图是简易丛林式浴室的一种。<br></h3> <h3>丛林式厕所的一种。</h3> <h3></h3><h3>今晚留宿处按计划是吉拉利亚牧场,荒漠区与西海岸相遇的地方。</h3><h3><br></h3><h3>由这往北一百公里左右便是著名的埃克斯茅斯珊瑚礁景观点,而西南则是珊瑚湾所在。两边距离相仿。</h3><br><br> <h3>在牧场有房屋住宿,提供早餐。</h3> <h3>也有沙丘营地。</h3> <h3>看着浪漫的营地野餐季节不对的话就是飞蝇满天。最好的时段是澳洲的冬季,不冷不热,极少昆虫。</h3> <h3></h3><h3>最为向往的是海边营地。紧贴海岸。</h3> <h3>下图右下方圆点相聚处是牧场办公室,住房等所在处。上方面向着大洋的是沿海区域。地理位置如此,这牧场本身就有很多旅游价值的景观与内容。这里除了可以海滨钓鱼,沙丘纵驰外,还有溪流皮船, 汽艇游览, 灌木观鸟,仰望夜空等项目。<br></h3> <h3>而我情有独钟的是这里大片的表层化石地。</h3> <h3>据介绍四轮驱动车开去化石区,随便找找,便可得各种有趣的化石。</h3> <h3></h3><h3>开进牧场静悄悄的牧场大门,阳光下的住房不见一个人影。呼唤几声无应答,便四周逛着找人,十一月过了旅游季节,这一路的营地不是关门谢客,就是很少人员。终于见到了男主人出来招呼,他很快切入正题,问我下站去哪里?听说明早去珊瑚湾浅浮后再去鲨鱼湾,便建议我直接去珊瑚湾。因为我的安排太过紧凑。又是一个愚戆的澳洲人,居然会为客人考虑直言相告。</h3><h3><br></h3><h3>听说我是搞旅游的,他倒是很仔细地介绍了牧场的各类项目,本想带我在牧场中转一圈,时间过紧,我便谢辞了。看来对这具有独天得厚地理位置的牧场来说,旅游经营也是其不小的一部分。</h3><br>由于北上埃克斯摩斯不是顺路,也因为浅浮在那里不如珊瑚湾那样入水方便,按计划顺道去南边的珊瑚湾。 这样当天下午或者第二天早上就有两个可以参加浮浅的时间段。 <h3>当然错过的是埃克斯摩斯野生原味的国家公园。<br></h3> <h3>海岸国家公园中的多色的山谷。<br></h3> <h3>我自笃爱的荒芜一人的岩石滩。</h3> <h3>说起这澳州印度洋海岸的珊瑚礁,总有人要问,与大名鼎鼎的东海岸大堡礁比较哪里更好。<br><br></h3><h3>2014年当澳洲旅游杂志第一次将西澳州的宁戈如珊瑚礁作为度假胜地排位于大堡礁之前时,引起旅游界的轰然反响。这每年一次的排位来自于20位旅游界专家,而他们的决定则是很大程度上建立于大众的提名。那年大堡礁收到了12000票而宁戈如收到了130000的票数。</h3><h3><br></h3><h3>东南两地比较,最主要有两点:旅游业的基础建设与珊瑚礁的特色。<br><br>大堡礁的珊瑚礁面积与种类远超出宁戈如,出名很多年,旅游业基础设施上也是远远超出了西海岸荒漠尽头的宁戈如。<br><br>但是西岸的缺点却造就了它的最佳优势:野生,原味,极少商业化。还有一项不可忽视,宁戈如瑚礁的近岸因素。<br></h3> <h3>空中俯瞰东西海岸珊礁:西岸最近最近大陆的是珊瑚湾,500米距离。 <br></h3> <h3>大堡礁离岸最近处是凯恩斯,距离约70公里。</h3> <h3></h3><h3>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宁戈如海岸的主要价值是三方面的:</h3><h3>1)世界上最长的近岸珊瑚礁,珊瑚品种250类;</h3><h3>2)大量的鲸鲨,约300-500头。据介绍近年数量有所增加,还有迹象表明有些已成为这里的永久居民;</h3><h3>3)众多的海龟与其它海洋动物品种与数量。各种鱼类有500多种。</h3><h3><br></h3><h3>这里是潜水者的天堂。不用像在凯恩斯那样乘船或者飞机前往瑚礁,国家航空公司航班直接到达镇上,开车步行就能入水观赏。</h3><h3><br></h3><h3>宁戈如瑚礁总长300公里,陆地公路距离相隔二三百公里的珊瑚湾与埃克斯摩斯,都是宁戈如瑚礁的一部分。<br></h3> <h3>一般所知珊瑚生长环境所需如下:</h3><h3>1)阳光,所以珊瑚在浅水海域不深于50米的阳光所达环境中生长;</h3><h3>2)水质:珊瑚需要咸水与净水,所以海域的生态环境很重要。太多食物的水域并不适合珊瑚的生长;</h3><h3>3)温度:珊瑚所需的水温一般在摄氏20-32度之间。因此生长区域的纬度大致都在25度以下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h3><h3>通常大陆西岸的水域比较寒冷,而澳洲的西岸却有其独特的珊瑚生长环境。关键在于这里特有的洋流交汇的综合效果, 致使珊瑚扩展至南纬25度线之上。</h3><h3>澳洲西岸的主要洋流始于南印度洋,是南极绕极流(也称为西风漂流)的一部分。洋流在接近澳洲大陆时北上沿着西海岸平行流动,这时被称为西澳大利亚洋流。与此同时来自西北的硫瑛(Leeuwin)海流和南澳大利亚逆流由北而下沿岸与前者反向流动。 三个洋流的交汇综合不仅对西澳西南地区的降雨和气候,也对西海岸海洋生物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南来北去的洋流造成了表层较低的水温,而表层下部却因南下的琉瑛海流带来了营养较低的清澈暖流,造成了珊瑚生长的极佳环境。使得高纬度海域下层水温上升。上下温度的不同,海域纬度的高低,阳光照射的角度共同促生了不同品种不同色彩不同质地的珊瑚丛,可谓世界一奇。</h3><h3><br></h3><h3>Video credit to YouTube in Viaggio Tubo.</h3> <h3>称之海底花园不算过誉的珊瑚丛。</h3> <h3>绿色葱葱中的一点红。</h3> <h3>蓝水之中的纤细。</h3> <h3>绿色丛中的紫色。</h3> <h3>动画片式的鱼儿世界。</h3> <h3>视觉如宝石花植物般质地的珊瑚。</h3> <h3>还有鲜红的烂漫。</h3> <h3>紫衣包裹着不知原由。</h3> <h3>多姿多彩的骄傲。</h3> <h3>神奇的存在。<br></h3> <h3>每年3月开始到7月,你可以在珊瑚湾与世界最大的鱼类鲸鲨同游水中。成年鲸鲨14米的身长,20吨的重量,性格却非常温顺。长有3000多的细齿,仅6毫米长,却是吞食动物,主要依靠微生物与小鱼生存。虽然有报道这温顺的鲸鲨当潜水者走得太近,摸摸碰碰太讨厌时也会发发脾气,但至今仍未有伤害人类的报道。<br></h3> <h3>鲸鲨偏平的嘴巴虽无利牙,仍让我心生敬畏。</h3> <h3>与蝠鲼互动起舞海底。</h3> <h3>与海龟相遇想来安全无恙。<br></h3> <h3>遐遇座头鲸那就是8-11月间的运气了。</h3> <h3>不是热带的热带鱼飘飘水中。</h3> <h3>还有海星点缀的色彩。</h3> <h3>沙滩上自由跳跃的袋鼠一无所惧。</h3> <h3>枯草中毫无危机感的鸟儿忙着筑巢哺幼。</h3> <h3></h3><h3>离开吉拉利亚牧场时,车后冰箱内拿了些饼干沾些鱼酱便是甚为可口的午餐。加上黄瓜苹果桔子,营养应该够了。边吃边开车,觉得又不浪费时间。这是澳洲多年的习惯,饮食简单,保持旅行途中每日所需营养。</h3><h3><br></h3><h3>饭后午日行车虽然临海区气温并不太高,不多时便感觉困倦,这是体内血液因食物消化所需集中于肠胃,其它器官的供应量因此减少,由血液流动而来的氧气分布过程随之减缓,这样便有了疲惫的感觉。于是路边找个树荫处停车合眼休息。这是我的长途行车的休息方式,很适合我,可以很快入睡很快醒来。届时精神焕发,再续征途。</h3><h3><br></h3><h3>下午两点多到达珊瑚湾,直接开到浅浮公司门前询问是否有当日下午或傍晚团队,回答是今日港湾大风,没有团队。再问明早呢?还是大风。气象预报这风会持续好几天。心里懊恼至极,怎么这么不巧?心有不甘地又去了邻近的公司,一样的回答。再找了一家电话咨询,仍然是同样的结果,这样便下定了放弃珊瑚湾的决心。</h3> <h3>临行之前去了海边,看不见斑斓的水下世界,站在沙滩坡上望去,近处海水呈碧玉般的绿色配衬着白色的沙滩。远处湛蓝的天空下几乎藏青色的海水显示着不同的海水深度。<br></h3> <h3>走下看,沙滩海水交接处纯净的海水晶亮晶亮的反射着阳光。</h3> <h3>海鸟掠过水滩捉鱼。</h3> <h3>远处的人们与情景仿佛是电影无声片,喧闹与噪声被海水吸收,能够感受的是一片寂静与洁净。心灵空宁。</h3> <h3></h3><h3>别离珊瑚湾向着下一站鲨鱼湾驶去。4-5百公里的路程天黑前是赶不到的,这就错过了每早7点鲨鱼湾喂食野生海豚的时间。既然如此,就随意行车开到哪里是哪里吧!</h3> <h3>这样便来到了一个小镇, 路边有家房车扎营地。</h3> <h3>跳下车去办公室登记付款,忽然心念一转:今晚不如就住宿好好地上床休息。睡到自然醒的想法让我身心立即轻松起来。<br><br>我的住宿是一部房车改装的住房,简单整洁干净,几乎一应俱全。车位就在门外,拿取物品也很方便。</h3> <h3>房车住房内部的睡房与卫生间。<br></h3> <h3>睡房的一角是客厅式的起居室。</h3> <h3>里屋的厨房与餐厅。晚餐是自煮方便面,加上午餐肉,可惜没有买些蔬菜。办手续时在办公室买了冰淇淋,晚饭后慢慢享受。<br></h3> <h3>放弃珊瑚湾留宿使得第二天去鲨鱼湾的路程减少了近一半,但还有300多公里。早晨7点我已在路上,当然还是睡到了自然醒。<br></h3> <h3>下一站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鲨鱼湾, 整个区域约22000平方公里,70%是水域。</h3> <h3></h3><h3>空中俯瞰鲨鱼湾常常是多彩的,呈现红色。这是因为海湾半岛陆地上的红沙丘。</h3><h3><br></h3><h3>这红土绿水的世界遗产区最为著名的是大量的儒艮(俗名海牛)与地球上最为古老的叠层岩活化石。<br></h3> <h3>生存在鲨鱼湾的海牛头数估计有10000左右是全世界10%。</h3> <h3>叠层累积的活化石是地球最古老的单细胞微生物,也是世界上所有生物演化的最早源头。近年的研究发现这种叠层岩活化石是多类型的互相依存的生物系统。鲨鱼湾区域的大面积的叠层岩,水下陆上都有,在水边潮汐的涌落中代代繁衍。在鲨鱼湾它们已有35亿年历史。真所谓随时光流转,与天地同在。 </h3> <h3>鲨鱼湾还以与人为友的野生海豚闻名。在海湾的尽头有一处野生海豚喂食点,那里海域中居住着200头左右的海豚,是鲨鱼湾海豚总数的10%。从70年代早期,这里便开始有海豚游近海滩寻食,当地居民会提供食物。这些海豚的下代继承了家族与人为友的传统。现在的每早的喂食都有限量,以不影响野生海豚自主的生活方式为量。这些海豚平均寿命15-16岁(有的可以活到40岁),现在可以确认的已是第5-6 代了。</h3><h3><br></h3><h3>鲨鱼湾在此建立了海豚研究院。</h3> <h3>当然名为鲨鱼湾就有着至少25个品种的鲨鱼纵横此地水域。</h3> <h3>鲨鱼湾作为海洋生物保护区很重要的原因是这里的水底有着世界最大的海草区域,养育着各种生物。</h3> <h3>海草餐厅的寄宿者。</h3> <h3>相互竞争,相互依赖,环环相连的海洋生物。</h3> <h3>多种泥蟹色彩形状各异。</h3> <h3>海水沉浸的礁石泛現着生命的色泽。</h3> <h3></h3><h3>上午10点多到达鲨鱼湾尖角处,海豚已经离去,却赶上了寻踪海牛的游船。</h3><h3><br></h3><h3>一个多小时巡游,奇怪的是一只海鸟一路不离左右地跟随着游船。多见海豚戏水海面,翻腾跳跃。自然世界也是无情的。问导游什么时候是鲨鱼的季节,她答道是夏季。根据观察到的海豚是身上的咬痕,虎鲨正在到来。据知大型鲨鱼会进袭海豚,但两者相争,海豚以团队以大脑自卫反击,常常难分上下。</h3><h3><br></h3><h3>眼尖的船顶探测员不停地报告着海域中儒艮的行踪,棕色的海牛还真不少。前后左右都可见到,就是无法近看,据说它们‘很内向’,不及海豚活跃。</h3><h3><br></h3><h3>下船后便沿着公路向国家公园开去。公路上两边旷野的尽头就是海湾,蜿蜒于公路上,海湾时隐时现的,天边湛蓝的色彩不变。时见路标指示附近观景点,便开去观赏。<br></h3> <h3>这以海草为生的海牛一天要吃50公斤的食物,3米长的身躯大约450公斤,能活到70岁。这敦厚的海牛以海底寻食避开鲨鱼。</h3><h3><br></h3><h3>Video credit to Earth Touch News 9/5/16.</h3> <h3>鲨鱼湾的水域固然多彩,陆地上的国家公园原生态的旷野自有风采。</h3> <h3>沙滩崖壁夺目的色彩。</h3> <h3>成群的鸬鹚自由自在。</h3> <h3>面对印度洋的岩石瞭望台。</h3> <h3>还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贝壳滩,成千上万的贝壳覆盖的海滩。</h3> <h3>看见去克哈道格岛的渡口标志。计划行程时曾经想去那据说是天堂般的岛屿,也查看了有关信息。那里的国家公园限量扎营游客,还得事先申请。渡船的价格300多澳币,行程匆匆不很合适。1616年第一位欧洲人是在那岛上登陆的。</h3> <h3>路过国家公园旷野中的营地,野趣盎然。<br></h3> <h3>天马行空的侠客独处天地海域旷野之中。</h3> <h3>行驶在如此的公路上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没有大洋路上的繁忙的游客车辆而来的喧嚣。</h3> <h3>看见有一路牌指示右拐是一条驾车观景道,时间已近4点,犹犹豫豫地想着是否要去。我的旅行偏好山谷旷野以及那里面的河流溪水山湖水川,觉得海景好象哪里都相差不多。在路边停留了片刻,决定还是去看看,这一看让我的心灵振颤, 这水无能描绘的美丽,碧绿夹着深蓝,青翠晶透,在微风中徐徐地流动。一两只小舟近岸漂泊着美如油画,更胜油画。</h3> <h3>可惜的是停车街上,居然无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拍摄记录下这人间天堂。<br></h3> <h3>继续行车,三只鸵鸟不慌不忙地穿越公路,只能停车让路。</h3> <h3>驶入路侧边道停车,山坡上远望大海,水中一条沙滩停着一辆车,煞是好看。成为风景的一部分。静静地坐在车中观看,那人也像我一样,许久的没有挪动。阳光海滩沙丘,感觉着永恒。</h3> <h3>今晚我选择了鲨鱼湾国家公园外的房车营地留宿。营地设施俱全,场地很大,还有家小小的博物馆。<br></h3> <h3>我在这野餐亭边的草地上扎营。</h3><h3><br></h3><h3>黄昏起狂风大作,搭完帐篷,外层的防雨挡风布无论如何盖不上去,看到一对年轻背包客要求帮助,那男友一口答应,放下手中的事情马上过来搭手,男人的力道加上我使上吃奶的力气,终于盖上了。帐篷的一角用车子挡着风,另一侧用绳子系在野餐亭柱子上,四周用脚钉插入泥土固位。<br></h3> <h3>忙完扎营时间尚早,便走上一侧小道,通向营地内‘日落山坡’的石阶。拾级而上于山坡高处近观远望,四周倒是郁郁葱葱的, 而山坡的背面却是另一番景象。<br></h3> <h3></h3><h3>坡下是早期来澳白人留下的采石场。想当年面对如此瑰丽的澳洲西大洋海岸沿线,一片荒芜,再好的景色也需要屋顶遮盖日月,四墙挡风避雨。因地制宜总是先驱者的本能选择。而这里所有的是当地的石料。如今这采石坑的石阶还在。</h3> <h3>当年开采的石料遗留还在。凑近看不是想象中的沙石,却是无数粒小贝壳粘连而成的岩石。不是石层中夹有贝壳,而是清一色贝壳聚积石,平生第一次所见。</h3> <h3>出得采石坑,面前是本白的沙丘,稀稀拉拉的夹杂着顽强的沙丘灌木,你相信吗,这所谓的沙丘也都是小贝壳。<br></h3> <h3>等到登上贝壳沙丘便可望见远处的海湾。走去无人的海边,看着像是盐碱地的海滩,暗淡色交杂,那泥土在蓝天的映衬下呈现出自然图案,煞为奇异,夺人眼目。<br></h3> <h3>天色渐渐暗淡下来,海天交接处反射着刺眼的银光。就近登上贝壳沙丘遥望,褐色的尘土延续至水边,在斜光下可见点点细节,不知为什么触碰着我的心尖。</h3> <h3>天色越来越暗,是返归营地的时候了。</h3> <h3>回到营地天空基本拉上了夜幕,冰箱里还有真空包装的烟熏鱼,晚餐足也。去营地餐厅查看充着电的大小电脑,没料到一屋子的年轻小伙子站着聊天。奇怪的是都是轻声轻气的,居然没有喧哗。看我进来为我让开空间,可以坐下就餐。听着他们的交谈语音,知道这是来自欧洲大陆不同国家的背包客。</h3><h3><br></h3><h3>忙着淋浴盥洗,再到餐厅收拾电器用品时,里面已经空无一人。餐桌水池干干净净的, 这样的年轻人令人感叹。</h3><h3><br></h3><h3>晚间一夜劲风,帐篷两层尼龙布噼里啪啦的响个不停,真担心帐篷会被吹倒。忙碌了一天,虽然狂风肆逆,我在担心中依然进入梦乡。</h3> <h3>天蒙蒙亮醒来,心里掂着要去看营地海滩的叠层岩活化石,赶紧起床梳洗。等到了海边便看见那活化石滩在晨曦中,在淡粉色的天空下,在浅蓝的海水边任潮汐之水冲击抚慰,无哀无怨地站立着,泛显铁锈红色。<br></h3> <h3>这满地的散漫竟是物种起源之始,久久地站立在一片生物海滩地上,在海浪声中,在身后灌木丛边的鸟语中,感觉融化于自然。<br></h3> <h3>近水处可见海鸟停息着,羡慕如此简单遐意的生命与生活。</h3> <h3>地平线上的斜射阳光直逼这古老的海滩,与涨落的潮汐共同哺育着亿万年代代相继的生命。</h3> <h3>链接下一篇<a href="https://www.meipian.cn/2qpehw5m?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 contenteditable="false"><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独行荒漠 (六)- 远漠野地的神奇</a></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