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田桂民

<h3><font color="#010101">世上最美的名字:妈妈。世上最真的感情:母爱。世上最高的品质:孝顺。世上最好的祝福:母亲节快乐!今天是母亲节,我虽然50多岁了,还是很想我的母亲,因为她过世10多年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个时候,她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都会印在我的脑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常常记起一位演讲者的演讲词:对于婴儿来说,母亲是背后温柔的双手,对于一个家来说,母亲是遮风挡雨的屋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母亲是亘古的大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那是生生不息的江河!这就是母亲神性光辉的存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虽然她离开了我们,在母亲节里,也祝她天堂里幸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妈妈,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温暖,给了我们勇气,给了我们力量,给了我们美丽而聪慧的心灵。就让我把母亲平凡的一生从记忆深处找回来吧!作为送给母亲的节日礼物!</font></h3> <h3>我从教已40年了,回忆最成功的一节课就是讲授古诗《游子吟》。</h3> 记得当时母亲已去逝三年。有幸与学生一起学习古诗《游子吟》,真是受益匪浅: <br>《游子吟》孟郊<br>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br>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br>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br>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诵。 <h3><font color="#010101">此课讲授过程虽然成功,并安排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但总觉得美中不足。我为什么不写一写自己的母亲呢?思来想去,不知从何落笔。因为母亲的故事太多太多,母亲的爱太深太深,母亲的心太苦太苦……,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便如潮水一般一发不可收拾。思之良久,我还是带着一种敬畏和感激的心情,写下了下面的这些文字。记忆中的点点滴滴,犹如散落在路边的珍珠,需要用心去捡拾,需要用情去串缀,需要用爱去擦拭,而我,给予母亲的却太少太少,少的可以屈指可数。我不敢把这些朴实的文字献给母亲,只能悄悄地藏在心里,给我以警醒,催我以自新,昭我以感恩,时刻记着把母亲放在我心灵的最高位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的母亲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农村妇女。说她平凡,是因为她和千千万万的中国农村妇女一样,有着善良、勤劳、质朴、执著的高贵品德;说她伟大,是因为她在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硬是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永不服输的精神,把我们姊弟四个抚养成人,并且把我供到高中毕业。在那个特殊年代特殊家庭里能做到这样真的是不容易,而且是特别的不容易。</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下图:母亲70岁时照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母亲黄仪芬,贵州安龙县郊区的农民。是一个苦命的人,一生中经历了两次婚姻,早年背井离乡,与当时在那里当兵的河南青年王泽义,也就是姐姐的亲生父亲认识结婚。退伍后王泽义把母亲带回河南潢川县黄岗人民公社马大塘大队凡营小队居住。生育三个女儿,也就是我的三个姐姐。在她们未成年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由于没有粮食吃,后来连野菜和树皮也没得吃,王泽义不幸饿死。孤苦无助的遭遇,在她心里刻下了累累伤痕和不可磨灭的印迹。因为三年自然灾害造成逃荒要饭者不计其数,父亲也在其中,父亲田瑞亭,安徽阜南县黄冈公社田拐大队田西小队人,也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来河南逃荒要饭借居在凡营。在王泽义去世后,经队长杨提发夫妇撮合,组成了新的家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自打我记事起,母亲就好像一台永远不知道疲倦的机器,不分昼夜的运转着,日复一日地在土地和家之间奔波着、忙碌着,一刻不曾停歇过。</font></h3> <h3>可那时,母亲在凡营刚刚落下脚,父亲搭一个草棚就算是家了。白天,要下地份工分,放工了,妇女都回家做起了饭。母亲看到别家烟筒里冒起了烟,自已只能坐在柳树下哭泣――无米下锅呀!老队长杨提发看到后,挨门挨户给兑了几碗米……</h3> <h3><font color="#010101">慢慢地,熬过了春荒,挖一些野菜配合着,那真是度日如年呀!她那时也好想妈家的亲人,常常请人写信了解情况。自从我五年级会写信开始,我就挖空心思写一些母亲思乡的感情,那边也有回信,可能是请人代写,敷衍塞责,看不出暖暖的情谊。后来舅舅也寄来一张他儿子(我老表)的照片,说是当兵了,家里一切都好,不要再挂念。以后就很少来信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上图:舅舅的儿子(我老表)的当兵照片。</font></h3> 在我的记忆长河里,母亲一直是一个苦命的女人,自从嫁给我父亲以后,从来没有过上一天舒心的日子。父亲烟瘾大,脾气倔。母亲也是性格傲强。于是水火不容天天开仗。吵嘴那是家常便饭,时不时还拳脚相加,大打出手。<br> <h3><font color="#010101">儿时,我就是看到这样的生活过来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吵嘴归吵嘴,打架归打架,日子还是要过的。白日里,母亲忙着地里的农活,夜晚,当我从梦里醒来,她还是在那里形单影只的辛苦个不停,我常见她在如豆的煤油灯下,借着那一缕浑黄的灯光,操持家务,难得坐下来时,也不停手的缝补破旧的衣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的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从小到大,由于家境贫寒,我和姐姐们穿的每一件衣服,每一双鞋子,几乎都是母亲亲手缝制的。从我记事,大姐、二姐已经出嫁。母亲没有学过裁剪,三姐也不会。可是母亲做的衣服,针脚细密,裁剪得体,绝不亚于商场里出售的任何一件时装;她做的鞋子,鞋底厚实,针线匀称,横竖排列整齐有序,看着漂亮,穿着舒服。每年一进入腊月,母亲就不分昼夜地为我们赶做过年衣裳了。冬天的夜晚总是特别漫长,时不时会有一股股刺骨的寒风从门窗缝隙里挤进来,一阵阵寒意顿时席卷全身,使人半天缓不过气来。半夜里,当我睡醒一觉睁开朦胧的眼睛时,总会看见母亲瘦弱的身影在昏暗的煤油灯的映照下,显得朦胧且高大。我劝母亲早点休息,母亲总是叹着气说:我要让你们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穿着漂亮的新衣服过年。从那时起,我和三姐就天天扳着指头数着日子,总希望晚上睡一觉第二天一睁眼就过年。好不容易等到大年初一,一大早,我和三姐便争先恐后地穿上母亲做好的新衣服、新布鞋,到村子里去向一起的伙伴们炫耀,看着他们羡慕、嫉妒的眼神,我们心里就会升起浓浓的骄傲和自豪。尽管熬了大半个月,此时已是心神俱疲,但看到我们兴高采烈的样子,幸福而满足的笑容就会挂上母亲粗糙的脸庞,久久不愿散去。</font></h3> 在我12岁那年,母亲带我进城照相,说是去她老乡家吃饭,可定居县城的老乡不再搭理母亲,使得我们很难堪。急急地照了相,匆匆忙忙的赶回家里。真是世态炎凉呀!<br>上图:我12岁与母亲的合影,褂子有些短,裤子还是借的。这也是我的第一张照片。 <h3>童年时有很多伤心事。因为我祖籍在安徽阜南,属离乡人,常常有强势邻居欺负母亲。可母亲也不示弱,硬是唇枪舌战,兵来将往,视死如归。看到那情景,真是心寒啊!</h3> <h3>母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抚养着三个姐姐和我,可还是让大姐留在了老家阜南。</h3> <h3>这里要交代一下,大姐出嫁很早,而且嫁到了安徽老家。在我12岁时,和母亲去了一趟老家,主要是去看大姐。从白露河到淮滨县我们一直步行,那个路途遥远,一问:到淮滨还有18里,再走很久,还是18里,真的是累死人呀!可为了看见大姐,心里有很大的劲。大姐为何嫁的这么远?这,还得从父亲说起。因为当时父亲在河南这里过得很不好,就带着母亲和三个姐姐去了安徽老家,就把大姐许配给田西庄的田经元,生了3个孩子。大女儿小霞,儿子永远和大春。一年不到,父亲又把她们带到了河南,造成大姐独自一人在安徽的处境。母亲想极了,就带着我去看大姐。也去了三姑家,当时她们很不热情,还说了埋怨话,致使那以后再无往来。在3个孩子未成年时,大姐夫英年早逝。族人为了挽留大姐,又给她招人入户。这个人叫什么名字我已经忘记,只是知道他好吃懒做,脾气臭怪,理家特差。母亲知晓后,想方设法把大姐骗来。说是生病了,很想她娘几个,但真正目的是让大姐来了,不再回安徽。母亲真的是用心良苦,如愿以偿。后来那个人还来接大姐,被母亲臭骂滚蛋。把大姐接到我家后,说媒者纷至沓来。先是大队书记老婆提亲,后是德高望重的老赤脚医生张老先生说媒,结果嫁给了杨台的老光棍张国凡。此人心地还算不错,就是脾气怪,说骂就骂,说打就打。还好操家有方,日子还算可以。几年后,生了小儿子建新,生活才算平稳。先前的3个孩子分别改名张建霞、张建学、张建林,自己的孩子叫张建新。也是大姐命苦,孩子都成家立业了,她却得了类风湿,常年浮肿,疼痛难忍,当时只是在卫生室输点液。疼极了,止痛片大把的吃。后来四肢变形,双腿近似瘫痪,还一瘸一拐地提猪食喂猪。那个凄凉,那个悲惨,让人不寒而栗。在小儿子成家后不久,又出了意想不到的差错,大姐是病情加重,50多岁就离开了人世。有人说是热死的,有人说是疼死的,反正我是认为是虐待而死,死的可怜,死的凄惨。她是我最爱的姐姐,她的离世让我悲痛欲绝。</h3><h3>上图:大姐王家芳年轻时的留影。</h3><h3><br></h3> 二姐还算可以,通过媒人介绍嫁给了长堰大队的柳宝安。柳宝安老实忠厚,人又长得白干白净,可谓心满意足。可万事不能顺心,由于结婚日子不干净,二姐是看到姐夫就讨厌,三天两头往妈家跑。母亲急的是焦头烂额,一边忙着劝二姐,一边忙着找先生。也是奇怪的很,通过先生用迷信方法摆治摆治,他们居然和睦了,还生了两个乖小子。大儿子叫银志,学名柳士涛,小儿子叫银河,学名柳四杰。天有不测风云。在没有第二个儿子的时候,二姐又得了外症,也就是发病时神经错乱,大说大讲,甚至乱打人。小孩没人领,农活没人干。这可急坏了母亲。于是母亲顾不了自家的忙碌,毅然前去侍候。先送到公社医院医治,还想方设法请民间先生用迷信方法理疗。几个月里,银志寸步不离姥姥,二姐还发病发狂。母亲本来就稀少的头发一夜便脱了很多。迷信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在家治不好,母亲便把二姐接到我家,并请来民间先生画佛念咒语。功夫不负有心人,二姐的外症终于在母亲的努力下得到了根治,而且一直没有复发过。现在,二姐一家过的很好,大儿子柳士涛已腰缠万贯,可母亲去世时他却没有探望。母亲在病危时一再念叨:银志在哪?我想她了。<br>上图:二姐王家珍与两个儿子。 三姐也还不错,嫁给了个子高大,老实忠厚的陈天堂。头几年,子嗣不顺,来一个“跑”一个,好在“丹丹”降临,也是弱不禁风,三天三夜没有睁眼,但还是竭尽全力拯救过来。学名陈国丹。好女胜过男,丹丹初中下学,先是打工当文员,招婿(张国义)成家后包活干粉墙,日子还算可以。现在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大儿子叫张成,小女儿叫张妮头。<br>丹丹对她姥姥很好,不管是平时还是逢年过节都会带礼品看望,并且问寒问暖。所以,母亲也经常夸她,说她是个孝顺的孩子。<br><br>上图:三姐王家荣年轻时与杨金芳、我合影。我当时13岁。 <h3><font color="#010101">言归正传。接着是农业社时期,为了多挣工分,多分一些粮食养活一家人,父母亲总是天不亮就出工,中午也很少回家吃饭,饿了便就着地边的山泉吃一点干粮,稍作歇息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劳动中。由于有了父母亲的辛勤劳作,每次分粮食时,我家分到的粮食才能吃到平均数。那时总感吃不饱,看到人家吃白米干饭,就垂涎欲滴。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利用起早贪黑砍毛草,织蓑衣,搓草绳卖点小钱,供我买本笔。每每想起,潸然泪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是一个善良的人,她总是用一颗平和友善的心对待她身边的每一个人,从来没有存过一丝自私和贪念。可一个外乡人身处异地是经常招人欺负的。先是老队长杨提发之妻仗势欺人与她口舌不断,接着杜兰英逞一时之能打骂不休,新队长张文月之妻更是猖狂至极——想骂谁就骂谁。这一切母亲都应付得了,枪来将挡,柔韧有度,硬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艰难生存着。</font></h3> <h3>别人如此对她,她却一点儿也不记仇,当帮忙的二话不说,立马帮忙。她偷偷学会了迷信方法――拿筷子在水碗上让吊坠问路,可以预测有些人头疼肚子疼不是病,而是遇到了鬼神。也不知怎的,就有个别人问病了以后,立马不吃药就好,因此也医好了好多人。母亲的老迷信也因此出了名,在那年的“评十星”中,我家就因为母亲迷信而只得了九星。</h3> <h3><font color="#010101">环境改变人。母亲起早贪黑,以终日的劳苦维持着艰难的日子,却无力彻底的改变贫穷的现状。父亲没有办法也挣不到大钱养家,还经常欠下外债,一年中,我们能够见到父亲身影的往往是在他烟瘾上来腰中无钱的时候。无论我母亲怎样的苦口婆心,身体力行,终不能让我萎靡不振的父亲有一丝一毫的变化,一点点改变的希望。于是我们劝母亲,别和父亲那么较真。</font></h3> 最让我难以释怀和终身铭记的事情,是有关母亲供我上学的点点滴滴。<br>  高中二年,母亲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关爱。每到周末,母亲就早早做好我喜欢吃的饭菜,站在家门口痴痴地等我,等到我平安回家吃完她做的饭菜后,母亲才会长舒一口气。接着准备下一周的生活:一瓶酱豆便是下一周的菜肴,一两元钱便是下一周的伙食津贴。到了高考补习班时,由于学习紧张,加之一日三餐不能吃饱,常常头昏脑涨。我也不能像往常一样在周末准时回家,为了不耽误我的学习,母亲就在每周星期天晚上连夜熬好豆酱,星期一早上徒步走二十多里路,风尘仆仆地把一周的干粮送到学校,每次看到母亲欣慰的眼神和劳累的身影,我都会禁不住热泪盈眶。 <h3><font color="#010101">母亲啊,您是我不竭的动力!您不仅教会了我生活的技能,教会我做人的道理,还以坚韧不拔、任劳任怨、与人为善的品格感染我,鞭策我,净化我,使我在遭遇困难和坎坷的时候,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勇气,始终坚守着自己做人的底线,从容走向灿烂的明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79年我高考预选,终因填报志愿问题落选。正当我还想复习时,包产到户开始,学校招老师,我不得不走上了教育之路。家里的生活状况虽然比以前大有改观,但劳动量却成倍增加,母亲更是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的劳作。我放学回家后,母亲才开始忙着生火做饭、打扫卫生、喂猪喂鸡,常常一忙就忙到深夜。那时候,我们学校要求住校,我也顾不上家务农活,母亲没有因此迁怒我,而是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说:我以后尽量早点给你们做晚饭。那时我清楚地看到,母亲眼神中分明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和愧疚。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我才深深体会到了母亲的无奈和心酸,也时常被母亲的坚韧不拔和豁然心胸所感动,为自己的年幼无知而懊悔。于是,我开始学习犁田耙地,泡稻下秧。肩膀上扛起了尖担,手里握起了镰刀铁锨。不久,父亲去世,重担又落在了母亲肩上。</font></h3> <h3>1980年,自卫反击战刚刚结束,村里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参军入伍。当时我是犹豫的,父亲去逝了,母亲一人在家谁个照顾,生灾害病怎么办?没水吃了,谁个挑水?那时没有井,要去很远的地方挑水。介于种种顾虑,就回绝了。后来别人说,你要是去当兵,前途无量呀!为了母亲,我认了!</h3> <h3><font color="#010101">在我的心里,我的母亲是千千万万母亲中很不显眼的一位,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不过的一位,然而,她又是我最伟大的一位母亲,她凭着她一己的勤劳,一身的负累,让我的生活自始至终地尤如沐浴着阳光。</font></h3> <h3>我成家了,但没有挑起家中的重担;我有孩子了,也没有整天持候孩子。两个孩子都是母亲一把屎一把尿地招呼过来,还要烧锅做饭,洗衣喂猪……</h3> <h3><font color="#010101">母亲的特点是勤劳性急,一到农忙季节便让人寝食不安。看到别人家活上去了,她也想跟着上去,午饭后你想迷瞪一会儿,她会焦躁不安,大喊大叫,让你不得不拿着工具蹚到田里。可她也不闲着,70多岁了,还会陪你一起干。</font></h3> 也许,有一种爱,是一座山,任凭电闪雷鸣,任凭风雨交加,天地同日,不改的是岁月青山。我唯愿我的母亲在她余下的后半生里有她期待的雨后现彩虹的兴喜,安享她平平安安的晚年。所以,晚年就住进了学校。直到86岁,双腿不能行走,常年睡在床上。   <br> <h3>尺短情长,书不完母亲的酸甜苦辣;舐犊情深,道不尽母爱的醇厚绵长。88岁高龄的母亲与世长辞了!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只想对您说:母亲,我爱您!今生做您的儿子,是我最大的幸福!如果有来世,请您还做我的母亲!</h3> <h3><br></h3><h3>写完上面的文字后,我终于长长出了一口气。这些天来,我一直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不能自拔,寝食难安,母亲为我所做的一切如走马灯般,一幕幕在我脑海中旋转,她布满皱纹的脸庞、雪霜浸染的白发、日渐佝偻的身影在我眼前萦绕,久久挥之不去。母亲给予我的爱太深、太沉了,而我为她做的却太少太少,少的不及她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h3> <h3>“我的母亲”选自《改变》――我的前半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