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孩儿懂您!

惠文(女神)

前言 <h1>  每个人都有母亲,母亲的光芒永远植入你的心田。</h1> 母亲回忆录 <h1><b style="font-size:22px;">  一路走来,经常听到母亲娓娓道来她经历的所有故事,原本只是听之而过,没想过会写母亲的回忆录。只因母亲患上阿尔兹海默症后,痛心万分,心灰意冷,仿佛跌落万丈深渊。冥冥之中母亲的恩情在召唤着我,依恋母亲是我终身的情感。总想着母亲是那么刚强的一个人,怎么可能得这种病,总想着探究母亲得病的心理因素,想读懂母亲内心的真实写照。邂逅美篇,猛生了想写母亲回忆录的愿望,也是顺应了母亲的心愿,也是寄予自己和兄弟姐妹最珍贵的回忆,也是留给后人宝贵的纪念。</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1931年6月4日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是家里的长女。外公和外婆一共生育了六个孩子,四女二男。外公是泥瓦匠,手艺不错,还带着几个徒弟帮人家盖房子,能赚些钱养家糊口。外婆则不太会持家,没能力当好家,外公辛辛苦苦赚来的钱,都让外婆瞎折腾没了。外公是个老好人,只知干活,从不过问外婆的事。所以母亲从小生活就很艰苦,天冷睡觉时一家人围着一条被子,都没能好好盖上,只能缩在一旁,用衣服盖着身体。在大冬天里,母亲也只能穿着一条拖着棉絮的不像样的棉裤,冷得嗦嗦抖。母亲从小就很懂事,六、七岁时,就会上山砍柴,也会到田地里挑野菜,洗洗干净,再到集市上卖掉,赚点钱贴补家用。外婆没能操持好家庭,母亲也会埋怨外婆,因此也会遭到外婆的痛打。每当这时,母亲不会选择躲避,任凭外婆处置,外公则在一旁心疼地说,你这丫头不会逃走吗?可见母亲是多么刚强的一个人。</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在母亲十三、十四岁时,外婆硬要母亲嫁给亲戚家的儿子,是个瘸子。母亲当然不愿意,以投河抗争,外婆没辙,只能放弃。没过多久,母亲就由舅妈带着离开了家乡常州来到了上海。母亲很快就投入了纺织厂工作,那时侯母亲是童工,经历了苦难的童工生活,没有好菜好饭吃,没能好好休息,不幸患上了疾病,有生命危险,只能回到家乡,请土郎中医治。一年以后,母亲的病痊愈了,又来到了上海,继续纺织厂工作。</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直到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前后,经媒人牵线,母亲和父亲认识了,父亲大母亲七岁。当时正遇上海有许多工厂要迁往大西北,母亲就随父亲搬迁到陕西宝鸡兵工厂。一九五一年元旦,当时组织上为许多年青人包括我父母在内举办了集体婚礼,这是母亲一直引以为傲的经历。</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次年,母亲生了一个十斤重的大胖小子,就是我的哥哥。小时侯的哥哥可爱极了,就像电影里的小木偶。母亲虽然身处大西北,但心里却时刻惦记着家乡的亲人。因为这期间外婆被疯狗咬后突发狂犬病去世,母亲也没能及时赶回家,家里的弟弟妹妹都是由母亲的外婆照顾着。母亲在宝鸡不工作,没有经济来源,靠父亲一点工资也不能养活这么一大家子人。于是母亲就又想回上海工作,挑起养家糊口的担子。随后母亲只身一个人带着几个月大的哥哥回到上海。刚到上海的母亲,怀抱着哥哥东奔西跑找寻工作,在母亲的坚持和努力下,又回到了纺织厂工作。在这期间,母亲还得到了小时侯同伴和亲戚的照顾帮助,才得以顺利地渡过了难关。</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没过多久,父亲也回到了上海。父母一共生养了六个孩子。由于当时住房条件困难,加上母亲在纺织厂工作,三班倒,又没人帮助她照看孩子,只得把哥哥和两个姐姐送到农村老家寄养。</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出身后,母亲再也不忍心把我送到农村寄养。我跟随母亲住在单位宿舍,母亲上班,我就上单位托儿所。不久,母亲所在的纺织厂分配给了我家一间住房,因此才能把哥哥姐姐从农村老家接回上海和父母同住。但哥哥己经得了肾炎,两个姐姐也体弱瘦小,和母亲不亲近,特别是小姐姐见到母亲就很害怕,母亲看在眼里,心里特别难受,总免不了要打小姐姐。面对这些情况,母亲是坚强的,也是自责的,更是无奈的。母亲除了每天要努力工作外,还要经常带着哥哥上医院看病,还要照顾家里的孩子。可以说母亲每天是拖着沉重的身子,精疲力尽地生存着。但用母亲的话来说,只要看到孩子们安好,母亲就会忘记烦恼疲倦,弦着的心也会放松下来。在国家鼓励多生子女的岁月里,弟弟和妹妹也相继出世。在那漫长的岁月里,母亲除了每天要上班,还要安排好我们六个孩子的衣食住行。好在母亲的单位福利很好,食堂的饭菜也不错,有托儿所。母亲经常让哥哥中午吃饭时等候在单位门口,让哥哥把饭菜带回家大家一起吃。在那个即没有天然气,又没有洗衣机和冰箱等家用电器做帮手的年代里,母亲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但谁能理解母亲。</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心灵手巧,为了我们的穿衣,不断地编织毛衣,而且又快又漂亮。用母亲的话来说,母亲本可以做劳动模范,当时单位练习比武,母亲的成绩始终是名列前茅,组织上也有意培养她。但母亲深知,没有人帮助她照看孩子,她也没有精力和时间经常开会,所以放弃了。</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还时刻惦记着农村老家她的弟弟妹妹。因为外婆走得早,瞻养娘家的担子就落在了母亲身上。母亲经常要寄钱回家,舅舅阿姨还要经常往来上海,我从小就目睹父母每次会给他们一些钱,准备好一些物品,买了火车票,然后送他们回家。从小就觉得父母很慷慨,农村老家来人父母都会这么做。因此长大了也有这种施善习惯!母亲对娘家的贡献,家乡人都知道,是有目共睹的,外公对母亲的评价也是很高的!母亲经常说自己的一生像《阿信》。</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我家在这中间搬了一次家,造成母亲上班很不方便,路途遥远,弟弟妹妹只得放在全托,母亲也因此得了心脏病,以后病休在家。其实,最不愿意母亲去上班的是我,因为我很依恋母亲,享受母亲的温暖,喜欢母亲身上的味道,她上中班,我放学回来看不见母亲,觉得很失落,所以母亲上中班乘车时,我都会跟着她,不让她走,母亲以为我要吃冰棍,就买个冰棍给我,我就上学去了。以后一直是这样,母亲跟同事说了这件事,同事建议母亲狠狠心,不买冰棍给我吃,看我以后还跟不跟。果然这次以后再也不跟在母亲后面了。等我做了母亲后,母亲才把这件事讲给我听,当时母亲就很后悔,说不应该这样对待我。我根本就不记得结果,只是不好意思跟母亲说是什么原因要跟着她。</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在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父亲也成了批斗对象,说父亲是国民党分子,抄了家,家里本来就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抄走什么东西。哥哥也因此失去了参军的机会,只得去农村——父亲老家常州插队落户。因为哥哥从小身体不好,得过肾病,干不了重活,挑不了重担,农村人有点看不起他,母亲因此也不放心,总是带上弟弟妹妹到老家去照看哥哥。以后又遇上了母亲当时的徒弟,又把哥哥转到了江西南昌,安排好哥哥的工作和生活。</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的一生,为了亲人,有操不完的心,有做不完的事。小舅舅要成亲,母亲要帮助张罗着。大舅舅家遭遇灾难,小儿子被火烧死。母亲得到消息,又立刻赶到娘家,帮助处理后事。大姨生病,赶来上海看病,母亲要安排吃住。还要时刻牵挂两个贫穷的阿姨。</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本可以从事舒适些的工作,但为了让家人过得好些,宁愿从事纺织厂挡车工,三班倒,因为收入多些;母亲每天上下班,为了省钱,宁愿拖着疲惫的身体,多走一站路,这样可以省五分钱。用母亲的话来说,钱是自己省出来的,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很温柔,从没严厉责备过我,更不要说打我了。但母亲对我们要求是高的,有家规。家里必须整整齐齐,不许坐在床上,来客人吃饭时不许乱窜筷子,因为母亲明白,家里孩子多,偶尔招待客人有好菜,我们小孩会忘乎所以的,所以母亲会特意提醒我们。就在这点上,自己从小就养成了谦让的习惯。母亲在老了的时候还经常内疚地说,小时候苦了你们。但我觉得母亲培养了我们做人的品德。按说我们家当时的经济状况是不错的,在外人看来是光鲜亮丽的,但就是入不敷出,紧紧巴巴的,最艰难的时候是喝稀饭,吃芋头填饱肚子的。因为方方面面的事情太多,都需要母亲打理,有时还会遭到亲戚朋友的误会。从小就有一种印象,母亲是万能的。</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母亲年纪的上升,似乎有点力不从心,更年期的反应相当厉害,造成了严重的贫血,因此也形成了气血不良,母亲还是硬撑着,退了休还尝试着去工作,但没做几天就倒下了。现在回想起来,自从更年期以后,母亲话也渐渐地多起来,我们以为人老了,话多是正常行为,也没太在意。但从母亲的话语中,流露出担忧、委曲的成分比较多。母亲经历的磨难太多了,虽然现在生活安稳了,但以前苦日子的阴影却一直追随着她,难以摆脱。</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有一种认为,她一辈子都尽力帮助别人,特别是她的亲人,但当她们的日子慢慢地好起来了,用不着母亲了,母亲觉得有些失落。当母亲有时间审视自己的一生时,总显现出惊恐未定,难以想象当初的生活是怎样挺过来的,艰辛,曲折,劳累,疲倦,隐忍,觉得很委曲。每当这时,我总会竭力劝慰母亲,你帮助别人是做善事,不管别人是否感恩,不祈求别人回报,因为是你愿意做的,上苍会眷顾你的。但母亲毕竟上年纪了,也没有文化,不太会悟道理,还有些固执。对我们孩子也是一百个不放心,不象从前那样温柔了。时不时会指责我们不听她的话了。每当这时,心里也难受,明明自己己经做得很好了,没有让母亲操心,母亲为什么还是不满意,百思不得其解。但也不会怨恨母亲,很理解母亲,可能是我们长大了,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不再围着母亲身边转了,母亲有些孤独吧!只有坚守自己的原则,多陪陪母亲,听母亲唠叨,讲得对的接受,讲得不对的,自己取舍。就是对母亲的理解不曾说出口,是藏在心里面的。</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到后阶段,母亲的固执越来越厉害。两个姐姐小时候寄养的缘故,和母亲不太亲近,母亲感觉她们总不真心,干脆和她们断决来往,怎么劝也劝不住母亲的做法。母亲和父亲也经常睹气,父亲脾气有点急,不太会安慰人,如稍有不顺,母亲就会不高兴,进而指责父亲,甚至离家出走。母亲在家的地位是最高的,母亲的话我们都是言听计从的,不太反驳,怕惹母亲生气,偶尔有争辩,也是以失败告终。过后母亲又会很过意不去,说是她不对,我面对母亲只能是若无其事。但过后母亲又会说上了。这种状态持续到2011年底,突然有一次母亲打电话给我,说是银行错了她一笔钱,从此母亲的疾病就一发不可收拾,完全暴露出来了。我在《与阿尔兹海默症抗衡》这篇文章里己经述说了母亲得病以后的状态。如果母亲知道没了尊严,还敢得这种病吗?人们不经要问,得病怎么还有敢不敢的。其实不然,我一直认为母亲得病是偶然的,并不是必然的。是心态问题造成的。</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得病之后,我也查阅一些资料,作了些社会调查。老年认知障碍症有三种:第一种是小脑萎缩,悄然无声形的,来势迅速,病情很难控制;另一种是心理疾病造成的,属亢奋形的,若发现及时,还能医治和控制;还有一种就是器质损伤造成的,比如脑梗后遗症等,也能医治和缓解。</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纵观母亲的一生,承受的压力之重,心情就像一根拉得很长的弹簧,拉久了,回不到原位,无法沉淀。现在人们的心理问题比较多的。心理疾病的初期是很隐蔽的,病人一般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也许病人自己也不曾意识到,是负面情绪产生的过程,病程也很长,也是一个慢慢的演变过程。母亲得病的原因也是,长期担心担忧所造成的,到老了没能放下、释怀,更年期又造成气血不良,肝气郁结,情志不畅。这也是我们疏忽的方面。</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大多数老人在得病之前都是受到过刺激,又没能倾诉内心的真实想法,长期郁郁寡欢,走进了偏执。所以真诚地告诫大家,进入老年时代,别让心态毁了自己,要有意识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学会放下和释怀一切不良情绪,不念过往,多与人们交流和沟通,可以运动大脑,锻炼大脑。一旦发觉家人和周围的人有异常,就要赶快协起手来,耐心细致呵护关爱病人,积极医治病人。</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走进老人——关怀备至》,《走进老人——委曲求全》,《走进老人——宁静致远》文章都详细描写了照顾父母所经历的故事。</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的回忆录,记录着一个真实的母亲,客观描述了母亲得病的经过,也是为母亲鸣不平。母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但她身体力行,尽自己的所能,关爱着身边的亲朋好友,唯独不太善待自己。试问,有谁知道母亲的不易?担负着大家的需求,有时还会遭到亲人们的误解,其实母亲己经竭尽全力了。这些都是我们从小到大亲眼目睹的。</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情感和泪水交织似瀑布直泄倾作此文,感叹人们多么需要理解,况且我们是她的孩子。当我完成这篇文章,母亲好像有心灵感应,笑着说见到我就眼前一亮,有光芒。真神了!母亲患病以来,从没主动笑过,想不到呆了八年的母亲突然嘣出这句笑话。是的!我完成了母亲的回忆录,母亲高兴了!</b></h1> 后附感言 <h1><b style="font-size:22px;">  在母亲患阿尔茨海默症这八年间,曾经也想放弃母亲,因为侍奉母亲太艰难了。特别是当自己身体不佳,无能为之的时候,母亲又不听话,不配合,还要胡乱吵闹,真的没办法帮她做事,失去了耐心。但母亲的恩情在我心里面是根深蒂固的,无法拔除。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千锤百炼,内心随之变得特别坚毅,踏过了一步又一步的泥泞,挺了过来。</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值得欣慰的是,八年来,由于我们的坚持不懈,我们的耐心侍奉,我们的心灵呼唤,母亲的病情没有继续恶化,而是朝着可喜的方面稳定。我的人生格言,遇到困难,不言放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特别是在赡养父母的事宜上,演绎得淋漓尽致,请相信有神灵的帮助吧!</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感恩家人一直以来无怨无悔默默支持和帮助,我们团结一致,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攀登了一座又一座险峰,迎接着万道霞光!家和万事兴!</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也许是我们的真挚,我们的温暖,我们的孝心感动了上苍,上苍也回报了我们,给了父母平静祥和,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理想状态,这就是爱的力量。可以自豪地坦言,我们告慰了母亲的灵魂,实现了母亲的愿望,此生己无遗憾!</b></h1> <h1>↓感谢政府的关怀和社会力量的帮助!感谢医务工作者和护理员的爱心奉献!有你们精神力量的鼓舞,有你们身体力行的支撑,才能让养老事业做到完美!</h1> <h1>↓如今,96岁的父亲和89岁的母亲平静地生活在敬老院!</h1> <h1>↓瞧!母亲在我的怀里是那么安祥!爱的力量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h1> <h1> 在此,衷心感谢美篇平台,给了我创作的机会,成就了母亲的回忆录!</h1> <h1>感谢阅读!</h1> <h1>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