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印象(20140512-14)

易德明

<h3>  三门峡位于河南西部,东与千年帝都洛阳市为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市相接,西望古都西安,北隔黄河与三晋呼应,是历史上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h3> <h3>  三门峡市是1957年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的兴建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也是沿黄城市中距黄河最近的一座城市。相传大禹治水时,凿龙门,开砥柱,在黄河中游这一段形成了“人门”、“鬼门”、“神门”三道峡谷,三门峡即由此得名。三门峡有黄河明珠、文化圣地、天鹅之城的美誉。“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树半城田”。清水黄河独具魅力,夏季有万人横渡母亲河,冬季有上万只白天鹅栖息越冬,成为城市靓丽名片。是人类远祖“上河曙猿”发掘地、仰韶文化发现地、黄帝铸鼎地、老子《道德经》著经地、达摩祖师圆寂地和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所在地,也有禹开三门、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紫气东来、秦赵会盟、假途灭虢等上百个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彰显了历史文化厚重。</h3> <h3>  距今六千年前,就出现了较大的氏族部落。</h3><h3> 约在公元前21世纪~13世纪,这里是夏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h3><h3> 西周时属焦国、虢国,春秋先属虢后属晋。</h3><h3> 战国时分属韩、秦、魏;秦属三川郡,汉属弘农郡。</h3><h3> 三国属魏国恒农郡,晋属司州弘农郡。</h3><h3> 北魏置陕州后一直延续至明清。</h3><h3> 民国时期先属豫西道、河洛道,后改为河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h3> <h3> 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三门峡市东西城区之前的生态区,东起209国道三门峡市涧河桥,西到陕州大道与沿黄观光路交叉处,南接陕州大道,北至黄河滩涂,现管理面积12000余亩,(其中陆地面积6150亩,水面、滩涂6000余亩)。</h3><h3>从2002年起,三门峡市开始着力打造这张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近几年来,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依托着白天鹅特色资源,先后投资3.5亿元完成了青龙坝、苍龙坝、沿黄观光路、三河广场、天鹅湖广场、迎祥阁、双龙桥、周公岛、召公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一个以白天鹅特色资源为招牌,以召公岛周、公岛为中心,以黄河、青龙湖、苍龙湖为主体的自然山水景区已经形成。 </h3><h3>  </h3> <h3> 三门峡位于中条山和崤山之间,是黄河中游下段著名的峡谷。三门峡水库的北面是</h3><h3>山西省平陆县,水库南面是河南省三门峡市。旧时黄河河床中有岩石岛,将黄河水分成三股息流由西向东,北面一股处为“人门”,中间一股处为“神门”,南面一段处为“鬼门”,故此峡称为三门峡。三门峡以西是渭河、洛河水的汇合处,两水汇合后再向东流到风陵渡入黄河,所以黄河入河南省后水流急、流量大,在旧社会经常泛滥成灾。</h3><h3> 三门峡有着许多古老而动人的传说,相传大禹治水开凿的“人门”、“鬼门”、“神门”,已于大坝处溶为一体,矗立在大坝下游的中流砥柱、张公岛、梳妆台及黄河古栈道等历史遗迹都充满着神奇色彩。</h3> <h3> 黄河上的第一座大坝选择建在三门峡,是因为三门峡具备当时建坝的多种有利条件:一是三门峡谷是黄河中游河道最狭窄的河段,便于截流;二是黄河三门峡谷水流湍急,建坝后容易发电;三是三门峡谷属石质峡谷,地质条件优越;四是人门、鬼门、神门三岛属岩石岛结构,可作为坝基,有利于施工导流;五是三门峡位于黄河中游的下段,是黄河上的最后一道峡谷,拦洪效果最佳;六是控制流域面积大,能最大限度减轻下游水害。</h3> <h3>大坝距市区不足20km,工程于1957年4月破土动工,仅用了约4年时间就使大坝主体工程基本竣工。</h3><h3> 三门峡黄河大坝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黄河大坝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br></h3> <h3> 天鹅湖(青龙湖):青龙湖位于209国道以西,青龙坝以东,水域面积2070亩。每年十月份都有数以万计的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经过长途迁徙,到此栖息越冬,在景区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成千上万只白天鹅自由自在地飞翔,或安详优雅地结伴嬉戏,或温情脉脉地交颈摩挲,或悠闲自得地以嘴梳理羽毛,或颈扎水中,翩翩跳起“芭蕾舞”。这些圣洁的仙鸟,或飞、或游、或走、或卧,千姿百态,构成一幅幅动人的活动画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