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昌则楼运兴——黄鹤楼

孤寒

<h3>国运昌则楼运兴——黄鹤楼</h3> <h3><br></h3><h3>大爷的家在武汉。所以,对那个长江边上的城市就有了亲情的牵挂。因此,来往于武汉就比其它地方多一些。</h3><h3>武汉最著名的景点是黄鹤楼。当然还有归元寺和断琴台。</h3><h3>上世纪70年代,曾随父亲去武汉。两个堂弟对我特别热情。天天领着我逛街景。一天,我们去了长江边上断琴台遗址。遗址有一面石壁墙,壁上有几幅雕刻的图画。仔细瞧了,原来是钟子期与俞伯牙的知音故事。我依画对堂弟讲了俞伯牙弹琴遇知音,断琴谢知音的故事。回头时,却看到后边竟围了十几个人在听我讲。有一个老人说,这娃子,小小年纪就懂这么多。说的我反倒不好意思了。</h3> <h3>二次去武汉,又逛了归元寺、东湖。第三次是和单位同事去成都旅游,又到重庆,坐船漂三峡到武汉。在大爷家做了一天客,和同事逛了一天街。便返回了。</h3><h3></h3><h3>再一次去武汉,是2010年的春节。那次是陪父母去珠海,返回西安时,父亲说:“年龄大了,想他大哥了,顺道去趟武汉吧”。我说行啊。这次,是坐的刚开通的武广高铁。速度很快,车上吃点东西,说说闲话,四个小时就到了武汉。</h3><h3>在大爷家里,我对堂姐说:“来武汉几次了,我咋就没去过黄鹤楼呢”?堂姐笑了,说:“你头两次来,黄鹤楼还没重建呢”。后一次来,本想陪你去的,你却匆匆的走了,怪谁啊”。我说:"这次来了是一定要去的”。</h3> <h3>过两天,堂姐约了堂妹来。堂妹年轻时是武钢厂的炊事员,炒的一手好菜。多次评为厂里的先进。还奖励她到临潼来疗养过。因她和大爷家住的较远,所以,几次去武汉,却很少遇到她。今天,堂妹下厨,炒了一桌菜。饭桌上堂妹说:“拐子,(武汉话,大哥的意思)吃完饭陪你去黄鹤楼啊”。我说:“好啊,这可了了心愿了”。吃完饭,又陪父母大爷大娘扯一阵子家常,才出发。坐公交车,摇晃了一个多小时,到了黄鹤楼。已近下午四点了。堂姐说:“你自己去逛吧,一个小时足够你逛了,我们就在外边等你”。这可随了我的心愿,我平生就喜欢一个人独逛。自由。</h3> <h3>进了景区,一牌楼当道而立。仿佛是黄鹤楼的屏障,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入的气势。牌楼土黄色的柱、梁,刻着鎏金的图画。透着苍苍古韵。门上一匾,白底黄字,书“三楚一廔”。“三楚”既西楚、东楚、南楚。是秦汉时期的称谓。含现今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廔”通楼,“一廔”即说黄鹤楼是楚地第一楼。所以黄鹤楼又有江南第一楼之名。</h3><h3>几步台阶,穿过牌楼。黄鹤楼突兀在眼前。楼底,青石的基座,青石的石阶,青石的栏杆。浑厚稳重。几根立柱,将楼撑入空里。楼总高51、4米。五层飞檐,土金色琉璃瓦。每个楼角都有相互对称的两个飞檐,含四面八方之意。层层飞檐上翘,大气舒展,仿如展翅的黄鹤,拍翅欲飞。</h3> <h3>凭楼怀古,不觉想起驾鹤已去的“昔人”。本是天上神仙,化了穷苦庶人,下凡长江上的黄鹄矶。每天去辛氏酒馆佘一碗酒。辛氏从未因他无钱而不快。一日,他对辛氏说,我喝了你三年酒,无钱还你,给你酒店画只鹤吧。然后飘然离去。鹤每天从墙上下来,为酒客起舞。酒馆生意日益兴隆。十年后,仙人复来,横笛吹一曲,黄鹤从墙上下来,仙人驾鹤飞去。辛氏为感谢仙人助她生意,随建楼,赐名黄鹤楼。</h3> <h3>这是黄鹤楼含有神话的传说。历史的记载,黄鹤楼的前身是三国时期夏口城边的瞭望守戎的军事楼。建于吴黄武二年。(公园223年)后来晋灭吴国,失去军事价值。三国归晋后,夏口城日益繁华,该楼逐渐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又因楼是建在长江黄鹄矶上的,久而久之,便误叫做黄鹤楼了。这个历史记载对黄鹤楼的起因更贴实际,但我却更喜欢那个神话的传说。因为这个传说在唐代造就了一个了不起的诗人。他就是崔颢。</h3> <h3>他的《黄鹤楼》诗:</h3><h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h3><h3>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h3><h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h3><h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h3><h3>此诗一传出,就风靡一时,广为传唱。相传诗仙李白游黄鹤楼提笔欲赋诗,但是看到了崔颢在此的题诗,就把笔放下了。叹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h3> <p class="ql-block">仰望巍峨的黄鹤楼和悠悠千载的白云,眼前竟幻觉出“昔人”正驾鹤在空里飞升,耳边也隐隐有婉约袅袅的笛声。随不敢登楼,怕扰了鹤上的仙人。更怕失去了这种幻觉。唯在楼下游人稀少处徘徊遐想。须臾,幻觉又移到了江边。看到孟夫子浩然立于船头,正和岸上的李白拱手道别。烟花三月,他要去扬州了,船走远了,李白却不肯离去。他目送着孤帆远影消失在碧空尽头,看着长江水流到天际。</p><p class="ql-block"><br></p> <h3>细想,这也不能全算作是幻觉,因为每每读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时,脑子里都会生出这样的画面。由此更不敢去登楼了。怕登楼看了现实的景,再生不出这种幻觉。一个人仿佛失去了魂魄,如痴如醉的发呆。不知过去多少时间,忽听旁边人喊:“二妹,快走啊,公园要关门了”。才猛的惊醒过来,赶忙跑去登楼。</h3> <p>一个工作人员大姐,张开胳膊挡住了我,说:“下班了,不能再上楼了”。我厮磨着说:“我速度很快的,上去看一眼就下来”。大姐一副公事公办的态度说:“不行,公园有规定,下班后任何人是不能上楼的”。她态度坚决,我也只好作罢。</p> <h3>景区出来,找到堂姐、堂妹。堂妹说:“拐子,今天如愿了,都逛的公园下班了”。我嘴里支吾着,却不好意思说还没登楼呢。</h3><h3>回到大爷家,堂妹夫也赶来了,说陪我吃饭。饭桌上,堂妹夫问我,上黄鹤楼感觉怎样。我脱口说,还没上楼就下班了。一桌的人都啊了一声,瞪了眼瞧我,然后都笑。堂姐说:“老天,我们等你两个小时,你竟然没上楼,你去搞么事了”我尴尬的无言以对。懦懦的说:“还会再去的”。</h3> <h3>今年三月,从珠海返西安,又拐去了武汉。大爷前几年已经去世了,大娘和小堂弟守着大爷的老宅子。堂姐客居了上海。堂妹忙着照看第二个孙子。</h3><h3>大娘见了我,拉着我的手说:“再去珠海,就过来看看我,我90岁了,看一次少一次”。我说:“大娘身体硬朗,活100岁没问题”。</h3><h3>大堂弟也赶了来,三兄弟自然又喝了一顿相聚酒。两个堂弟又说陪我去逛逛。我说:“你俩一个要带孙子,一个要上班,谁也不要陪,我自己去逛”。</h3> <h3>第二天,小区门口坐了公交车,五、六站就到了一个地铁口,换乘地铁,十来分钟就到了黄鹤楼附近。这可比上次来快捷多了。</h3> <h3>登了楼,一层层的上去,楼内每层亦有金碧辉煌的壁画,柱上有楹联。我却对此没多大兴趣,总想这些东西会禁锢你的遐想,限制你的思绪。因此皆是匆匆揽一眼而过。</h3><h3>站在楼外的回廊里,我却格外的兴奋。凭栏远眺,四方之景皆收眼底,一层层的登高看去,景致虽然大致相同,但是每登高一层,却有更广阔的意境。唯有此刻,才对自小吟诵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有了更广阔的理解。</h3><h3>登上最高一层,风明显大了。飞檐角下挂的风铃,随风摇摆,发出铛铛的声音,随即又被风带了去。俯瞰楼下的蛇山,一条小路十分的幽静,路边有新开的花,唯看到星星点点的大意,花色花瓣却是看不出的。山下,葱葱茏茏的一片新绿,隐隐露出红瓦白墙的房子。不时飘来编钟的敲击声。那里有一个编钟演艺室的。</h3> <h3>转过楼的另一边,就看见了滚滚东去的长江。江上,一桥飞到对面的龟山,这就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武汉长江大桥。</h3><h3>在长江上建桥的设想,最早始于清代的湖北总督张之洞。后来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政府,军阀混战时的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都计划过建武汉长江大桥。以连通京汉、广汉铁路。但唯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力逐渐强盛才实现了这一宏伟目标。联想古代的黄鹤楼,历朝历代都是毁于战乱国运衰败时,而重修重建于国泰民安时。因此便有了“国运昌则楼运兴”的说法。</h3><h3>历史上的最后一个黄鹤楼建于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此后,中国历经列强侵略、军阀混战、国衰民穷。一百年间黄鹤楼仅剩了一个遗址,凄凄的在长江边上。</h3><h3>1981年,武汉政府以清代同治楼为蓝本,重建黄鹤楼。于1985年落成。但是比原楼更高大雄伟,更气势磅礴。这重建的黄鹤楼不就是我们国运昌盛的缩影吗?</h3> <h3>下了楼,突然又想到了崔颢。他老人家如果再登黄鹤楼,看到天堑通途,看到大桥上呼啸而过的火车,将游子和故乡的距离拉的如此之近。他还会再吟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悲呛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