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 我的母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 张福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 母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善良的一生。她为我们子孙付出的太多太多,而我们子孙报答的太少太少,子孙寸草心,难报三春晖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 我的母亲是一位新加坡归侨。她生于1914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母亲出身贫寒,在缺医少药,凄风苦雨的旧社会,她的十多位兄弟姐妹中有一半以上相继撒手人寰,有的年幼夭折,有的中年病故,余下的五个姐妹,因家境贫苦,有两位送养他人。我母亲7岁那年,以40块大洋的身价被卖到樟塘当童养媳。母亲运气还好,养父母视她为己出,像“芋叶捧水珠”关爱倍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 母亲的一生,历经风雨沧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从小养成了勤劳的品德。她为帮补家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拾猪粪、挖野菜、捡柴火,什么都做。稍长时,更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整日在田间辛勤耕耘,每当天未亮,就挑起农担到数里之外的邻村——南埔岭种作,从无一刻偷闲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 1934年,我母亲20岁时,因生活所迫,不得不离乡背井,到新加坡做杂工,洗衣煮饭,历尽艰辛,尽责本份,博得雇主的信任和尊重。 1938年与我父亲结婚。1942年,日本南侵前夕,母亲带着4岁的我回到老家.抗战期间,禁港多年,家庭经济拈据。1948年,母亲又再次远离家门返新加坡,继续务工。后来,抱养了我的妹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 我的母亲心地善良,集东方女性仁慈、贤惠、质朴于一身。俗话说:“齿痛方知齿痛人”她出身贫寒,深懂受穷的滋味,她有副助人为乐的热心肠。她一生慈悲为怀,常教诲子孙:“慈悲胜念千声佛,作恶空烧万炷香”。她要我们子孙行善积德,以和为贵,谦让为先,施恩不图报,小怨不计较,对那些急需关照的人,她总是伸出友谊之手,尽己所能,热心相帮。她每次自新加坡回乡时,都带来一大件一大件的木箱、藤箱,把那些半新不旧的衣衫,分发给缺衣少穿的邻里和亲戚们,用这份热心肠来温暖人家的心。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冬天,母亲返乡期间,一场罕见的冬雨,加上刺骨的寒风,冷得一位年近花甲的卖海蛎的村妇直打哆嗦。母亲顿生怜悯之心,二话没说,把那村妇的五六斤海蛎全买下,明知自家吃不了那许多,为的是让村妇大冷天能早点回家与家人团聚,母亲的菩萨心肠,有口皆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 我的母亲,一生不贪不取,拾金不昧。有一次,她在新加坡乘坐公共汽车,下车后拾到一个鼓鼓囊囊的钱包,里面净是钱。母亲拾到后,在那里站了大半天,直到天色昏黑失主前来领取。失主十分感动,拿钱要答谢,母亲分毫没收,失主连连鞠躬,表示谢意。母亲的美德教育了子孙后代,深深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懂得了世上还有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做人的美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 母亲还时常教诲我们子孙,“做人做事要凭良心,好好替公家做事……”提醒我们子孙,要在心底深处戒除一个“贪”字,因为“贪”是一切祸害的根源,她要我们子孙永远做个堂堂正正的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 母亲侨居新加坡整整半个世纪,几十年如一日,为了子孙,她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以博大的胸怀容纳了生活的艰辛,耗尽了她大半生的热能。她一向俭朴,从不贪图享受,吃苦而不谓苦,受累而不为怨。她含辛茹苦地培养子孙读到大学大专,言传身教,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林长华节选张福成先生回忆录《回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附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张福成先生(1939~2017),东山县樟塘村人,归侨。1964年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到厦门大学任教。1977年调回东山县,1980年至1999年,历任东山县侨办副主任、主任、统战部副部长兼侨联主席等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1984年、1989年、1994年,出席全国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侨代会。1994年被全国侨联表彰为“全国为实现‘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做出贡献的先进个人”(授予爱国奉献奖奖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