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图文/编写:三木</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p><p><br></p><p>我的父亲母亲原本就是两个陌生的人,所属部队从地域上讲又相隔数千公里,但他们却能在冥冥之中彼此相遇、相知、相爱,这就是千年修来的缘分与幸福。</p> <h3>朝鲜停战后,父亲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五十四军征兵工作组到湖北和四川去征兵。</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湖北宜昌(1956年元月)</font></h5> <p>1956年元月,结束了在湖北宜昌的征兵工作,父亲随征兵工作组又来到四川安岳。</p><p><br></p><p>这时,文中的女主人翁——母亲(1955年元月转业到安岳红十字医院),被地方派去协助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五十四军征兵工作组搞征兵体检工作,负责为应征入伍者测量血压。</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四川安岳(1956年2月)</font></h5> <h3>要么佛说:万法皆生,皆系缘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命运,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父亲送给母亲的第一张照片并留下了通信地址</font></h5> <h3>体检工作中,母亲对担任征兵工作组组长的父亲印象:北方人、个子高、长的白净、会讲普通话、英俊帅气、不善言谈、工作认真、写得一手好字……</h3> <h3>青年时的母亲非常漂亮,当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步兵学校也是一校花。</h3><h3><br></h3><h3>在双双给对方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之后,彼此之间,彼此、彼此……</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这时,父亲给母亲写信留言落款:你的……</font></h5> <h3>军人恋爱,没有花前月下的甜言蜜语,也少了风花雪月般的浪漫。</h3><h3><br></h3><h3>在爱情上,相互间一经确认了眼神,对方就是自己的整个世界。</h3> <h5><font color="#39b54a">回到朝鲜前线,父亲胆子大了许多,给母亲的留言可以说是非常时髦浪漫了</font></h5> <h3>安岳征兵工作结束,父亲与应征入伍的新兵踏上了返回朝鲜前线的专列(闷罐车)。<br></h3><h3><br></h3><h3>此时,让我想起描述全民族抗战时的空前场景: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送儿打东洋。</h3><h3><br></h3><h3>依恋、不舍、牵挂、鼓舞、祈祷、悲壮……</h3><h3><br></h3><h3>激情飞扬的一对红色恋人,忘不了自己的军人本色,朝战还没有结束,舍小家为大家,保家卫国此时更为首要。</h3><h3><br></h3><h3>看着徐徐起动的军列,喃喃细语吐不尽的是衷肠,依依不舍中透露着眷恋,相互挥手告别,至此,鸿雁传书,彼此之间又多了一份牵挂。</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9b54a">归队途中,同新兵团在沈阳短暂停留,在沈阳北陵留影(1956年4月)</font></h5> <h3>信任收获忠诚,简单就是幸福,爱👄需要长跑,有了心的交融,两人牵手,相伴就是一生。</h3><h3></h3> <h3>想想起初,父亲送给母亲第一张照片背面的留言,在内心激动的情景下,字体都是颤抖的,母亲的名字也没写准确了,还打了问号,可能是方言,咬字不清?或许父亲碍于情面,就没好意思直接问过母亲的名字😄</h3><h3><br></h3><h3>母亲说:当时我也听不懂普通话。</h3><h3><br></h3><h3>父亲的普通话也并非标准,但语言上的那点小障碍在爱情方面显得微乎其微,凭直觉、心灵、眼神就能传递意思啰。</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九五六年十月三日在成都领取结婚证</p><p><br></p> <h3>尽管、尽管……</h3><h3><br></h3><h3>父母的恋情进展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1956年10月3日,父母亲通过成都市兵役局介绍登记领证了。</h3><h3><br></h3><h3>自由恋爱,没有旧的礼数,没有定婚戒指,没有婚纱照片,没有婚庆宴席,没有亲友祝福,能给予对方的就是自己的一份痴情和自己的整个世界。</h3> <h3>天安门前留个影:母亲穿的是50式双排扣制式女军服,父亲穿的则是55式制式军服。</h3><h3><br></h3><h3>“新婚燕尔”谁也没有为自己添件新衣裳,“洞房花烛”两人住的是军人招待所。</h3><h3><br></h3><h3>兴许,在当时这样已经很潮了吧。</h3><h3></h3> <h3>设想一下当时的场景:父亲在朝鲜,母亲在祖国的南方,彼此之间相隔近万里,两颗灼热的心迫不及待的要往一起飞,一颗跨过了鸭绿江向南奔,一颗越过了黄河往北跑,最终,两颗相爱的心聚结到了祖国的心脏——北京。</h3> <h3>母亲说:北京之行就算是旅行结婚了。</h3> <h3>一人一个小手提箱子,装两件换洗的衣服,并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家,简单不失庄重,只要心心相印,相约北京已足够浪漫,其它形式都不重要了。</h3> <h3>父母的结合,若与当今网络新词汇“闪婚 裸婚”相比,这才真叫个:闪的利落,祼的彻底。</h3><h3><br></h3><h3>仅仅在一起搞了几天征兵体检工作,朝鲜-四川相隔又那么遥远,电话没有、通信又不方便,双方凭借彼此之间的真诚与信任,相约第二次见面就奔着结婚去了。</h3><h3><br></h3><h3>……</h3><h3><br></h3><h3>爸爸妈妈,你们好执着、好辛苦呀😄</h3> <h3>1958年志愿军凯旋回国,父亲随第五十四军最后一批撤出朝鲜。</h3> <h3>父亲没有选择继续留在部队,也没有随志转兵团去北大荒(黑龙江密山),而是申请转业回到原籍。</h3><h3><br></h3><h3>至此,父亲结束了他十八年的戎马生涯,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垣曲县!</h3> <h3>夫唱妇随。当年,母亲就申请了工作调动,追随父亲,只身乘坐火车从天府之国来到了山西这片黄土地。</h3> <h3>经历过硝烟战火的军人,能安享上和平年代的稳定生活,不能不说就是其人生最大的一份幸福了,他们对物资的要求不高:劳有所得,宿有所居,吃饱穿暖,小温即安。</h3> <h3>母亲是1958年11月1日来到山西垣曲县的,从此,结束了两地分居生活。</h3><h3><br></h3><h3>时运不济,母亲心中追求的天伦之乐的生活还没品出味来,国家遭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br></h3><h3><br></h3><h3>生活虽说困难,还是想来凑凑热闹。1959年、1961年我和弟弟相继来到这个世界,真是有点生不逢时,在给父母亲带来欢乐的同时,紧赶着也是给父母亲添乱来了。</h3><h3><br></h3><h3>母亲:怀你的时候,生活条件好营养足,生下来有八斤多;你弟弟生下来不到五斤重,奶水也不足,饿的他是从早上哭到晚上,从晚上哭到早上,不哭了就是哭累睡着了。</h3><h3><br></h3><h3>吃大食堂,一碗清汤寡水里没几根面,面捞出来你吃,一大碗面汤我还要坚持全喝下去,也是想为了增加点奶水呀。</h3><h3><br></h3><h3>爱情是甜蜜的💏,家庭是幸福的,人还是要吃饭穿衣的!</h3><h3><br></h3><h3>要说我们家的经济条件,当时在县城里属于非常好的了,父母都是国家干部,两人月工资相加有100元,家里就我们两个孩子,父亲还有三千元的安家费,那时,三千元可算是一笔巨款了。</h3><h3><br></h3><h3>计划经济,物资匮乏,任何商品都是需要有票证,限量供应。当时还有不少干部因吃不饱饭,离职回家种地去了呢。</h3><h3><br></h3><h3>白开水填不饱肚子,“面包会有的”只是一种奢望,父亲曾对母亲说:把老大给了他大伯家,到村里就可以分点口粮。</h3><h3><br></h3><h3>母亲如狮子一样吼叫:就是饿死!我们娘几个也死在一起😊</h3><h3><br></h3><h3>原来,父亲是想把我过继给大伯,采用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术,眼下生活困难也是个最好的借口了,无奈,女人👩根本不可能去理会男人为了自己族亲的良苦用心。</h3> <h3>母亲出生在四川乐至一大户人家,幼年上学读书,一直过着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安逸生活,没有为吃喝犯过愁。</h3><h3><br></h3><h3>母亲说:我从小没洗过衣服、做过饭,更不会干农活。</h3><h3><br></h3><h3>如今是洗衣服、做饭、带孩子样样都要干,干中学、学中干,困难时期受苦受累不说,缺吃少喝的,有钱也买不上东西,巧媳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呀,特别是缝缝补补的针线活更是愁煞人。</h3><h3><br></h3><h3>母亲有着典型的“川妹子”性格,“自然灾害”大家都在困难中煎熬,她的情绪和报怨比别人略多了点,报怨也变成了对父亲的指责:走错了😣嫁错了,我就不该来山西……</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爸爸妈妈和我们</font></h5> <h3>有一次去幼儿园接我,看着满地在爬的我,不知是对阿姨不满意还是嫌我满身都是土,固有的小资思想立马凸显出来,随口就一句:这是什么托儿所?简直是土儿所?</h3><h3><br></h3><h3>当时都是土坯房,地面连块砖也没有,孩子们在一起摸爬滚打一身土也正常,娃娃们都是在爬滚中长大的吗😊</h3><h3><br></h3><h3>阿姨的政治敏锐性也强,这可是在污蔑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呀?立马指出母亲的思想倾向有问题:你竟然……</h3><h3><br></h3><h3>母亲出身于地主家庭,在当时的大背景下,若去追究也是个事,地主小姐自知走嘴,哪里还敢多言。</h3><h3><br></h3><h3>还好,阿姨也不是太多事的人。</h3> <h3>说归说、吵是吵,女人的善良,血浓于水的亲情,两个儿子栓住了母亲的心,还有曾经与父亲之间的山盟海誓……</h3><h3><br></h3><h3>母亲能往哪里走?她自己也对外人讲:走不脱了,山西是我的第二故乡,将来就要埋在这黄土坡坡上啰!</h3><h3><br></h3><h3>人说山西好风光,困难总是暂时的,地肥水美的黄土地,终究要透露出它的芳香。</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儿子们大了,父亲却老了</font></h5> <h3>父亲性格内向,平日里不善言谈,父亲对母亲的爱却是根植于心的……</h3><h3><br></h3><h3>父亲曾深情的说过:你妈妈年轻时多么漂亮……</h3><h3><br></h3><h3>七十年代初,每日早饭常常是一碗清汤面,当四小碗面摆上小桌子,父亲总会指着其中一碗,对母亲说:有埋伏!</h3><h3><br></h3><h3>后来,我和弟弟也明白了,“埋伏”是一军事术语,同为军人出身的母亲自然心领神会,父亲每天早饭仅做的一个荷包蛋放在了母亲的碗里。</h3><h3><br></h3><h3>你妈妈体质弱,你妈妈有贫血,你妈妈……</h3><h3><br></h3><h3>哎哎哎😣咱不解释,自己的老婆自己爱吧👄</h3><h3><br></h3><h3>母亲的娘家人都远在南方,平时若有个委屈和心里话都找不到个人述,心中唯有父亲,可见父亲平日里对待母亲的良苦用心。</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爷爷奶奶和孙子</font></h5> <h3>每月发了工资,父亲总是如数上交,即便如此也免不了遭到母亲的追问:还有埋伏!</h3><h3><br></h3><h3>父亲说的:有埋伏!母亲说的:还有埋伏!这可完全是两回事了。</h3><h3><br></h3><h3>家庭日常生活无处不透露着乐趣,同时也显现出父亲对母亲的那份信任和深深的爱👄</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孙子牵着奶奶的手去医院二爸那里</font></h5> <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父母亲也有吵得不可开交、互不相让,甚至闹到要离婚的程度。</span><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br></span></h3><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时家里没有什么可以分割的,主题表现就是抢孩子,此时弟弟最受宠,谁都争着要!你说</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落魄吗?</span></h3><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br></span></h3><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好歹那时我们</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还小,你们闹你们的我们玩我们的,</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果明白事理了</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们再抛出一道选择题:你跟谁?你说扎心不?</span></h3><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h3><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h3><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母亲在文赢公园晨练</font></h5> <h3>恩恩爱爱都是怨,磕磕碰碰一辈子,夫妻之间哪有不吵不闹的,每次争吵的最终结果,母亲都是胜利者。</h3><h3><br></h3><h3>事后,父母也相互调侃,母亲(川军):缴枪不缴包包,包包里有二两辣椒;父亲(晋军):缴枪不缴壶壶,壶壶里还有二两醋;</h3><h3><br></h3><h3>家里不是讲理的地方,不失原则,互留余地,对错还有什么意义。</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2017年建军节,孙子和奶奶在鸭绿江大桥边留影</font></h5> <h3></h3><h3>有人说:罗米欧与朱利叶的爱情💏浪漫,也有人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感人;您看见他们在一起洗衣服做饭了吗?见过他们带孩子、上街去买米面油了?</h3><h3><br></h3><h3>牛郎织女曾演绎了一场天仙配并有了爱的结晶,结果呢!织女在人间戏闹够了,娃也不要了,潇洒的走了……</h3><h3><br></h3><h3>其“初心、使命”又哪里去了?哪都是故事。</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弹钢琴是母亲每天下午的必备课</font></h5> <p>生活就象五线谱,喜怒哀乐由两人共同谱写弹奏,不会谱曲你就听曲,听不懂曲也做着样子听,实在……</p><p><br></p><p>如今,父亲驾鹤西去,父亲留下的爱却传承下来,两个儿子常常陪伴母亲出去游玩,孙子、孙女们亦有耐心听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p><p><br></p><p>尊长爱幼、和谐相处、共享天伦、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不过如此吧😄</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2018年母亲节在文赢公园看百合花展</font></h5> <p>九十高龄的母亲,目前在龙城安享晚年。</p><p><br></p><p>上午,在文赢公园锻炼身体,下午,在家弹钢琴练唱歌。</p><p><br></p><p>洗衣服、做饭,亲力亲为,一切自理,老人如此健康高寿无不是前世修来之福份。</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2019年4月弟弟陪同母亲去厦门旅游</font></h5> <p>男怕入错行 女怕嫁错郎。</p><p><br></p><p>母亲对当下生活👍,从四川探亲回并,见人就讲:回到四川都不适应哪里的气候了,太潮湿啰!饭菜太辣,咽都咽不下去……</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2019年春节</font></h5> <p>锅碗瓢盆是日子,柴米油盐为生活。</p><p><br></p><p>父亲母亲从相识、相爱、相恋、结婚生子,为家庭、为孩子们同心协力、辛勤劳作一生。</p><p><br></p><p>孩子们成家立业、独立生活了,在得到父母亲默默祝福中,大人们也多少显得有点失落。</p><p><br></p><p>人都会慢慢老去,子女们又会去重复着父母亲的过去,学着包容,懂得呵护😜。</p><p><br></p><p>青春是一首歌,当青春渐渐远去,沉淀出来的就是真情、就是收获。</p><p><br></p><p>如今,母亲还常常在念叨过去,讲和父亲之间的一些事……</p><p><br></p><p>如若再让母亲讲述来山西六十多年的感受,感慨还是颇多,归结四个字:</p><p><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乐 不 思 蜀</span></h1><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