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打开尘封的棚户区老照片,让人不禁想到那些饱经沧桑的母亲们,曾经流逝的岁月唤起儿时的记忆,失去的感伤让人难以释怀。</span><br></h3><h3>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平顶山矿区周围有许多低矮成片的棚户区,那是矿区矿工和家属们常年居住的地方。60年代从全国各地支援平顶山矿区建设的人们,扶老携幼便走进了这片荒山野岭。那些跟随丈夫的妻子们住进了棚户区里,她们忍辱负重,辛勤操劳,生儿育女,并时常为丈夫的安危担惊受怕。在十前,二十年前,甚至三十前,当她们中有的丈夫因工牺牲,或因病去世时,她仍然选择孤身坚守。她们中年龄最大的近百岁,最小的也70多岁了。可以说,她们是棚户区的真正的主人和见证者。</h3><h3> 对棚户区的感情是离开这里的时候,便想用影像把它记录下来,实际上那时候棚户区面临着改造和拆除的现实。每次去看望母亲时,在拍摄棚户区时也拍左邻右舍熟悉的母亲们,对于她们我们都视为自己的母亲,并以她们丈夫的姓氏称为王妈、张妈或李妈,显得格外亲切。每次都会将洗好照片再次去时送给她们,所以她们待我也特别热情,她们中一些老人病逝时,凡是我知道的都会去送最后一程。当棚户区开始全面拆迁的时候,因为工作原故没有太多的机会去拍摄,这些母亲们与棚户区现实生活环境肖像,随后就成为记录那段历史珍贵的记忆。棚户区记录着我孩儿提时的成长故事,现在棚户区已不复存在,那些生活在棚户区近半个世纪的母亲们大多相继离世。如人们常说:妈在哪家就在哪儿,没有了妈也就没有了家的归处。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东西已经无法寻到,如今再也无法感受到棚户区里母爱的温暖了。</h3><h3> </h3> <h3>【摄影后记】</h3><h3> 我是从小在棚户区长大的,这里的一切都给予我坚韧的生命底色。 <span style="line-height: 1.8;">棚户区大多为砖瓦结构,低矮潮湿,光线幽暗的房屋组成,让人感觉非常地压抑。夏季屋里酷署难挨,冬季四面透风,难抵御屋外的寒冷,若遇到连降大雨,积水倒灌,让人苦不堪言。</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这些</span>矿工虽然来自东北、安徽、湖北、山东、江苏、湖南、河南等地方,言语里夹杂着南腔北调,但大家诚实淳朴,和睦相处。平时邻里们如果谁家有事外出,便将房门钥匙交给邻居,或委托帮忙照看小孩,或者喂鸡鸭之类的事。棚户区的人们总是忙忙碌碌,几乎闲不着。每月发了工资要按时买煤、买菜、买粮食。每到过了秋季家家户户要买一些大白菜、萝卜和葱之类储存,还要打些煤饼和煤球等,以备冬季生活。对于吃水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唯一水源是一个大蓄水池,每次几十人用水桶排队接水,往往要等上一个多小时,除了父母挑水外,兄弟们多的相互抬水。</h3><h3> 我父亲是一位诚实本分的知识分子,母亲是一位勤劳吃苦的家庭妇女。1962年从湖北来到这里,一家五口人挤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棚户房里,尽管环境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可我们家永远充满温馨和幸福,我们兄妹们在父母的疼爱中健康成长。我父亲上班挣钱,每个月才几十元钱,母亲一边照顾我们,一边到矿上打临工,维持家中生计。那时物质非常匮乏,买任何东西都要票证,加上工资又低,我们家改善生活只能每隔10多天要排队才买上一斤多肉。父母亲勤俭持家,省吃俭用,虽然家里没有一件象样的家什,一件衣服往往都是洗的发白,甚至补上补丁。只有到了春节时候,我们兄妹才添制新衣服。在我们过生日时,母亲都会一早给我们煮几个鸡蛋塞到衣兜里。那份真情让我永生难忘,更是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也对棚户区有了更多难以割舍的情结。</h3><h3> 棚户区仿佛是孩子的乐园,小伙伴们一起在小巷里追逐嬉戏,打弹子、滚铁环、丢沙包、 滑小车,打弹弓,画画等。特别是等到周未不是结伴上山捉蚂蚱,就是下河玩水,自由自在,开开心心,无忧无虑。我们这些男孩子们平时就特别贪玩,放了学就聚集一块打闹,直玩到夜幕降临,母亲唤我们乳名吃饭时,有时还东躲西藏地不愿意回去,让母亲四下寻找,等到饭菜凉透了,免不了一顿责骂。至今难忘棚户区袅袅四散的炊烟,黄昏里母亲唤儿一声声,许多童年的往事那么快乐美好。</h3><h3> 当我离开这里之后,把棚户区作为拍摄关注的焦点,用影像纪录这里人们生活的状态。那些低矮的院落、狭窄的小巷、自建的砖墙、妈妈的煤火炉子、胡同里玩耍的孩子……特别是在棚户区居住近一辈子的母亲们,以及随后发生的变迀。当棚户区开始拆迁改造时,一些老人没有享受迟来的喜悦和幸福,而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过去而不能追回的是岁月,逝去而再也见不到的是亲人。近年来,我以棚户区生活及这些母亲们为题材的作品在一些媒体上发表或获奖。在与摄友们座谈交流时,当讲到棚户区母亲这一专题时,都会说着说着非常动情。时常有人对我说,看到这些照片便会想到自己的童年生活,想到自己的母亲吋就情不自禁地流泪。我拍摄的《棚户少年》获得河南省摄影赛二等奖、《圆梦》获市二等奖,《告别棚户区》获得全国煤矿摄影银奖。特别是环境肖像的纪实作品《棚户区的母亲们》被平顶山档案馆收藏。</h3><h3> 我对棚户区有一种独有的感情,曾经工作的煤矿已经停产关井,那个自儿时心中最温暖的家,伴随着拆迁也就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追忆儿时故地也便成为人生的渴望。曾经居住棚户区的人们最懂得坚守,在经历过那些难忘的人和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没有丝毫淡化反而越发强烈。人生只有经过苦难才会强大而自信,只有认识过去的艰难才会懂得珍惜今天的拥有。 </h3><h3> 人们常说做一件事情总需要一个理由,但从来没有今天如此重要的理由。因为今天5月12日是母亲节,我以这些影像献给依然健在和离我们而去的棚户区的母亲们,向她们表达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h3> <h3> [ 作者简介] 冯洪波,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中国长城学会会员、中国图片网签约摄影师。从事摄影创作共拍摄《楚长城》《三郎庙茶馆》《河南曲剧》《千年炉火》《原色乡村》《遇见》《两河古地》等30多组纪实摄影专题。一些作品先后在《中国摄影报》《大众摄影》《中国摄影》《人民摄影报》《中国摄影家》《中国戏曲》《华夏地理》等报刊发表,并在平遥国际摄影展、北京中华世纪坛、香港和台湾展出。2017年《遇见》、2018年《中原牛市》专题入展17和18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这些年有100多幅作品在国家、省市获奖或收藏。曾荣获“平顶山市摄影十杰” 、“摄影文化奖”、市“五一”劳动奖、“第三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贡献奖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