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老屋基老街幸存于现代社会,从哲学上来说是偶然中的必然。从行政上来看,以前老屋基属于忠路镇下的一个管理区,如今管理区已经被撤销,直接就是老屋基村,集市除了阴历一四七赶场之外,在外人眼里几乎就是半死不活。而街上连接马路需要一下一上20多级石阶,老街上年轻一辈几乎都到利川城或者更远的地方营生,基本上都能够在他们以为的更好的地方立足,老一辈的人没有钱推到木头房子翻修成水泥房子,只需要每两年捡一次瓦,就可以在木房子里度过余年。</h3> <h3>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老屋基非常不适合建设成为一个集市,向下是几十米深的郁江河谷,向上是陡峭的凉风垭,作为狮子坝和福宝山两个峡谷的水的汇集地,只是自古以来这个连接小河、狮子坝、福宝山、花台和忠路的交汇地,成为一个集市的可能。在兵荒马乱、土匪横行的年代,老屋基的房子烧毁了又在之前的屋基上重建,建了又烧,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名就成为了老屋基,而变化最少的好像就是街头修建于清嘉庆年间的福寿桥。</h3> <h3> 如今老屋基在整个利川市颇有名气,缘于此处是作家野夫作品《1980年代的爱情》主拍地,顺带对岸的公母寨也入了大众的视野。而我对老屋基最初的印象是因为母亲在现今老屋基初中上的高中,第二个印象却是因为一本小学生的《新华字典》,第三个印象是街头连接河对岸的吊桥。</h3><h3><br></h3> <h3> 我的老家在老屋基至小河的中间位置的狮子坝,以前道路没有硬化的时候,车不多,最开始回家就是坐班车到老屋基,然后步行回家,或者从家里步行到老屋基,然后坐班车去利川、忠路和文斗。</h3> <h3><font color="#010101"> 记得刚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就很想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新华字典》,每次到老屋基等车的时候,穿过老街后上几十级石阶,再向下百来米就是老屋基供销社,其时我的一位二姨夫在那里上班。父亲就在柜台外与二姨夫谈天说地,我就顺着货柜观看一下里面的商品,而我最想要的就是那崭新的《新华字典》,好像那本书有神奇的魔力一般,吸引着我的眼睛,远远超过了玻璃罐子里的糖果和糕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远没有像现在在商场里试衣服一样,不买也试一下的觉悟,从来没有要求二姨夫把《新华字典》拿来我看一下,只痴痴地看着字典,心里像猫儿抓。就这样假期回老家就透过玻璃看了几次《新华字典》,直到小学三年级老师教我们查字典,要求我们买字典,我就回家跟父母说要一本字典,他们找到忠路镇赶场的熟人带了两本《新华字典》(我们家两兄弟读一个班),我嗅着新字典的香味,似乎这样一嗅,就能够记住里面的字了,我在书脊上描上我的大名,宣示这本字典属于我,斜着一翻字典,我的名字就变大了。再次回家到老屋基,我透过供销社的货柜玻璃, 比较着里面的《新华字典》,眼中的贪婪已经没有了。时间推移着,老屋基供销社被撤销,小学生用的简易版《新华字典》已经满足不了我对字的查阅,就换了词典,然而最难忘了还是老屋基供销社的那本《新华字典》。</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新世纪的到来,随着塑料的普遍应用,塑料垃圾日渐增多,老屋基福寿桥的下的溪涧两边全是塑料垃圾,让人触目惊心,大家都把垃圾倾倒在溪流边,等暴雨来了就被冲走了,如今乡下的人都还有很多人是这个观念,实在心痛。前几年《1980年代的爱情》选在老屋基老街拍摄,首要的就是要把环境改善,电影拍完至今,溪涧的垃圾已经很少了,但是我们这个山区其它地方还是越来越多,有水的地方就倾倒在水边,有天坑的就倾倒在天坑里,反正不在明处,大水一来冲走了,眼不见心不烦,其实这是真实版的掩耳盗铃和鸵鸟心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老屋基真正的老街也就才100米,其它的木房子基本上都被拆掉改建成了水泥房,镇政府借电影和老街的卖点,把那些水泥房的表面又贴上一层木板,沿着道路的还弄成了木头柱子,好家伙,咋一看都是木头房子。我到湖南凤凰古城游玩过一次,那里的房子,木头就是木头,水泥砖砌就水泥砖砌。就如同我们恩施州一个仿古建筑《土司城》,它绝对不会在外面立一个牌子“此建筑非古建筑,要看古建筑请去利川市的大水井,或者宣恩县的彭家寨,或者去咸丰县看唐崖土司城遗址”,我相信很多外地游客还是喜欢看原汁原味的土家族吊脚楼和土家族地主庄园。我们国人的旅游,很多时候就是几千年来市井文化的凑闹热和围观的一种延续,只不过从家乡变成了异地,甚至是国外,而我不敢苟同,更不敢苟同的是老屋基的水泥房披件木板外衣就成了老街。个人认为这种可以打12315电话的商品不应该出现,至少要注明“这是仿建,这是表里不一”。</font></h3> 很多年前当地出名的老屋基初级中学也日渐萎缩,学生越来越少,如今小学也合并进了初中,街头的吊桥也被拆掉,建成了一座联通河对岸的现代水泥平桥。<br> 短短30年里,我眼中的老屋基从木头房子到水泥房子,再由水泥房子披件木头的外衣,纳税人的心里话这外衣是另外一种的劳民伤财,呵呵。<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