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华山的牡丹开了

天吉

<h3>  手机拍照:木水 天吉</h3><h3><br></h3> <h3>  太子河畔的小华山公园,这两天忽然热闹起来,背着相机的,拿着手机的都朝这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公园奔去。原来,是园里的牡丹花开了。遛弯的,晨炼的,赏花的,拍照的都赶到一起了,叫人感觉平时冷清的小公园有了人气儿。这都是沾了牡丹花的光。雍容华贵的牡丹真的是叫人喜欢,看了又看,拍了又拍,就是舍不得离开。</h3> <h3><br></h3><h3> </h3> <h3>  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灌木。牡丹花色泽艳丽,品种繁多,风流潇洒,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美誉。</h3> <h3>  牡丹花色以黄、绿、肉红、深红、银红为上品,尤以黄绿为贵。</h3> <h3>  牡丹花大而秀,有"国色天香″之称。清代末年,牡丹就曾被当作中国国花。198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排行第二。牡丹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史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h3> <h3>  牡丹主要有观赏、食用和药用三大用途。</h3><h3> 牡丹花的色、姿、秀、韵俱佳。花大色颜,花姿绰约,韵压群芳,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h3><h3> 牡丹的形象被广泛应用传统艺术、刺绣、绘画、印花、雕刻中。</h3><h3> 牡丹用于药用的品种比较单一,多为白色,以根皮入药,称牡丹皮,系凉血祛瘀中药。</h3><h3> 牡丹被山东荷泽、河南洛阳等城市命名为"市花″。</h3> <h3>  牡丹文化兼容多门学科,其构成非常广泛,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木、民俗等,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h3> <h3>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算起,牡丹进入诗歌已有距今3000年的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进入了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进入了艺术领域;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时,遍栽各色名贵牡丹,牡丹进入了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千古绝唱。宋代开始,除诗词大量问世外,出现了牡丹专著,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之后,元、明、清朝都有大量的关于牡丹的专著;由于牡丹花型优美,颜色绚丽、清雅,成为当代画家们经常表现的题材。至于散见于历代的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歌赋,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更是数不见鲜。</h3> <h3>  许多历史名人与牡丹发生过精典故事。</h3><h3> 在一个大雪飘舞的隆冬日子,武则天游长安后苑时,为助酒兴,曾命百花同时开放。这本是不可能的事,每种花卉都有自己的开花时节。百花慑于武后的权势,都违时开放了,唯有牡丹干枝枯叶,傲然挺立。武后大怒,将牡丹贬至洛阳。牡丹到了洛阳,立即昂首怒放,花厚花艳,锦绣成簇。这气坏了武后,令用火烧死牡丹,不料牡丹经火一烧,反而开得更是红若烟云,亭亭玉立,十分壮观。表现了牡丹不畏权势,英勇不屈的性格。</h3><h3> 毛泽东主席于1950年冬天在中南海散步,走到牡丹跟前停下脚步,跟工作人员讲起武则天与牡丹的故事,并意味深长地说,年轻人要具有牡丹的品格,不畏强暴,才能担当重任。</h3> <h3>  牡丹花型宽厚,被称为百花之王,有圆满、浓情、高贵、雍容华贵之意;牡丹高洁、高雅、端庄秀雅、仪态万千、国色天香。</h3> <h3>  阵风拂过,牡丹花散发出阵阵迷人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h3> <h3>  不与百花争报春,春深时节始登陆。春满大地时,牡丹绽放出她那甜甜的笑靥。</h3> <h3>  牡丹花开,从容华贵,气质天成,如洛神出水,一顾倾城,一瞥惊鸿,在百花丛中争奇斗艳。</h3> <h3>  牡丹花在绿叶的衬托下,如同一位仙女在向人们展示自己的美丽、高洁、高雅和傲骨。</h3> <h3>  牡丹是幸福美好的化身,是繁荣昌盛的象征。</h3> <h3>  从古到今,赞美牡丹的诗词歌赋和文字,可谓好话说尽,我已无语。画作及雕刻,刺绣等艺术品精美绝伦,登峰造极,无人能比。我能做的就是好好欣赏,尽情享受牡丹花带来的快乐!</h3> <h3>  同牡丹花合个影,留做纪念吧!</h3> <h3>  现在正是牡丹花盛开的时节,朋友们不要错过观赏的好时机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