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旧知识点+计算原理+数学思想+一点随想

小金子

<h3><font color="#b04fbb">两个旧知识点+计算原理+数学思想+一点随想</font>之《两位数乘两位数》</h3><h3>最近几天群里一直在交流关于同化在数学学习分为的几种情况。王教授总结说有5种情况:<font color="#39b54a">☞①是一个旧知识点。 </font></h3><h3><font color="#39b54a">☞②是两个旧知识点。</font></h3><h3><font color="#39b54a">☞③是原理。(计算原理) </font></h3><h3><font color="#39b54a">☞④已有生活经验。 </font></h3><h3><font color="#39b54a">☞⑤数学思想。</font></h3><h3> 通过这几天闲暇时间的思考,我找到了这样一个知识点《两位数乘两位数》,我在这个知识点中找到了王教授提到的同化5情况中的3种情况:两个旧知识点+计算原理+数学思想。</h3><h3>一、两个旧知识点。 </h3><h3> 我就直接举例说明,要想计算14×12=?你会计算吗?会有两种现象发生:</h3><h3> 其一,有的学生直接就会笔算(少数),但是却不明白其中真正的算理。</h3><h3> 其二,会有很多学生把这个知识联系到以前学习的旧知识。把其中的一个因数进行分解,把这道题改成两位数乘一位数加两位数乘一位数。这其实就用到了两个旧知识,反过来说《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两个旧知识来同化。一个是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点,分别乘完一位数之后,要相加。那么另外一个是加法知识点。即“<font color="#ff8a00">先分后合</font>”。这引起我兴趣地方就是教材中给出的点子图。说实话,看见点子图我第一感觉是无用的,教学重点不就是会竖式计算吗,还来个点子图干嘛?是不是在这画蛇添足呢?但是转念一想教材中给出了点子图,必然有它的道理,我苦苦思考过,几天中不得其解。那一天在哈萨尔小学听王教授的讲解,我突然思想发光了,哇!我好像找到了思考点。回来之后,我反复琢磨,也跟李梦茹老师请教过,最终我的的确确地明白了,哦!原来,点子图的出现是一种<b><font color="#39b54a">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font></b>加上王教授这几天提出来同化的5种情况,让我能坐下来对这个我本来陌生,不得其解的内容,进行安静地分析。一个到两个旧知识点的同化,会有好多种情况。</h3><h3>如:用一个知识点同化(两位数乘一位数):12×7×2 , 14×6×2 , 14×4×3 ,14 ×2×6 ......</h3><h3> 用两个知识点同化(两位数乘一位数或整十数和加法计算): 12×10+12×4, 14×10+14×2 12×5×2+12×4......</h3><h3> 教师可以问:这样计算有道理吗?学生开始茫然,此时教师提供点子图建议学生在图中找答案。(每行有14个点,有这样的12行。)学生在点子图中找到计算的道理,并证实了以上几种方法都是正确的。老可以接着追问:<b><font color="#b04fbb">“哪幅图能恰当地体现竖式计算的过程?”。</font></b></h3> <h3>  这样一个或两个旧知识点进行同化来学习新知识,并利用图形结合的思想进行教学,就不会像我们上小学时候,学这个知识点,就是为了会竖式计算而学,我想现在仍然有很多老师还在为了教会竖式计算而教学,其中真正的道理还是不懂的。</h3><h3> 如果我们能将点子图作为素材,使学生的思维轨迹在点子图上留下足迹,使丰富多彩的学习成果得以证明。学生的计算方法完全不同,但都是“先分后合”的思路,这一点恰恰就是乘法竖式计算的基本思路。最终有点子图落实到竖式计算上,也体现了直观和抽象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的道理。点子图上能知道竖式计算过程中每一步的计算过程,结合点子图就能说明为什么第二层要错位,最后将所有的积相加,就是14×12的结果。</h3><h3> 这里的点子图将冷冰冰的算法和神秘秘的算理揭示的如此透彻,再一次说明算理和算法的关系。<font color="#ff8a00"><b>直观演绎、清晰算法是外在模型,算理是内在的魂。</b></font>如何架起这座桥梁呢?要借助直观模型,培养学生几何直观。回顾以往的教学,总是觉得计算教学没什么道理可讲,或者不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计算的过程,这就造成了在学生没有真正理解道理的情况下,只能靠记忆法则来习得方法和技能。这显然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h3><h3> 而我是那个<font color="#167efb">幸运的小老师</font>,能得到王教授的引领,孙主任的认可和推荐,还有李梦茹名师的指导和帮助,再加上群里各位前辈的分享。让我正在悄悄地走出以往的误区。</h3><h3> <font color="#39b54a"><b>以上是我粗浅的认识和总结,如有不当或错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还请各位前辈多加指导。</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b></font> 前几天王教授让我在群里与大家分享一下,我是怎么在短时间内把理论理解得这么透?结合自己教学实际怎么学的?谈经验,我并没有,我就是小学数学教师中的一名小老师。我的秘诀就是,每次学习之后都把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找到<font color="#ed2308">根</font>,在我自己走过的“那些不清不楚”教学中不断地<font color="#39b54a">搜寻</font>,在我那些走过的“自认为较为成功的案例”中<font color="#b04fbb">摸索</font>,借用数学的“类比思想”,去类比自己的教学。实在理解不了的高度理论,我就去百度淘宝,淘宝之后还是要联系到自己的“以往”的教学,和自己“以后”的教学该如何进行。我想学习是一直要走的路,不是一时的冲动。我们有这样“品德高尚”和“学术专业”同在的数学教育专家引领,我们身边有这些经验丰富的前辈教师,我们这里有这些积极向上的年轻教师,希望我们在心动之后能行动,把每一次冲动都当作充电,然后继续前行。 </h3><h3> 松原市逸夫小学 金楠 2019年5月11日</h3>

知识点

点子

计算

两位数

竖式

一位数

教学

同化

学生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