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约丹圣景之旅~以色列(1)

qiu

<h3>以色列,一个神秘而陌生的国度,之前对他的了解仅限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这是一个在二次大战中被纳粹肆意虐杀的民族;小时候常听大人说一个人‘’小气,门槛精‘’,就会说‘’你这个犹太人‘’,言下之意犹太人很会做生意;新闻里经常报道中东战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纷争不断,知道以色列是个不太平的地方。近年来中以关系发展很快,去以色列旅游的人也渐多,忍不住好奇心想去看看。我是个对宗教一无所知的人,朋友告诫去之前得先看看圣经故事,便于理解。于是从网上下载了《耶路撒冷三千年》,观看美国国家地理制作的记录片《耶路撒冷》,还在百度上查询有关资料,完全是一个好学生的节奏!但是这个故事实在太复杂,人名又多又难记,每次看《三千年》都得提前喝咖啡,防止睡着了,结果还是前看后忘记。幸亏行程中碰到一个好导游ELLA,非常耐心细致地介绍犹太民族的苦难,以色列的建国历史,并反复提问,帮助我们理解加深印象。回家后整理照片时发现又糊涂了又复习了一遍,希望能扫个盲。😀</h3><h3>这是我们的行程线路图。</h3> <h3>以色列,希伯来语意为‘’与神角力者‘’,国名来源于《圣经》,犹太人的祖先雅各与神(天使)角力并取胜,神(天使)将雅各的名字改为以色列。以色列国成立于1948年,国会大厦位于耶路撒冷新城区,希伯来语称谓‘’克奈赛特‘’,意为‘’聚会‘’,‘’集会‘’。大厦很普通,低调质朴,也就7-8层高,据介绍,大厦地下还有7层,估计是为战争做的准备,居安思危啊!</h3> <h3>七烛台是犹太教的徽号,据《圣经.出埃及记》记载,7枝烛台中间1枝略高代表安息日,其余6枝代表上帝创世的6日。以色列建国后,七烛台给曾经无家可归,受尽磨难的犹太人带来光明和安慰,象征和平的希望,因而确定为国徽的中心图案。该青铜雕塑位于国会山西边,是英国议院1956年送给以色列的礼物,高5米,其上29个浮雕分别代表犹太历史上的的重大事件。</h3> <h3>耶路撒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是三教一神的圣地(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宣布耶路撒冷为该国首都,所谓‘’一城两府‘’,目前由以色列实际控制。耶路撒冷在历史上多次被外族人破坏,也多次重新修建,既是世界瞩目也是命运多舛的城市。</h3><h3><br></h3><h3><br></h3> <h3>橄榄山是耶路撒冷的宗教圣地,是耶稣曾经布道的地方,山上遍植橄榄树。传说弥赛亚时代从此山开始,因此几百年来该山坡成为犹太人最神圣的墓地。在橄榄山上可俯瞰耶路撒冷城市全貌。</h3> <h3>图中的俄罗斯式建筑是圣. 玛丽神女教堂</h3> <h3>主泣教堂是一个罗马天主教堂,拉丁语翻译为‘’上帝哭了‘’。故事来自于《圣经新约》,耶稣经橄榄山去耶路撒冷,站在这个位置观赏耶城美景,震惊于第二圣殿的美丽,预测灾难即将降临,为此流下眼泪。后来意大利建筑大师安东尼奥.巴鲁齐设计并在原址建造了这座‘’主泣教堂‘’,教堂的外结构为泪珠形状,外围4个角各有一个泪瓶装饰物,表示耶稣为耶路撒冷而哭泣。据说,教堂是建在一个古老的遗迹上,施工期间发现的有些文物可追溯到迦南时期(公元前3300年),并发现第二圣殿和拜占庭时代的古墓。</h3> <h3>从主泣教堂能看到锡安山的景观,老城区的金顶清真寺。</h3> <h3>主泣教堂内</h3> <h3>喀西玛利亚园意为‘’榨油机‘’,是耶路撒冷的一个果园,园中的巨大橄榄树相传是耶稣时期就存在的。据新约圣经记载,耶稣在上十字架的前夜,和他的门徒在最后的晚餐后前往此处祷告,然后被其门徒犹大出卖,被罗马士兵带走。</h3> <h3>万国教堂是耶稣被捕前晚间祷告的地方,建于1919-1924年,因得到许多国家的資助而得名。教堂为拜占庭风格,有圆顶,列柱和描绘上帝与人类之间连接的镶嵌图案。</h3> <h3>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是为了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于德军集中营的六百万犹太人而建,分为十间展厅,每厅展示大屠杀历史的不同部分,馆内有约2500项大屠杀受害者及幸存者的个人简介和物品。纪念馆专设一处以纪念那些在大屠杀期间承担巨大的个人风险来援救犹太人的国际义人,其中就有当年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他为数千求助无门的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签证,使他们免遭纳粹杀害,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上海是当年全球唯一向犹太人敞开大门的城市,从1933年到1941年,上海先后共接纳了3万多来自欧洲的犹太难民。(馆内不能拍照)</h3> <h3>上图浮雕为描绘犹太人即将被送往集中营的最后行进旅程,浮雕中手持犹太法典的老人,代表当时在举世无援的惨况下,犹太人曾对上帝恩典心生疑惑的意思。</h3><h3>下图为大屠杀死难者的照片和名字,二战犹太受难者六百万,目前已登录有四百万,导游说还在找。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这是一个愛憎分明,了不起的民族!</h3> <h3>浮雕描述的是华沙犹太区的犹太反抗军。</h3> <h3>纪念馆前的每棵树下立有写着亲人名字的纪念碑,用以纪念死难者和国际义人,时刻提醒后人必须更加团结坚强,不可忘却以往的罪恶。2005年3月15日由犹太建筑师设计的大屠杀纪念馆的大屠杀博物馆正式开幕,当时的以色列总统摩西.卡察夫说:‘’这是全人类的一块重要路牌,一块提醒仇恨与谋杀,种族主义与种族灭绝两者之间的距离有多么短的路牌"。大屠杀纪念馆记录的是不可抹灭的民族沧桑,观后令人心悸动容。</h3> <h3>圣墓教堂,右边是锡安山,因有耶稣曾走过的足迹,是基督徒的圣地。锡安是一个神圣的名字,是一种情怀。在以色列国歌《希望》里:‘’只要我们心中还藏着犹太人的灵魂,朝着东方的眼睛还注视着锡安山顶,两千年的希望不会化为泡影,我们将成为自由的人民,立足在锡安和耶路撒冷。‘’</h3> <h3>圣母安眠堂,传说是圣母玛利亚安息或升天之处。东正教徒相信这里埋葬着耶稣的母亲玛利亚,1898年德国凯撒威廉二世用12万德国黄金马克从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手下买下这块地,于1910年建造了这座雄伟的教堂。</h3> <h3>鸡鸣堂位于锡安山东坡,塔顶有一个金属的公鸡造型。根据《圣经》中记载,耶稣被捕前曾对弟子彼得说:‘’鸡鸣前你将三次不认主。‘’当时彼得不以为然,还声言‘’誓死追随‘’。但耶稣被捕后,彼得慑于罗马军的势力,三次否认与耶稣有关,应验了耶稣的预言,鸡鸣声响起,彼得才悔悟而大哭。后人不忌讳先贤的过错,还为此建立了一座圣彼得鸡鸣堂。</h3> <h3>大卫王墓是仅次于哭墙的犹太圣地,左图的九烛台是作为礼仪圣器,为庆祝哈努卡节而用的。</h3> <h3>大卫王墓只是衣冠冢,而不是真正的墓穴,棺上复盖一块装饰华丽,绣有大卫王星的布,敬奉几顶银制王冠以及犹太经卷,象征大卫王之后的犹太国王。进入后男女分开参拜。</h3> <h3>马可楼,耶稣享用最后晚餐的楼房,也是耶稣复活后两次向门徒显现的地方。</h3> <h3>耶路撒冷老城的城墙有几千年的历史,城墙上可以看到战争留下的弹痕。</h3> <h3>大马士革门是耶路撒冷老城的八个城门之一,原建于第二圣殿时期。公元2世纪的哈德良时期,罗马人又建了一个新的城门,门前站立着罗马的胜利柱。目前的城门由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大帝兴建于1542年,门前有两个塔。(途经)</h3> <h3>穆斯林居住区的商品街</h3> <h3>老城分为四个区:穆斯林居住区,犹太教区,基督教区和亚美尼亚教会区。</h3> <h3>耶路撒冷老城有一条没有门牌号码的小路,从一世纪至今,始终被基督徒所纪念,这就是‘’苦路‘’。当年耶稣被古罗马判死刑后,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就是从这条路走向各各他(骷髅山),一路停留了14次,后人为了纪念这段史实,在这14处大都建了教堂。其中第1-7站位于伊斯兰社区,第8站位于基督徒社区,第10-14站在圣墓教堂内。</h3> <h3>苦路第1-8站,第1站,耶稣被判死刑;</h3><h3>第2站,耶稣背上十字架;</h3><h3>第3站,耶稣第一次摔倒的地方;</h3><h3>第4站,耶稣在去各各他的路上遇到他的母亲玛利亚;</h3><h3>第5站,黑人西蒙帮耶稣背十字架;</h3><h3>第6站,一个妇女用自己的手帕为耶稣擦去脸上的汗水和血水;</h3><h3>第7站,耶稣第二次摔倒;</h3><h3>第8站,信徒跟随着耶稣,许多妇女嚎啕大哭,耶稣劝告她们,稍作停留。</h3> <h3>苦路第9站:耶稣不堪重负,第三次跌倒。</h3> <h3>圣墓教堂是耶稣受难,埋葬并复活的地方,也称为复活教堂,是全世界基督徒心目中的圣地。苦路第10-14站及耶稣墓地被后人建在圣墓大教堂中。</h3> <h3>左图:苦路第10站,耶稣在此被人剝去衣服;</h3><h3>右图:苦路第11站,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h3> <h3>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雕塑,这是苦路第12站,耶稣殉难的地点。‘’当十字架从地上被举起来时,鲜血从耶稣被撕裂的伤口喷涌而出,顺着十字架流到地上,浸透了石头‘’。</h3> <h3>苦路第13站,传说是摆放耶稣遗体的地方。许多虔诚的教徒把信物放在石头上擦试,长时间跪下亲吻这块据说浸透了耶稣血的石头。</h3> <h3>苦路的终点第14站-圣墓</h3> <h3>圣墓教堂内</h3> <h3>西墙是耶路撒冷旧城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仅存遗址,犹太教把此墙看作第一圣地,最神圣的地方。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回到耶路撒冷都会到这面石墙前来低声祷告,苦诉流亡之苦,每当追忆历史上圣殿被毁情景,便会大哭一场,以表示对圣殿的哀悼和对恢复的期待,墙缝里塞滿了写着愿望与祈祷的小条子,故又称为‘’哭墙‘’。</h3><h3><br></h3> <h3>哭墙分为两部分,中间隔开,男女分开祈祷。进入男部必须带上用纸做的小帽,否则会被视为异教徒而不准入内。(现在对游客好象比较开放)</h3> <h3>做正式祈祷时,要准备好两个装着‘’圣书‘’语录的小羊皮袋,一个戴头上,另一个捆在手臂上,身上披一件特制的披肩。</h3> <h3>以色列法律规定,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年滿18岁都要入伍,男孩3年,女孩两年,鲜见适龄青年逃服兵役,甚至旅居国外的犹太人也回到以色列参军服役,是真正的全民皆兵。</h3> <h3>以色列犹太男孩13岁,女孩12岁要举办成人礼,男孩的仪式要在哭墙举行,全家亲友都来参加,仪式隆重而兴奋,而女孩则一般在家举行,成人礼后他们就将遵循犹太教的教义和戒律,正式成为犹太教的一员。</h3> <h3>圆顶清真寺也称为金顶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区,是现存于世的最古老的清真寺,伊斯兰教的三大圣地之一,也是耶路撒冷的著名地标。1994年由约丹国王侯赛因出资650万美元为圆顶复盖上24公斤纯金箔而名扬天下。联合国决议阿克萨清真寺属于穆斯林,但犹太人认为阿克萨清真寺地下原是犹太祖先所罗门皇帝建造的犹太神庙,他们称阿克萨为圣殿山,是他们将来迎接救世主‘’弥赛亚‘’从天而降的地点,以色列的军队对进入清真寺的人员严加限制。圆顶清真寺就在哭墙边上,我们这次行程中本来应该外观,但连靠近都不能,只能借助先生的长镜头隔墙远观。</h3> <h3>伯利恒,希伯来文原义为面包之家,是巴勒斯坦中部城市,因是耶稣和大卫王的诞生地而闻名世界,每年吸引数百万基督徒前来朝圣。伯利恒在历史上曾被众多帝国所统治,目前以色列控制着伯利恒的进出口,日常行政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管理。伯利恒的穆斯林占多数,但拥有巴勒斯坦第二大基督徒社区。伯利恒周围有6-8米高的隔离墙,由钢筋混凝土,铁絲网,高压电网和电子监控系统组成,出入隔离墙有检查关口,由荷槍实弹的以色列士兵警戒检查,可谓戒备森严。</h3> <h3>伯利恒的隔离墙是当今世界上最长的涂鸦墙,这些涂鸦大多是反战,祈求和平的。</h3> <h3>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前领导人阿拉法特与现领导人阿巴斯的画像</h3> <h3>伯利恒的街景</h3> <h3>圣诞教堂在马槽广场左侧,外型象一座中世纪的城堡。</h3> <h3>圣诞教堂位于耶稣出生的马槽遗址之上,由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和亚美尼亚东正教联合管理。201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成员巴勒斯坦首次成功申遗。</h3> <h3>教堂的门洞只有1.2米高,必须低头弯腰才能进入,以示恭敬。实际上入口处原来是一扇高大的拱门,中世纪欧洲十字军远征并占领伯利恒和耶路撒冷,遭到当地阿拉伯人的殊死抵抗,为阻止阿拉伯军队,特别是阿拉伯骑兵长驱直入教堂,他们把教堂大门用石块封闭。后来为了便于教徒出入才在密封的原门上开出小门洞。</h3> <h3>圣诞教堂始建于公元4世纪,公元529年毁于撒马利亚起义。过去的1000多年间,重建后的圣诞教堂屡遭战火洗劫,创痕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规模逐步扩大,又增加了几个小教堂和修道院。</h3> <h3>伯利恒之星洞是圣诞教堂中最具宗教和历史意义的部分。相传当年耶稣就出生在这个叫"马赫德"的地下岩洞的泥马槽里,后来被人换成银马槽,又被换成大理石圣坛,上面镶嵌一杖空心的14角银星以表示耶稣出生的具体位置,并镌刻拉丁文铭文:圣母玛利亚在此生下基督耶稣,圣坛上空悬挂15盏属于基督教各派并在不同时间点燃的银制油灯,昼夜不灭地映照着这块狭小的神圣角落,地位仅次于圣墓教堂。</h3> <h3>等待瞻仰伯利恒之星洞的游客</h3> <h3>去特拉维夫的途中,导游介绍,中国帮助以色列建造的第一座高铁正在试运营。</h3> <h3>特拉维夫-雅法是以色列第二大城市,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右老的城市之一。早在公元前5000年这儿就有人类居住,公元前2000年就是地中海岸的著名港口。特拉维夫是以色列最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硅溪‘’地区的心脏。该市具有活跃,摩登,世界主义的特征,被公认为是以色列的文化之都。</h3> <h3>特拉维夫的白城建于1909年,有近4000座国际风格的建筑,主要受德国鲍豪斯学派的影响,属最年轻的世界文化遗产。</h3> <h3>雅法老城最先建立,后来由于人口不断增多,越来越拥挤。1909年一群俄国犹太人离开雅法在市郊新建一个定居点特拉维夫,并飞速发展很快超过雅法,雅法反而成了市郊,但却是特拉维夫式生活的代表。</h3> <h3>雅法这个有着4000年历史的老港口如今是特拉维夫的艺术区,沿山而建的房子全部由黄色的岩石砌成,弯曲的小巷仅1-2米宽,路面石板光滑可鉴,旺盛的植物爬满石头缝隙及阳台。</h3> <h3>雅法港现在是以色列艺术家的聚集区,巷子里都是现代艺术画作。</h3> <h3>圣彼得教堂,十七世纪从欧洲到耶路撒冷的朝圣者们乘船从雅法港上岸,病困潦倒,教堂为朝圣者们提供食物,住宿和医疗服务,抚慰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精神饱满地踏上未来艰苦的朝圣之路。</h3> <h3>雅法港口的老灯塔,现改造成清真寺宣礼塔。</h3> <h3>Kedumim广场</h3> <h3>特拉维夫入住的酒店在地中海边上,近使馆区。</h3><h3>上图:酒店大堂</h3><h3>下图:窗外的晨景</h3> <h3>清晨的地中海</h3> <h3>傍晚的地中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