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大家周正 <h3>周正,少小游冶于湘山汉水之间,蒙学初开即浸染于经、史、子、礼,稍长又修习儒、释、道、易。因名门后后裔,娇傲情性,自然养成。独立特行,无所桎梏,习画亦不蹈旧径,更衣、观香之后乃铺纸泼墨,故常感笔任神操,实缘于化境与空灵也!数十载沉寂,千百度锤炼,精进参悟,终独创新法,始现艺苑矣!</h3><h3>古来论画,墨分五色,加“白”乃称“六彩”!今人周正,发现"中色”,当称“七彩"也! 何谓中色?周正言之据实:观乎色界,固有天地、阴阳、虚实、黑白之分别也。天之色,阳、实者为黑,故黑乃众色之王者;地之色、阴、虚者为白,故白乃众色之后也!中色乃混沌初开之色,其衍生黑、白二色并存于天地之间,介于色之阴、阳之交、虚、实之际,为色之至中、至正、至平、至和者,添一分即黑,减一分又白也。故中色非黑非白,似黑若白,非明非暗,似明若暗,似彩而无色,有色而非彩也!</h3><h3>中色之法,周正以为:以心力为墨,中和为道,虚空为术,式无定式,法无定法也!故中色致用,须以中道为本,采日月之光、合阴阳之理,顺虚实之变,于“六彩”之上重置水墨,更巧为调谐,复以念力驱笔力,使意境渗透纸帛,画作自然新开生面焉!故其中色之作,水墨看似三分,意境却已九成,细腻精纯,情归本源,景趣天成,灵动无边也。</h3> <h3>中国的画家是要看品味的,周正老师的人品、、艺品以及水墨的品味都在他人之上。观其作品,心里大欢喜。</h3><h3><br></h3><h3> ——村夫草堂</h3> <h3>印光大师开示:画佛也是念佛。</h3><h3>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凡忆佛,念佛,观佛,礼佛,画佛,皆名作佛。由其心念于佛,心中便现佛之相好庄严,功德威神。故曰,是心是佛。为佛弟子者,可不致力于此乎。就中惟画佛,更加亲切。以不用全副精神,不能得其相好庄严,慈悲态度也。</h3><h3>(注:印光大师为弘一法师的老师。)</h3> <h3>村夫第一眼看到周正老师的书画水墨作品,心为之融化。这是怎样的佛家世界呢?</h3> <h3>周正把水墨写意之法融入禅意,于是心墨有韵,终成大匠。</h3> <h3>周正的艺术创作,正归属于禅意画派。她的作品以佛道题材为主,于中国传统水墨领域开创中色,独见七彩,将自己对佛学的理解和人生修行的体悟,融汇于笔墨之端,在浓淡相宜、积泼抒情中表达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心灵思考。</h3><h3> ——王世明</h3> <h3>伟大艺术家所创造的梦,刺激了这个社会无数人去创新,而通过创新所获得的财富一定是无价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伟大艺术品是无价的。而真正的收藏家不是为了给人家看我的藏品升值多少,而是要证明给人看我的智慧和品味超过了别人 !世界上的大博物馆都只进不出,是要让全世界都认可它的收藏眼光。</h3> <h3>佛说,自作善恶,自受其报。一念慈悲即是天堂,一念恶心即陷地狱;心存善念,即是福源:多行善事,必得善缘。</h3><h3> ——周正</h3> <h3>我的绘画,就是用艺术滋养自己(指所有的人)的心。</h3><h3> ——周正</h3> <h3>水墨画,顾名思义即以水和墨作画,是中国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古人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国水墨画正是以看似极其简单的表现手法去描绘万物,却在富于变化的笔法和“如兼五彩”的用色中充分勾勒出兼具视觉与感受冲击力的作品。</h3> <h3>周正有着坎坷不凡的人生经历。作为辛亥革命英雄周士仪之嫡孙女,她的骨子里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正义、贵气和雍容。失败不堪的婚姻、重疾早逝的女儿,艰辛的北漂之旅,这些艺术之外的生活沉荷,让她成为一个真正的生命与生活的禅修者。</h3><h3> —— 王世明</h3> <h3>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于突破人类固定思维,拓展人与自然和谐中呈现的无限可能性。</h3><h3> </h3><h3> ——周正</h3> <h3>“浓墨写豪情,淡墨写心灵。周正的作品深得技法、情感、心灵绘画三重境的精髓。”</h3><h3> ——李辉</h3> <h3>佛教所说的“禅意”,往往只可意会,难得言传。就像读之平凡的佛陀偈语中,实则蕴含着强大的精神指引力量。佛教,也正是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感化芸芸众生、引导世人向善。</h3><h3> 可以说,水墨与禅意,二者相连相通。用水墨画来表现佛陀禅意,最能得其奥义。艺术家周正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熏陶,其笔下的佛相,生动、传神,细品之下,更能悟得些许禅意,洗涤心灵。我们在禅意中感受水墨韵味。</h3> <h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h3><h3> 世间一切事都像梦一样,是假象,是朝夕之间的幻影。</h3> <h3>书画的过程是一种静守的过程,每一个静守,周正老师的心中都开出菩提之花。</h3><h3> ——村夫草堂</h3> <h3>周正的作品师承有宗、创新得法,既遵循艺根、注重传承,又大胆创新、心墨成韵,从技法上、墨法上、思想上,把当代禅意水墨画创作带入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对当代禅意水墨画创新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引领作用。</h3><h3> —— 王世明</h3> <h3>佛教画,在人们印象中,以工笔重彩描绘为主,淡彩素墨意写次之。前者的画家精工细作,错彩镂金,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画者怀虔诚之心,要把佛塑造成令人敬畏,让人顶礼膜拜的神。后者,则不重形似而求神似,意写之。遗貌取神,大写意、小写意,都为了借佛表其个人感受和情志。周正的佛像则既不属于工笔重彩,但又不是逸笔草草聊以自慰的写意“文人画”。她似乎要用画来解读佛学的理义,表达她对佛学的理性思考。从表现手法上看,她的画可归于文人写意画。但她不甘于停滞在叙事、或只是个人抒怀的笔墨游戏的传统老套路中,她认为水墨画现代意义的探索,应该对当今文化建设,作出有创意的笔墨新形态。为此她尝试用水墨画的笔墨语言,来解读佛学中的一些偈语(佛经中的唱词),试图探索一种新的视觉形象向世人阐述佛学中“梦幻泡影”的理念。</h3> <h3>佛画是净土,原创是深山。</h3><h3>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h3><h3> ——村夫草堂</h3> <h3>数十年来,周正深受中国传统哲学和佛学思想的影响与浸润。她坦言,自己之所以执迷于艺术,是要用绘画留住精神层面的东西。她认为,艺术首先要为自己的心灵服务,来不得半点虚假。它与禅相同,目的在于成为自己心灵的主宰。</h3><h3> — —王世明</h3> <h3>道不同不相为谋!吴冠中曾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如果清朝画家虚谷活到现在的话,他很想请他喝茶。而若张大千、任伯年请他喝酒,他却不愿意去,因为跟他们没什么话好说。</h3><h3> ——周正</h3><h3>(艺术家周正认为原创是一切艺术的根本。)</h3> <h3>“梦幻泡影”是佛家《金刚经》中的四句偈语: “一切皆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为世界上一切现象,事物,因缘 “条件”而构成,但这些如同梦境、幻影、露珠、电光一样,都是暂时,是无常的,是变化的。万物在虚空中流动、运化,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不应该贪恋,“一根筋”地执着,因为你認為必須的,却沒有一樣是絕對必須的,如佛家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看破放下,解脱困扰,也就跳出“苦海”,获得了身心的大自在。这也就是“梦幻泡影”的核心思想,也可以说这是佛家的人生观、世界观。那么,周正又怎样用笔墨来表现其内含的呢?</h3> <h3>周正的画作如行云流水,意随笔走,墨随心动。她淡泊静雅的水墨作品,沉淀出了超凡脱俗的笔墨,同样具有楚风的浪漫与智睿。</h3><h3> ——又川则</h3> <h3>首先,周正没有按常规先用墨线勾划形象轮廓然后填色的套路,也不用古法十八描中的手法。她先铺几处墨色或色块,然而用自创的淡淡的墨、水洇洇明净的宽线,随着自己的意念自由酣畅地游走在那些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无序的的墨、色团块之上,留下了有意味的形迹。在原无任何含义的墨、色块,因线的墨韵和水韵的沁化和变化中,变成了有情有调有故事的形象。但一旦这些淡淡轻轻的线迹退去,那么这幅画也就成了“无”。这也就是“梦幻泡影”的注释吧。</h3> <h3>周正把自己对佛教的理解溶进了艺术,探索出这样一条淡雅明净的宽线条,因其空灵,而纳万境,透着灵气而超凡脱俗,其线条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她把一个难懂的佛教偈词,变为形象生动的画面,是这条明净的线,稀松地划啦出似是而非的形象轮廓,又曲曲弯弯,潇洒自如地穿梭、缠绕,腾越,充满生命活力地编织着佛和菩萨们那丰姿绰约的身影,服饰飘带飞舞荡漾的勃勃生气,还把那缠绵悱恻的情韵,表现得楚楚动人。这是一条徘徊俯仰,酣畅淋漓,极尽风流,明净迷人的宽线,把个极乐世界中的佛和菩萨,表现得栩栩如生,充盈着感人的生命情调,又诱发着多少世俗的人间追慕对彼岸的猜想?</h3> <h3>她把佛和菩萨表现得如此生动,画中的形象,虽取材于古代敦煌壁画中的佛像(有头顶相光又称佛光)、菩萨像及 乐伎、舞伎等,又似乎是些古代仕女,又宛如就是人世间的你我他,充满了鲜洁的生命意象。在周正的画中,佛是众生,众生是佛,这正是现代流行的“人间佛教”的理念。人们心中都有个佛,有善心有爱心,在生活中修行,在现实中修行,只要修行,也就可立地成佛,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周正的佛像艺术,消解着人与佛之间的距离,彰显着善良、乐观、和谐的人文精神,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h3> <h3>因此,周正老师的佛画开启了心灵通达佛国的窗子。</h3><h3> ——村夫草堂</h3> <h3>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周正老师的水墨作品墨色交融。</h3><h3> ——村夫草堂</h3> <h3>周正老师是当代水墨人物大家,作品彰显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对佛法深层次的理解。我喜欢老师的作品是因为她是灵动的、鲜活的!她那浓墨和淡墨的交融变幻,是让人心醉的美至心灵的大匠墨法。</h3><h3> ——村夫草堂</h3> <h3>周正老师水墨人物小品</h3> <h3>周正老师水墨人物小品</h3> <h3>周正老师水墨人物小品</h3> <h3>周正老师水墨人物小品</h3> <h3>周正老师水墨人物小品</h3> <h3>周正老师水墨人物小品</h3> <h3>周正老师水墨人物小品</h3> <h3>周正老师油画作品</h3> <h3>周正老师油画作品</h3> <h3>周正老师油画作品</h3> <h3>周正老师油画作品</h3> <h3>周正老师油画作品</h3> <h3>图片为周正老师在其巴黎个人画展中。</h3> <h3>图片为周正老师在其北京个人画展中。</h3> <h3> 《周正》</h3><h3>那一世你尘修了归途,</h3><h3>许了</h3><h3>千年的帝藏,</h3><h3>韵墨那境中飞影,</h3><h3>天然锦绣,</h3><h3>前世</h3><h3>你许了三世情缘,</h3><h3>今世</h3><h3>这一生,你品了此浮华,</h3><h3>醉墨在</h3><h3>那一世的影踪里。</h3><h3><br></h3><h3> ——@释照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