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过去在稻地镇有个丰南一中,这所学校在这里挺立了50多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走向了全国各地的高一级学校。2004年以前从这里毕业的校友,哪一个不想回到这里,故地重游呢?可是,这里已经是物是人非了,这里已经变成了丰南二中的校园。</p><p> 是的,谁都知道,原来的丰南一中校址,已经变成了现在的丰南二中的校园,这里成了丰南一中的旧址。</p><p> 2004年,当时的区委书记决定把有百年历史驻地县城的二中迁到这里,把久居稻地的一中迁到了县城。如今,这里又在2014年划归了唐山市路南区,只不过因为丰南还没有建好新的学校,二中只好先窝在这里。</p><p> 不管这里现在是一中还是二中,对于这个校园还是相当熟悉、深有感情的。1981年8月至1984年7月曾在这里读书,1990年8月至1993年8月,曾在这里工作,1995年的时候从这里搬家到胥各庄,就离开了这个校园。自从这个校园出去以后,很少有机会再回到这里,即使来过几次,也都因为公务在身,来去匆匆的,没心留意过这里的变与不变。</p><p> 今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些闲暇时间,就在校园里转了几圈。</p> <p> 进入校园,感觉变化还是很大的,学校的面积扩大了不少,主要是原来校址的西南角,把原来的拖拉机站也囊括了进来,还建了几栋新的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过去纤细的小树,已经长的遮天蔽日的,教学楼前的柳树,需要两个人才能搂过来。但几处熟悉的建筑还在,比如让人念念不忘的教学楼、还有一直心存神秘感的办公楼、不知有多少笑话的大食堂、老教师们住的熊猫馆、小实验楼、4号、5号、6号宿舍楼都还在,甚至那个办公楼南侧的水塔,也还依然耸立。操场已不是尘土飞扬的土操场,已经变成了塑胶跑道,周围还增加了许多体育设施。东南角的家属院还在,但在它的北侧,不知什么时候立起了两栋家属楼。操场西南角的家属院早就不在了,所谓的青年湖,也已经填平,在上边盖起了司令台。变化虽大,但还是有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堵墙都蕴藏着数不尽的回忆。有时甚至能看到同学们那匆匆忙忙的身影。</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水塔,早就不用了,但依然耸立如初。后边那栋楼的位置原来是校办工厂,很多同学都曾在那里劳动过一周的时间。</span></p> <h3>教学楼还是那个教学楼,不过改了颜色,原来是红砖颜色,现在在外面做了外装修。</h3> <h3>教学楼中间门厅外两侧,原来有左右各有一处橱窗,经常展出一些学生的作文、书法、美术等作品。记得我的一篇作文曾在那里展出过,害的我一有时间就跑到那里瞄两眼,现在这橱窗已不见了。</h3> <h3>不知有多少学子从这里走向了祖国各地甚至漂洋过海走向了世界。</h3> <h3>教学楼前的雕塑这个地方,不知改过了多少次,记得曾建过喷泉,假山等。</h3> <h3>建教学楼的时候,许多在读的校友都参与了建楼的劳动,他们记得最清楚的是往楼上搬砖,真的应该感谢这些参与了建楼劳动的校友们,他们的付出让后来的校友们尽早有了舒适的学习环境。</h3> <h3> 还记得那时候电视台正播放《射雕英雄传》,每到晚上,还可以在门厅前观看一会儿电视,估计现在的学生没有这个待遇了。</h3> <h3>教学楼前的小树,已经绿荫葱葱。</h3> <h3>教学楼的东北角</h3> <h3>教学楼北面,水泥面的乒乓球桌台还有,但质量比那时候的好多了。</h3> <h3>教学楼的西北角。</h3> <h3>教学楼的西侧墙</h3> <h3>教学楼的东北角,三层的东侧是图书馆,每到晚自习或者周六周日的时候就可以自由的到图书馆看书了,杂志、报纸都可以看。</h3> <h3>仔细找找,不知还能不能找到你上课的教室。</h3> <h3>从办公楼西门出来,就能看到教学楼前的小路。</h3> <h3>教学楼前甬路旁碗口粗细的柳树,现在已长的需要两个人才能搂过来的大树。</h3> <h3>办公楼</h3> <h3>办公楼,现在依然是办公楼,二中的。</h3> <p>大食堂,曾经在粥里吃出死耗子的那个食堂,依然在。吃出死耗子的那顿饭,我没赶上,忘记了是因为什么事回家了,第二天早晨早早返校想去教室上自习,可教室里空无一人,后来才知道,同学们都被叫去开会了。</p><p> 旁边那间小屋就是开粮转换粮转的办公室。</p><p> 地上那块有水泥地面的地方,应该是洗碗池的位置,一根水管打很多小眼,水从里面流出来。洗碗的时候比较简单,用水冲冲,再用手把饭盒或者小饭盆抹一抹,就算洗完了。好像没啥油水,很好洗,从没用过洗洁精什么的。洗过的饭盒或者饭盆再送回圆桌上,摆放整齐。</p> <h3>大食堂西侧,变成了一块空地,记得在我们上学的时候,这里有个大爷,用食堂的剩菜剩饭养了几头猪。</h3> <h3>大食堂内部,原来这里是个主席台。</h3> <p>大食堂,现在学生们用的是长条桌,不锈钢的桌面,过去的时候都是用的圆桌面,十人一桌,同学们轮流值日分饭。那时的饭菜营养不如现在,记得吃的最多的是高粱米饭和玉米窝头,我那白色的搪瓷盆儿硬是给吃成红色的了,刷都刷不掉。半年吃一次结余,算是改善伙食了。那时候,往往还没等到吃饭的点儿,肚子饿的早就咕噜咕噜叫上了,所以,一下课,就有同学快步如飞地向食堂跑来。</p> <h3>教工食堂</h3> <h3>学生小食堂</h3> <h3>原来的水房</h3> <h3>那种冬天挂满小红果的树,现在才知道学名叫“忍冬”也叫“金银木”(师兄教的),原来一丛一丛的,现在已长的很粗了。</h3> <h3>原来的实验楼</h3> <p>原来的宿舍楼吧</p> <h3>3号楼</h3> <h3>校园甬路</h3> <h3>校园小景</h3> <h3>校园小景,原来的时候可以从这里去小卖部。</h3> <h3>6号楼</h3> <p>这个楼下,原来是我们住的简易房,大通铺。</p> <h3>原来这里可都是简易房,都是大通铺。</h3> <h3>5号楼</h3> <h3>4号楼</h3> <h3>老教师们住的熊猫馆</h3> <h3>原来是压水井,压水的设备已经不见了,变成了自来水。</h3> <p> 三十年后重游故地,真的感叹已经物是人非,特别是原来学习、生活过的一中变成了二中,更是让许多校友断绝了再回到这里的念头。经常听老校友们说,搞个同学聚会连去的地方都没有。来这里吧,这里已不是一中,不来这里呢,又不能忘记那个美好的青年时代,只能把对一中的爱、对老师的崇敬、对同学的思念,对青年时代的回忆深深地埋在心底。</p><p> 好在现在还能进入这个校园,再贪婪地多看几眼甚至抚摸一下这里的一砖一木,两三年后,二中会搬到胥各庄,这里又将归路南区管辖了,到时候能不能进得了这个院子,进了这个院子还能不能看到这熟悉的品字形教学楼还是个未知数……</p><p> 愿这几张图片能勾起校友们的美好回忆。</p> <h3>原来的小操场</h3> <h3>操场,已变成塑胶的了。</h3> <h3>操场东边的几棵大杨树,还是原来的大杨树。</h3> <h3>司令台那个地方应该是青年湖的位置。原来的家属院也已变成了新的教学楼。</h3> <p>操场西南角家属院和拖拉机站上新建的教学楼。</p> <p>新建的宿舍楼。</p> <p>新建的宿舍楼。</p> <p>新建的宿舍楼。</p> <p>以下几张老照片,重点在对当时校园环境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