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h3><h3> </h3><h3> 不负初心 初选入围 </h3><h3> 4月23日,风和日丽,春天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让人身心舒畅。看完《关于举办第一届全省中小学青年教师的教学竞赛的通知》的电子文件后,我默默的关上了。对于一个不算老,但是已经从教11年的教师,曾经的踌躇满志渐行渐远,更何况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对于这样的竞赛我已经失去了当初的那份激情与自信。王建玲主任的一句话触动了我:“这次年龄截止到79年,就算你想讲,还有几年可讲?”是啊,如果再不拼一把,就真的老了。我决定不负初心,努力拼搏一把,锻炼一下自己。 </h3><h3> 时间紧迫,只有一天的时间准备全市初选。确定课题时,我陷入迷茫纠结,关于课堂的方向如何把握,目标要求如何确定,我很困惑。翻遍了教学参考书,课程标准,上下两册课本后,最终决定讲《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写完教学设计,说课稿,做完课件,一看时间已经是深夜十一点半了。好事多磨,第二天我突然感冒发烧了,咳嗽不断。参赛要求脱稿讲课,稿子要熟记,课件演示要熟练。一边咳嗽,一边改教案,此时的我,真的想退缩。这时候我们学校的老教师,潘清霞老师,张畔芳老师利用集体教研时间,集体研读新课程标准,一起帮我修改板书,一笔一画教我写粉笔字,潘老师更是从家里给我带来了可爱的小葫芦,这让我很受感动,让我又重新燃起了斗志。 </h3> <h3></h3><h3> 25日下午,我发烧39.5度,带病在青云山小学北校区参加初选,我第一次见到了教研室温柔可亲的李科长,李科长照顾到我生病的情况,调整了我讲课的顺序。这贴心的举动,让我在料峭的春风中感到无比的温暖,更加平复了我紧张的心情。很幸运,我的说课和试讲,得到了李科长和评委们的肯定,顺利晋级。</h3> <h3></h3><h3></h3><h3> 团队引领 助力成长 </h3><h3> 5月5日,接到通知,5月9日参加潍坊市选拔。学校领导立刻组织团队帮我磨课。每一次讲完课,大家都凑在一起,进行评课,各抒己见,每一次磨课都有不同的收获。磨课过程就是我成长的过程。成长来自于校领导的指导建议,来自于领导们精益求精的匠心追求。</h3><h3> 第一次磨课, 沈秀珍书记与韩杰校长,对我的教学设计及课堂语言进行了分析,架构。如何让语言变得生动,更加的贴合于二年级的语言特色,提出了指导意见,尤其是沈书记,从文本出发,再回归文本,中间的连接语、衔接词都帮我设计好,例如“这么美的画面,让我们美美的读一遍吧”自然过渡到朗读指导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的第二稿教学设计。</h3><h3></h3> <h3></h3><h3></h3><h3> 第二次磨课,李科长和赵瑞丽校长都参加了指导,他们从日常知识,到教学方法都对我的课堂进行了点评,赵校长指出了我板书上的一个常识性错误,画的葫芦叶子与实际不符,要重新学习,这对我的触动很大,教学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而李科长更是一句一句的梳理了我的设计流程,在点评我的教学设计时,指出了要添加随文识字的方法,把一类字“藤”的学习在第一段中点出,并且让孩子们了解还有那些带藤的植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是新课程标准上的要求,这种方法用的好,不仅节省时间,而且能让学生记忆更加深刻。在此基础上我又连夜写出第三稿,十一点多了韩英主任又对我的教案再次进行了语言的修正凝练,沈书记也发微信关心我的进展。领导的关心让我心怀感恩,激励我做最好的自己,奋力前进。</h3> <h3></h3><h3></h3><h3> 5月7日韩英主任,利用课余时间,跟我一对一的打磨上课语言,进行了第三次磨课,从导语到激励性评语,到每句话重点突出的词和表情,再到课件字体、模板背景,甚至板书上画的葫芦叶子,也一笔一画的指导。由于韩主任的文学造诣很高,一些很普通的词语,表达啰嗦的长句,从她的口中说出,就变得言简意赅,灵动诗意,例如“准确用词真奇妙”既点出了孩子们用词的准确,又符合了二年级孩子的语言特色。让我觉得在实验小学这个大集体中,真的是藏龙卧虎,我必须继续努力去学习,只有这样我才能有进步。这一天,形成了我的第四稿。</h3> <h3></h3><h3></h3><h3> 5月8日,距参赛还有一天的时间,我既期待又忐忑,开始紧张,我本意上不想再磨课,但是沈书记,韩校长,韩主任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鼓励我对我的稿子进行了第四次磨课,这次领导们再次在语言风格上对我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打磨,例如在评价语上“你们想要吗?”“你真不愧是我们班的小科学家”等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喜欢,让我的这节课更加的贴近生活。沈书记在指导写字的环节上,给我讲解怎么样环环相扣,例如“谢”在指导书写的时候,要让孩子先观察,再评价最后再写一个最漂亮的字,完美的贴合了教学评一致性原则。韩校长更是细致入微的发现了我课件上存在的小问题,比如标点符号中英文书写,拼音的字体,空两个的细小差距,精益求精态度,让我再一次感受到领导的匠心追求。于是我的最终稿终于面世了。</h3> <h3></h3><h3></h3><h3> 且行且思 追梦前行</h3><h3> 5月9日,奔赴潍坊参赛,我心里很忐忑,担心自己出现失误。事实证明,人是需要磨砺才能有所成长,经过风雨才能见到彩虹,虽然我没有见到我希望看到的彩虹入围省级比赛,但是也让我正视到了我的能力与不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h3> <h3></h3><h3></h3><h3> 这次参赛经历了初选,磨课,再选拔,这是我真正的成长。我也有很多的感悟。</h3><h3>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学会了如何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依据课标要求设计教学目标,灵活的安排授课次序,采用变序阅读法,这得到了李科长的肯定。以“葫芦为什么会落呢?”为突破口,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在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这样有利于学生更有目的的读课文。以画导文,也是一这节教学设计上的特色,在讲课时,我尝试从画画入手,设定一个任务,让孩子们带着这个任务去读课文,学生自己概括内容,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同学们读到的第一幅葫芦生长图,边画边说,互相补充。这样设计即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记忆,同时也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用词的准确性。</h3><h3>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通过对比读、个人读、同桌互读、齐读、等不同方式的朗读。特别是通过对比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和陈述句的表达效果。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h3><h3> 在教学评价时,注重了激励性语言的运用,“你观察得真仔细”“你真爱动脑筋”“你还懂得光合作用啊,真不愧是我们班的小科学家”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h3><h3> 讲完课静下来反思,我也发现了很多的不足:比如在随文识字中,虽然本课要求认识的字只有七个,但处理较仓促,不扎实。由于时间原因,在最后,处理叶子和果实的关系,还有本课的重难点时,稍有遗憾。板书有点潦草,对比不鲜明。</h3><h3> 在讲课的过程中,太重视这次比赛结果,以致于压力加大,过于紧张,导致语言有点生硬,缺乏灵动,这也是我以后需要加强锻炼的一个方面。</h3> <h3></h3><h3></h3><h3> 总之,这次经历让我收获了温暖和关怀,得到了成长和锻炼,感触很多,领导同事们的合理建议、观点很值得学习借鉴,实验小学领导老师们精益求精的研究精神对我影响很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学思悟践,且行且思,不忘初心,砥砺前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