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很久没有骑自行车了,因为编写《文化柳泉》 的原因,有空就走村串户,爬山涉水,访谈问录,整理资料,顺便筹集老物件准备做柳泉民俗展示厅。</h3> <h3> 前几天早上六点多出去转转,看到一卖破烂的老大爷拉着一辆“凤凰牌”自行车,成色很好,当时就想“这是我的菜”,一路“跟踪”到废品站,直接拿下,感谢废品站周老板的支持。</h3> <h3>一路骑来,感觉萌萌哒!</h3> <h3> 同事看到,也非要找当年的感觉,“遛”一圈。激情之余,不免想起以前那个自行车年代,顺便涂鸦几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h3><h3> 自行车,在我们这儿以前叫“洋车子”,买“洋车子”、学“洋车子”、“骑洋车子”,“洋车子”七十年代中期在我们村要比现在的某些豪车稀奇许多,谁要是到别人家借车子,对方都心疼的不得了,能找一万个回绝的理由,可见车子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年轻人结婚“三转一响”是必备品,以“凤凰”“永久”“飞鸽”为代表的名牌自行车更是三转之首。</h3><h3> 我,生活在苏北农村,儿童时代的同龄人没啥玩的,白天的游戏主要是玩“弹琉蛋”、“打方宝”,晚上是“指天星过天河”、“藏老梦”,对自行车这一块没有印象,不像城里很多的同龄人都是在自行车大杠上长大的。上小学要翻山越岭到五六里开外的邻村,大家都一样走路去,从没有骑自行车的愿望,倒是热衷甚至说痴迷于刘兰芳老师的评书《杨家将》,“春蕾收音机”是我家当时最为奢侈的一件生活电器。说白了,当时凭我家的经济收入根本没想过能有自行车,那是大件,而我家的主要收入是靠家人在山上“打石头”,一辆自行车要打多少块条石。</h3><h3> 到我在柳泉中学读书时,我家还没有自行车,对自行车仍没有强烈的渴望。最羡慕的不是那些能骑上自行车的同学,而是那些有粮票的同学,能拿着粮票去食堂打饭,而我们则从家里带饭,每个礼拜三下午放学后要走路回家带饭,三天的口粮:一书包白干子煎饼和一瓶咸菜。那年我读初二,礼拜三傍晚回家带饭,院子里的槐树下竟然放着一辆自行车,“长征”牌的,那时候不懂名牌不名牌的,就是感觉“幸福来的太突然”,真是拱唧死了,左看看右看看,摸摸这摸摸那,我的个心啊,就好比现在能全款买上一套新房的感觉,暗想“以后也能骑车去上学了”。事实上,初中时,我没有骑它去过一次学校,直到在茅村读高中才有机会骑它,一直到高中毕业。</h3><h3> 有了自行车就要学自行车,在农村学自行车那是一件非常热闹有趣的事情。 学车先学“遛”,“遛”车和骑车的关系好比“学会爬再会走”一样。遛就是双手掌把,用左脚放在左边脚踏板上,右脚蹬地,一蹬一蹬的让车子前行,车速稍快,身体顺势靠紧在大杠上,右脚离地,车辆前行。学会“遛”就要学上车子了,大人一般都是直接抬右腿从后边上。小孩子学车要比大人来的快,但由于身高不够(前期基本都是大架车子),要“掏螃蟹”,右腿从大杠下面的三角空里伸到右边的脚踏板上,只蹬半圈,来回上下捣腾,这也算是学会骑车了,再高点的就能骑大杠了。刚学会骑车的人是有“车瘾”的,见了车子就想骑,特别是小孩子,不怕热,不怕冷,不怕苦,不怕累,就像现在的孩子玩手机一样,有机会就想玩。</h3><h3> 我妈无论做饭、干农活,还是缝缝补补算是心灵手巧的农村妇女,唯独学车那是真“笨”,我爸扶车后座,我的那些闺字在家的姑姑们叽叽喳喳围了一大圈子帮忙,一个个揪心的不得了,这个说“要左拐”,那个说“要右拐”,这个喊“歪了、歪了”,那个喊“要倒、要倒”,结果是不倒也喊倒了。我妈学了一个春节,牙摔烂了,柴禾垛也撞了好几次,终于能自己歪歪扭扭的骑了。据她说学会后只骑过三次去我姥姥家,再也不敢骑了,到后来竟然忘了!再出门都是别人骑车带她,我妈是学车“笨”,做二座也“笨”,别人上二座骑车人没有感觉,她要是上二座,骑车人要一个趔趄,稍微不注意有可能摔倒,一般人都不敢带她。</h3><h3> 我学自行车则有点演绎,大中午,自己推车到打麦场里,也不会遛,趁着下岗,一下子就上去了,围着打麦场蹬了一圈又一圈,由兴奋到害怕,停不了,也不会下,急死,最后还是撞到了场里的麦秸垛才停下来。我的“车瘾”也大,我三爷爷在青山泉煤矿上班,经常骑车来我家和我爷爷喝酒,碰巧一次我在家,看他们喝酒,我就偷偷的把三爷爷的车子推出来,骑着它去疯,他的车子非常遛,那个舒服,到了下岗,还想倒几圈链子显摆显摆,谁知一倒链子,“呱唧”直接摔倒。后来我才知道三爷爷骑的是山东“大金鹿”,一倒链就会刹车,胳拜子摔的露血丝,也不敢吱声,偷偷把车子放到原地。</h3><h3> 作为代步工具,90年代左右,各式各样的自行车普遍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孩子们也从小就学会了骑车,自行车变的不再稀奇。特别是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家用轿车的普及,脚踏自行车一度受到冲击。但是,现在人们对自行车的认识远远超越了代步工具的范畴,开始返璞归真,渐渐形成了“绿色、环保、健康”的骑车理念,已经有很多很多人骑着自行车去踏寻那一处处曾经的“绿水青山”,将来会有更多更多的人骑着自行车去寻找那一片片记忆中的“乡愁”,而我却更喜欢徒步,慢慢的一直走,希望自己能够记录下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点点故事。</h3> <h3>儿时学自行车先学“掏螃蟹”。</h3> <h3>家里有辆自行车,那可不得了。</h3> <h3>学自行车真热闹,老少齐上阵。</h3> <h3>成人们的交通运输工具。</h3> <h3>年轻人时髦的象征。</h3> <h3>多少孩子是在这样的大杠上长大的。(说明: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