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 <h3>现在我们所见的紫禁城,始建于明朝。(单先生说卢浮宫是紫禁城的四分之一;白金汉宫是十分之一;克里姆林宫尚不及一半)皇帝的住所为啥叫紫禁城?古代占星术认为,天上有紫微星,是天帝居处。地上的皇帝就是紫微星降临人间,固冠以“紫”字。而皇帝的住所是禁地,所以在“紫”‘后面加一个“禁”字。</h3> <h3></h3><h3>紫禁城城墙高十米,上有一米的垛口。四个巨大的城门正门午门,东门东华门,西门西华门,北门玄武门。紫禁城内,据称有9999.5间房,相传玉皇大帝不允许人间的房屋超过万间,皇帝占尽了万以内所有最高数字“9”,这个0.5,在文华殿北面文渊阁的藏书楼。</h3><h3></h3><h3>故宫大部分是黄色屋顶,藏书楼用来放四库全书,屋顶为黑色,五行里面黑色代表水,用来防火的。</h3> 天安门 <h3>明灭元后,朱棣对北京进行大规模改建,紫禁城之外,另建了一圈皇城,其南门为崇天门(天安门)。天安门落成于永乐十八年,建成时叫承天门,取为上承苍天、下靠天子之意。顺治八年重修,改为今名。</h3> <h3>颁昭典礼(新帝登基、册立皇后)、传胪大典(科举考试传告中试者名次顺序的典礼)、磨勘地点(科举中的复审制度)、掣签地点(抽签决定高级官员)、明代皇帝出巡或祭天必经过天安门。</h3> 午门 <h3>一提到午门,就想到午时三刻“午门斩首”。其实明清两代的杀人场先在东市、西市,后在宣武门外菜市口(地铁有这一站)。<br></h3><h3>每逢大典,钟鼓齐鸣,圣驾出午门时鸣钟,祭天坛、先农坛,社稷坛;到太庙祭祖,击鼓。<br></h3><h3>午门正面有三个小门。中间只有皇帝一人才能出入,文武百官走左门,宗室王公走右门。在左右两个拐角处,各有一个掖门,林门后分别折向北,从左右两个门旁通到午门以里。</h3> <h3>这种正面看只有三个门而实际有五个门出入的建筑方法,称“明三暗五”。左右掖门平时不开启,遇有皇帝大朝,文武百官按照品级,文左武右,由这二门依次而入。</h3><h3><br></h3> <h3><br></h3><h3>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中轴线。在十二天干中,午门代表正南方向,故命名午门。进午门,向北依次是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h3> <h3>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再向北是御花园、顺贞门和玄武门(神武门)。中轴线两侧,排列东西六宫(太子住东宫,是早起的太阳,皇帝的老妈奶奶之类的住西边,日落西山之意)和亁东五所,亁西五所,分别应着十二天干和十地支。</h3> <h3>午门前面是一个将近一万平方米的广场,左设嘉量。</h3> <h3>右设日晷</h3> <h3>明清两代多次在此举行献俘礼。顾名思义,打了胜仗显示皇帝权威的一种礼仪形式。</h3><h3>明朝皇帝多爱酷刑,在午门实行廷杖。明朝正德十四年,朱厚照执意要“南巡”,新科状元舒芬力荐皇帝不要劳民伤财,正德不听,把当时的146人推出午门施以廷杖,打死11人。(现在的读书人哪里还有这种骨气?)嘉靖三年明世宗朱厚熜廷杖134人,打死16人。</h3><h3>施行时,太监宣布行刑,锦衣卫共同监督。“着实打”尚有余地,“用心打”必死无疑。每打五棒即换一人。行刑者除了听口令外,还要观察监刑官的两只脚,脚尖外撇,手下留情;脚尖内扣,便往死里打。明朝初期,大臣尚着棉垫,刘瑾专权后,要求大臣脱去衣服。明朝为啥腐败?官员工资低不说,还要遭受非人一样的待遇。</h3> 太和门 <h3>光绪二十年阴历六月十五日晚,京城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许多大树连根拔起,太和门的门闩(象形字)竟被大风刮断,此后的一个星期,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h3> 太和殿 <h3>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紫禁城最高大的建筑,初建时,木料采用云贵的巨型楠木。殿内共有柱子72跟,木料总用料5000立方米。康熙年间重修太和殿,仅装饰一项,就用大青6吨、绿粉1.6吨、银朱1.8吨、桐油33吨、四寸见方的金箔共一百多万张。</h3><h3><br></h3> <h3>大殿内,正中间向南陈设宝座,背后是巨大的屏风,前面是龙书案,殿顶正中藻井,一条巨龙扭转身躯,口衔巨大金珠,相传袁世凯称帝时,不敢登太和殿,怕龙珠掉下来砸死自己。</h3> <h3>太和殿的地面,用金砖铺成。这种砖取材制作极为复杂,成品扣之有金属声音,固称“金砖”。金砖产于“苏州”,工匠取出泥沙后,先“练泥”:由人赶着牛在泥上踩,待稠后装入砖模,用平板盖好,站上两个人压实,制成砖坯,砖坯上要在小面盖上印记:制造者督造者的地址姓名,年代尺寸;砖坯阴干后,装窑焙烧,需糠草熏一个月,片柴烧一个月,颗柴烘一个月,松柴烧40天,前后总共130天。这种砖从采泥到运往京城,耗时约一年,工价运价十分昂贵,每块砖约一两黄金。铺砖时,要经过铲面、过筋等复杂手续,铺好后,砖与砖看不到缝隙,地面乌黑发亮。</h3> <h3>明清举行朝会,皇帝即位、册立皇后和大婚以及重大军事活动就在太和殿。每年元旦、冬至、万寿节(皇帝生日),皇帝都要在比接受百官的朝拜。</h3><h3>影视节目里面,皇帝上早朝并不是在太和殿。</h3> 中和殿 <h3>中和殿是皇帝大朝的临时休息室。</h3> 保和殿 <h3>宽9间,深5间,体现皇帝的“九五之尊”,保和殿位皇帝賜宴群臣的场所,清代科举的殿试也在这里举行。</h3> <h3>保和殿的后陛,有一个巨大的石雕。长16.57米,宽3.09米,厚1.7米,重达180多吨,上面雕有九天飞龙,出自北京房山区,这么大的石头,怎么运进来的?紫禁城未建之时,就开始采石料了。石料采下来,趁冬季严寒,在地上泼上大量的水,水结冰后,由上万民民工一步一步拖到施工地点,加上百名雕工,用了半年才雕刻完毕。</h3> 乾清门 <h3>乾清门把紫禁城一分为二,其南为前三殿,为外朝,北为内廷。乾清门外红墙下东西各一排平房,东面是九卿值房</h3> <h3>西面军机处</h3><h3><br></h3> 乾清宫 <h3>古代有“三殿两宫”之说,明朝只修了乾清宫和坤宁宫两宫。外属阳,内属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外朝代表阳,阳为上,外朝的三座殿,台为三层,台阶多为奇数。内属阴,只盖了两座殿,正合偶数为阴的规矩。明嘉靖时,重修紫禁城,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中间加了一座交泰殿。明灭后,清朝保留了原来的建筑。</h3> <h3>乾清宫规格仅次于太和殿,是明代和清初皇帝日常居住和办公的地方,有时也召见大臣。</h3> 交泰殿 <h3>交泰殿是明代皇后娱乐的地方</h3> 坤宁宫 <h3>皇后的寝宫,自不必说。东间是皇帝大婚的洞房,西间是进行宗教活动(萨满教)的场所。</h3> <h3>《易经》: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老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固用乾清、坤宁象征天地、阴阳、父母一切平安顺遂。在两宫中间加一个“交泰”,取天地交而万物通之意,象征着天地交感、帝后和睦,国家安泰。</h3> 御花园 <h3>御花园跟想象中的差距有点出入,整体不大。</h3> 钦安殿 <h3>黑灰色(防火)院墙,供奉玄武神的人身像。这是皇家道观,每逢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皇帝都来这里拈香敬神。玄,为黑色。按照“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之说,玄武为北方之神,主水。北门一开始叫玄武门,后为了避其名讳(康熙帝玄烨),改为神武门。</h3> <h3>中轴的地方说完了。下面我们来说说两边。</h3> 东华门 <h3>东华门靠近东宫,在明朝专供太子进出。而清朝以后,只允许一些年老的一二品大臣进出,皇帝皇后出丧,就是走的东华门,老百姓称作“鬼门”。门上的门钉,有九行八列,故宫其他的门都是九行九列,为何固?五行里面说:东属木,木克土(黄色为土),就会成为“凶宅”,72为偶数,偶为阴,阴木不能克土,这就化险为夷了。来故宫,很多人喜欢摸门钉,寓意“添丁”。</h3><h3><br></h3> 延禧宫 <h3>《延禧攻略》带火了延禧宫,真实的延禧宫实则“烂尾”,还没建完清朝就亡了。</h3> <h3>里面啥都没有,水晶宫是这样的。</h3> 景仁宫 <h3>康熙帝在这里出生。</h3> 承乾宫 <h3>著名的“董鄂妃”曾居住于比,现在是青铜器馆。</h3> 景阳宫 <h3>钟粹宫、景阳宫、永和宫比较冷清,离皇帝住的地方有点远。</h3> 南三所 <h3>阿哥住的地方。</h3><h3><br></h3> 翊坤宫 <h3>大名鼎鼎的华妃、如懿</h3><h3><br></h3> 永寿宫 <h3>永寿宫离养心殿(一直在修)、慈宁宫最近(甄嬛、董鄂妃住过),一度用作宴席场所,公主下嫁宴请女眷。</h3><h3><br></h3> 储秀宫 <h3>慈禧、婉容住过。</h3> 咸福宫 <h3>沈眉庄?</h3><h3><br></h3> 长春宫 <h3>《如懿传》里的富察、《延禧攻略》的富察,到底怎样的富察?</h3><h3><br></h3> 启祥宫(太极殿) <h3>嘉妃辛芷蕾?</h3> 隆宗门 <h3>仔细看上面有一只箭头。嘉庆十八年爆发“白莲教”起义,农民工在太监的带领下攻进了紫禁城,在隆宗门这里血流成河,为了提醒自己,嘉庆帝未命人拔下此箭。</h3> 紫禁城为什么树少 <h3>举行重大礼仪活动,都要大摆仪杖,有树不方便。</h3> <h3>视线好,体现皇家威仪。</h3> <h3>五行学说里面,五方、五色与五行都有关系:东为甲乙木,青色;南为丙丁火,红色;西为庚辛金,白色;北为壬癸水,黑色;中间戊己土,黄色。皇帝择中而居,黄色为皇帝的御用色,皇帝的建筑,也多用黄琉璃瓦铺顶。而木克土。外墙粉刷红色,火生土之意。</h3> <h3>最后一个原因就是为了防止暗杀了,有树木好躲避隐藏,皇帝为了安全,遂不植也。</h3><h3><br></h3> <h3>游玩故宫,最好有点历史常识,不然除了房子还是房子。故宫的建筑、美学、绘画、历史、地理、天文等等包罗万象,本篇拙见,仅供参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