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转型培训

扬帆

<h3>20190510</h3> <h3>5月十一日上午</h3> <h3>记得三年级有这样一道题:小红家和小明家在同一条直线上,小红家距学校530米,小明家距学校450米,小红家到小明家有多远?在讲这道题时,我让学生先猜,又让学生在教室里表演走,还拿班里大家都熟悉的符合题中条件的同学的家来举例,甚至还画了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可是最后还是有些学生不理解,题中条件一变,比如加上一个条件:小红家和小明家在学校的同一侧,学生还是会做错,有的同学当时听懂了,做对了,可是隔了一段时间后又忘了。我觉得自己很挫败。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我深有体会:学生没有真正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只是被动的学。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我一开始就给这道题扣上了“难”的帽子,学生在困难面前畏首畏尾,就不敢乱说了,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生搬硬套,不能灵活变通。张吉望。</h3><h3><br></h3><h3>遇见最美的你!</h3><h3> 有幸参加了示范区承办的“课改中国行”活动!通过聆听静静博士和谈样院长的“学习共同体”,让醍醐灌顶!学习共同体就是要关注每个孩子,提倡小组协作,让每个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使每个孩子都要说、都会说,都想说!教师不但要有一颗“蚂蚁之眼”,放下身段,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还要有一颗“鹰之眼”,高瞻远瞩,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孩子,心中明白每个孩子的花期是不同的!</h3><h3> 每次学习都是一次提升!每次学习都会刷新自己的观念!真心感谢学习共同体专家团队!感谢示范区提供的学习平台!希望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多!</h3> <h3>姜营小学 胡守丽老师</h3><h3> 今天上午听了一节语文课和一节数学课,每节课都给我心灵和认知上的冲击。在语文课结束后,学情观察员们深入细致地记录所观察孩子的学习过程,指出了小组合作学习中孩子们既精彩又真实的常态学习,以及自已的反思,其实也是我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困挠。最后潘老师把协调学习和小组学习,两者的区别进行有理有据地阐述,让我更加认识并理解了学习共同体的安全学习环境的建立:平等,尊重,在静悄悄中倾听,对话,串联,反刍,从而一石激起千层浪,达到思想的启迪,思维之花的碰撞,实现探索创新。</h3><h3> 数学张老师的课堂让所有在场的专家和老师们耳目一新。他别开生面的数学课,抓住了教育的本,抓住了认知的根,抓住了学习的魂。我们学习是因为我们无知,面对无知的事物,我们每个人第一反映就是猜,即生成观点,然后就是想法探索,论证观点正误。论证时,问别人,网络查,字典类的工具书,才使验证最有说服力。分清观点和结论,才是培养了学生探索思维能力。在学习中,我边学边思考,他的全景式教学不反适用于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照样适用。正如张老师最后说:人往往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界限内,只有敢出界的人才会发现新天地。所以,我们在今后教学中思维要再开阔些,从学生出发,创新课堂,才能真正以生为本,才是真的幸福教育。</h3> <h3>学习共同体和一般性学习组织的最大区别,正如炭和金刚石,两者所组成的元素是一致的,但由于排列组合的方式不同,导致其硬度和物理特性有巨大差异。学习共同体,就如同一种催化剂,它打破旧有组合,经过重新组合,做到搭建新平台,创设新环境,激发新动力,启迪新思维,促进深度学习。</h3><h3><br></h3><h3>学习共同体使学习由个体学习转变为团队合作。俗话说,“要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就结伴而行”。学习共同体使学生的学习由个体的单打独斗转变为团队成员的相互协作。有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的集体才叫团队。在这样的团队中,不仅学生的学习得以深入,更关键的是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得以激发。在学习共同体中,更多是基于学生自愿和学习需要组成的团队。在这样的团队中,每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每名学生都得到成长,每名学生都享有尊严。</h3><h3><br></h3><h3>学习共同体使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确定研究对象和学习内容的主体,而不是由教师或家长来指定或强加于学生的。这样的研究对象和学习内容,学生更感兴趣,更贴近学生实际,更适合学生的成长需要,学生的参与欲望和探究意识也更加强烈。</h3> <h3>课改中国行心得体会:通过今天的报告,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是班级中的学困生,他们的学习成绩差,习惯差。如何在课堂上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益,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是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必须关注的问题。</h3><h3> 首先、关注学困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重塑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并理解他们,对学生感到有亲切感、信任感、期望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里理距离,使他们主动投入到主动学习的活动中来。</h3><h3> 其次、关注学困生,使他们享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把学困生融合于各个学习小组,使他们的学习得到帮助和提高。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树立他们学习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努力使全体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全面提高学习质量。</h3><h3> 第三、关注学困生,教师的教学重心要下移。课堂小组合作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去,特别关注学困生的思考、发言,引导、帮助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倾听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想法。小组合作讨论结束后,在小组的汇报时,把教学的目标直接指向学困生,让他们代表小组来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h3> <h3>37小张艳菁</h3><h3>”遇见学习共同体,遇见全景式教学。”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h3><h3>“倾听”是学习共同体课堂的重要密码。倾听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我们要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让“相互倾听”成为教学中的常态。</h3><h3><br></h3><h3>张老师的“全景数学”,打破了学科框架,始终坚持融合的意识,使数学不再是刻板印象中冰冷的数字,而是历史,是文化,是生活,是兴趣。张老师的数学课让我感受到了数学的温度,数学之美。这两节课让我受益匪浅,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 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 发拓展。要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 地融进课堂,要重视研究性学习。 课堂要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 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调动。善于欣赏学生,不仅仅是做好教学,还要做好教育。</h3> <h3>经过一天半的学习,我体会到了协同学习更重要的是把所有人包括老师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今天上午潘老师和张老师的课堂,他们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老师的身份,而是看作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身份,大家都是学习者、探索者,这样在学生内心就建立了一种轻松愉悦无压力的课堂氛围。我觉得作为老师以后应该去专心倾听学生的发言,耐心去听,这是尊重,这是重视,如老师上身前倾(有时还会上前一步,有时要走到学生身边)、双眼注视,用鼓励力信任的眼神去期望学生能完成他的发言,而且要面含微笑等,这样,给发言者一个信息:我在认真倾听你的发言,我在乎你的发言,让他感觉到老师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在听他的意见;同样给其他同学一个信息:老师都这样重视他的发言,同学们更应该重视了,发言者从老师和同学那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则信心倍增,以后就会更主动来学习,来发言。我觉得潘老师在最后说课的时候讲的有道理:我们不应该去评论学生的回答,指出学生的错误,我只用做到用心聆听就够了!</h3> <h3>樊营中心小学 : 杨岭姗</h3><h3> 经过一天半的中国教师报“课改中国行”学习观摩活动,我受益匪浅。在5月11日,我首次接触了“学习共同体”这个新概念。陈静静博士提到的基于焦点学生完整的学习历程,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教师要反思自己的课堂,要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要以“蚂蚁之眼”观察孩子们的学习,要俯下身子走进孩子的世界;谈杨院长,侃侃而谈,基于学校发展的核心,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究,对我今后教学有深刻启发: 孩子一点一滴的收获,进步,教师要及时记录,研究,教师要思考如何去引导学生突破学习困境,促进孩子深度学习,深度地钻研,让每个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学习单方面,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结合学生实际,问题设计要少而精;在林忠玲局长的报告里,林局长指出了当今中国课堂的几大诟病,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推课改的信念,我们要培养孩子适应当今世界的关键能力,更好迎接未来的挑战,我们要坚守儿童课堂阵地,看见儿童,追随儿童,相信儿童,发展儿童;秦亮老师为我们展示了美国的课堂,让我陷入深深思索: 21世纪的老师,要交给学生的是一种思考过程或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所学内容,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h3><h3> 在5月12日两节观摩课上,第一节来自厦门的潘老师的《临死前严监生》一课,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什么是“学习共同体”,课堂上潘老师教态亲切,与孩子们营造了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潘与学生协同学习,思考探究,学生在小组同伴互助中解决问题,孩子们各抒己见,人人有点,点点有思,课堂真实有效,引导孩子多角度探究人物性格,剖析人物形象,使之丰满,立体 ;在张宏伟老师的全景式数学课堂,他以脑筋急转弯为切入点,引发我们思索,我们要学会另辟蹊径,不要被定势思维所困。张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如他所说,整节课没有一个数字,没有一个问题,但是处处却充满了问题,他教给了学生一种思维方式,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也把学生引入了深度的学习,思考,把学生带进了更广阔的数学天地。同时,让我明白了数学课堂,教师要学会放手学生,给学生空间,让学生大胆猜想,敢于提出观点,再引导学生一步步验证猜想,最终得出结论,同时,教师要学会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资源”,因为正是学生的“错误”才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探究,使学生真正领悟其中的奥妙。观摩课结束了,在今后,我会认真领悟,不断学习,反思,促进自身成长,更加创造性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为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h3> <h3>课改中国行公益活动走进南阳,第一次听这种转型课堂感慨颇多。吉林大学附属中学秦亮老师的化学课堂如此有趣,课堂上全员参与,学生活跃性特别高。秦老师风趣幽默,对学生发言的点评每次都是信手拈来,恰到好处。课堂上给予学生特别多的鼓励,在他的课堂我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生活中的化学,他的课堂德育过程贯穿整个环节,学生刚开始比较胆怯,合作能力不够,他鼓励学生:遇到困难时一个人会分的更快,团队才能飞的更远。慢慢的小组懂得了合作 倾听 记录。小组pk互相鼓励,竞争第一。能感受到秦老师课前准备量特别特别大,他的化学课 真正体验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虽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够强,但积极性超高。这节课学生亲自动手探索新知,相信多年后也会是学生比较深刻的记忆吧!秦老师对教育机智运用的也很好,及时发现学霸组 沉默组来重新调整小组,确保互相帮助,互相进步。时间过得很快,学生们都依依不舍,听课老师们也都是意犹未尽……</h3> <h3>41小 袁月 </h3><h3> 学习共同体的秘密是什么?学习共同体为什么强调静悄悄的课堂?为什么主张听比说更重要?如何构建新型的同学关系,让同学成为同学?这一切都建立“倾听”的基础之上,而倾听是需要练习的。“培养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个要件,就是教师自身示范倾听,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有声和无声的语言 。” 创建学习共同体的课堂首先要建立倾听关系,教师天天在课堂里倾听孩子,示范给孩子看,孩子自然能学会倾听。一是构建倾听关系的前提是构建良好的倾听环境;二是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师要对倾听做示范;三是听思结合,在倾听的过程中要进行思考,不能只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对倾听的内容进行“深加工”,提出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四是可以归纳总结倾听与表达的基本步骤,如对一个事件通常描述是以“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进行描述;五是倾听时要注意捕捉对方的关键点。</h3> <h3>樊营中心小学 : 杨岭姗</h3><h3> 经过一天半的中国教师报“课改中国行”学习观摩活动,我受益匪浅。在5月11日,我首次接触了“学习共同体”这个新概念。陈静静博士提到的基于焦点学生完整的学习历程,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教师要反思自己的课堂,要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要以“蚂蚁之眼”观察孩子们的学习,要俯下身子走进孩子的世界;谈杨院长,侃侃而谈,基于学校发展的核心,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究,对我今后教学有深刻启发: 孩子一点一滴的收获,进步,教师要及时记录,研究,教师要思考如何去引导学生突破学习困境,促进孩子深度学习,深度地钻研,让每个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学习单方面,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结合学生实际,问题设计要少而精;在林忠玲局长的报告里,林局长指出了当今中国课堂的几大诟病,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推课改的信念,我们要培养孩子适应当今世界的关键能力,更好迎接未来的挑战,我们要坚守儿童课堂阵地,看见儿童,追随儿童,相信儿童,发展儿童;秦亮老师为我们展示了美国的课堂,让我陷入深深思索: 21世纪的老师,要交给学生的是一种思考过程或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所学内容,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h3><h3> 在5月12日两节观摩课上,第一节来自厦门的潘老师的《临死前严监生》一课,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什么是“学习共同体”,课堂上潘老师教态亲切,与孩子们营造了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潘与学生协同学习,思考探究,学生在小组同伴互助中解决问题,孩子们各抒己见,人人有点,点点有思,课堂真实有效,引导孩子多角度探究人物性格,剖析人物形象,使之丰满,立体 ;在张宏伟老师的全景式数学课堂,他以脑筋急转弯为切入点,引发我们思索,我们要学会另辟蹊径,不要被定势思维所困。张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如他所说,整节课没有一个数字,没有一个问题,但是处处却充满了问题,他教给了学生一种思维方式,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也把学生引入了深度的学习,思考,把学生带进了更广阔的数学天地。同时,让我明白了数学课堂,教师要学会放手学生,给学生空间,让学生大胆猜想,敢于提出观点,再引导学生一步步验证猜想,最终得出结论,同时,教师要学会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资源”,因为正是学生的“错误”才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探究,使学生真正领悟其中的奥妙。观摩课结束了,在今后,我会认真领悟,不断学习,反思,促进自身成长,更加创造性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为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h3> <h3>课改中国行心得体会(菱角池小学 李锋):</h3><h3>今天下午我有幸聆听了林忠玲老师的讲座——《为孩子重塑课堂》,让我受益匪浅。</h3><h3>林忠玲老师在《为孩子重塑课堂》主题演讲中提出,世界的课堂正在静悄悄的发生革命。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重新定位,做学生学习的助理,做学生的学长,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构建以倾听关系为主的新课堂,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孩子就会还你意想不到的精彩。我们教师应该从关注知识走向关注生命,从关注如何教走向关注如何学,从灌输中心走向对话中心,明晰教师角色、恪守教育常识、坚守儿童立场。同时他指出了“学习共同体”课堂的几个特征:安全、润泽的课堂环境;以倾听为主的学习关系;设定高水准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挑战高质量的学习;形成交响的课堂。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修炼自己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顺应课堂的改革,掌控自己的课堂。</h3> <h3>37小杨建玲</h3><h3> 今天在一高培训,走在课改前沿的专家们培训的内容境界很高,有深度,需要经过深度学习和长时间的思考实践才可能理解透彻的。我一直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到了会议的最后,主持人说到一句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我没听过,不知什么意思,赶紧上网搜索,看了译文觉得这句话很好的帮助自己理解了今天培训的内容。</h3><h3> 译文的意思是: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话好似暗昧;前进的道路好似后退;平坦的道路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似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沌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h3><h3> 今天听到的培训,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看起来不像一个正式、完整的常规课堂,但直向内核,直向本质,抓铁有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让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我想,这是不是就是“道”,我很期待,也很想学习。</h3> <h3>新店四小 王居青</h3><h3>本次聆听了专家们的观点后,更加坚定了弱化‘目标’的信心。我们知道,许多课时目标大多是为记住知识而设的,我们大多为试卷而教,为考试而教。过分追求这样的教学‘目标、效率’,则属于‘短视’行为。学生现在的学习方式,就是他们未来的生存方式,我们的教育目标只有从以知识学习为中心,转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才能让孩子成为最好的他自己,才能让孩子以更好的生命状态迎接未来的生活。教师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助理,是学生的学长,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与学生是平等的同伴关系.当我们站在讲台上,一定要回答好“课堂三问”: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你如何确信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相信孩子,孩子就能还你意想不到的精彩。</h3><h3>在这里,我们与大师邂逅,与名家对话,与先进理念碰撞,与‘静悄悄’的课堂深度接触,领悟‘学共’最新理念,学习如何做未来好老师,洞察如何建未来好课堂,用知识投资自我,用思考唤醒初心,这样的经历必定是终生难忘的记忆!1111</h3> <h3>课改中国行心得体会(菱角池小学 曹春晓)</h3><h3> 昨天下午,有幸聆听了林忠玲副局长的《为孩子重塑课堂》和秦亮老师的《我所观察到的美国课堂》,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通过学习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了点云拨雾的作用。下面就谈谈我的感受体会。</h3><h3>&nbsp;&nbsp;&nbsp; 一、课堂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主体参与,每堂课的教学中互动模式多样,激起了同学们对学习的兴趣,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尤其是来本市的赵老师的课,他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我们受益匪浅。另外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怎样保持下去也很重要。他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的要求清楚明确,难易适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在课堂上,只有学生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时,才有可能干好这件事;而问题太难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太容易又不用没意义,这都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二、课堂活动的设计必须面向全体的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任务可参与。</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课程活动的设计要面向全体的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能得到发展。但是每个学生在学习上所表现出的兴趣、天分和能力以及学习方法都是不同的,他们对学习的需求也是不同,在学习能力上的体现也不同。</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突出真实化,生活化。</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尽量让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撞击出学生灵感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发展。把活动的设计拉进了学生的生活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就会持久。</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十分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它让我有了心灵上的思考,让我有了前行的目标和方向,相信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会更好。</h3> <h3>新店四小 张全广</h3><h3>今天上午听了两节课,一节是潘品瑛老师的语文课,一节是张宏伟老师的全景式数学课,都让人耳目一新,脑洞大开,感慨万千!在这里,我的感悟很多。</h3><h3> 首先聆听了厦门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潘品瑛讲的一节语文课一一《临死前的严监生》,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h3><h3> 我认识到"倾听"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倾听行为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我们要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在这一课的讨论环节中,老师就要求学生"小组内一个学生说,其他三个注意倾听"。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以平等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去面对每一个学生,去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让“相互倾听成为教学中的常态,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h3><h3> 其次,张老师的这节数学课以一句普通的数学语言“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相向而行”让四年级的学生展开研究。这句话里没有数字,但处处都是学生思维的碰撞;没有问题,又处处都是问题!张老师的全景式教学思想正是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教育资源整合的问题,全景式理念和操作给我们诠释了孩子在活动中养成习惯的道理,冲破学科的藩篱,数学课堂上可以查字典,而且必须是英汉词典!他教生活有用的数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追问意识,关注知识背后孩子的成长……聆听张老师的课,我启发很深:一切皆有可能、学会换位思考、做事考虑要周全。张老师的数学课堂让倾听成为习惯、让表达成为学生的期盼、让教师可以耐心等待!原来,数学可以这样教!</h3><h3> 最后, 感谢《中国教师报》搭建这个平台!感谢“学习共同体”这个团队!感谢遇见“疯子”一样教数学的张老师!</h3><h3> 学习,永无止境!</h3> <h3>新店四小 王德广</h3><h3>张宏伟老师分享全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全景式”数学教学。</h3><h3>此次授课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相遇问题猜想》,而授课班级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课程相对超前,难度相对较大。张宏伟老师以“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相向而行”引出相遇问题,让孩子们开动脑筋,思考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在张宏伟老师的引导鼓励下,大家积极举手,积极讨论,忘却了课程本身的难度,收获了情境中的数学,孩子们大胆尝试,异想天开,找到了相遇过程中所有可能的情况。张宏伟老师的课堂综合了学科之用、生活之用、人性之用的知识,刷新了孩子们创造、思考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张宏伟老师说:“课堂上的胡思乱想,才能有奇思妙想,课堂上的胡说八道,才会有能说会道,课堂上的胡作非为,在未来才会有所作为。”</h3> <h3>新店四小 吴梦</h3><h3>1.潘老师所呈现的学习共同体,课堂学习规则(不举手),学生自由发言,不评价,只听不评判孩子,全部接纳孩子的想法。潘老师温柔可亲的教学姿态深深的触动我的内心,她蹲下身来和孩子交流,耐心等待课堂每一个不一样的声音。教会我们要用心倾听,用心揣摩,走进人物内心,更要走近学生。她说,教学课堂是像旅行一样去发现,课改是一件冒险的事,我们要倡导“被动式的主动”,静悄悄的进行课堂教学的革命。</h3><h3>2.张老师用脑筋急转弯开启课堂,启发学生,激励学生异想天开,打开思维的天窗,用不正常不常规的思维解释和思考问题,让学生真实的体验知识生长过程。提出观点和事实的不同,教会学生验证的方法。全景式全面的参与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以及知识的各种解释形式。启发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理解信息,设想情景,自由提出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自由经历。从猜想到整体猜想,再到全景概括,从直观感知到抽象模型,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找出等量关系。他还提出了,课堂,要看孩子的研究状态,而不是简单的切割成单元。教育是丰富的,不要固定成一种生态。</h3><h3>今天上午听完两节课,受益匪浅,给了我很大启发,见识了优秀教师的教学课堂,为我也打开了另一扇窗,在接下来教学工作中,要尝试着去变革自己的课堂,带领学生去发现,跨越常规,又见树木又见森林。</h3> <h3>姜营小学 王娜</h3><h3> 今天上午听了潘老师的一节语文课和张老师的一节数学课,使我受益匪浅。这两节课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很多。这里我重点想谈一下语文课上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潘老师让同学们走进人物的内心,把自己变成文中的人物,让他们去体会,去表演,这种角色体验更能够使同学们深入的了解文本,深度的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这种学习方式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这样的学习效果,也是非常理想。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可以去尝试去运用,让孩子们去读,去说,去想,去问,去演,去悟。</h3><h3> 张老师的这节数学课真得让我眼前一亮,原来数学课可以这样上。虽然这节课上了一个小时,但是我感觉孩子们肯定和我一样觉得还没上够还想继续。是什么吸引着我们?我在思索……张老师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新的活动天地,在这里孩子们看到了无限的风光,他们强烈的想一步步走下去,因为他们感觉每走一步都有惊喜,都有发现,每走一步都得到老师的赏视和同学们的鼓励,每走一步都能更加自信。难怪孩子们兴致越来越高。</h3><h3> 特别是张老师让同学们实地的表演体会怎么样走是相向而行时,掀起了一个学习的高潮,同学们学习参与度更高更投入,也为下面的几种情况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堂的最后,老师仍然用这种表演的方式进行课堂小结,使抽象的东西变得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生动。数学课上真正让孩子们“动”了起来!</h3> <h3>41小 王宇</h3><h3> “课改中国行”公益活动走进河南南阳,我有幸作为观察员,走进老师的课堂,在学生中间。通过凝神谛听厦门实验学校潘品瑛老师的高年级语文课,让我的视觉和听觉得到了一次美的盛宴。给我、给你、给他、给我们所有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使我们对自己的所教、所思、所悟,都有新的感触。潘老师紧扣文本,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正如我们所说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又似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开。首先,用大量篇幅和大把时间在孩子们头脑中留下严监生吝啬的形象,而后有展现一些资料,严监生高大的形象跃然纸上,反差巨大的人物形象,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在无形之中渗透了作文写作方法的教学。相信这节课之后,吝啬而又大方的严监生,给孩子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让所有听课的人都知道不到最后不要去下结论,也就是不能断章取义。潘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他的课堂不是合作学习,而是协同学习。让孩子们学会倾听、对话、串联和反刍,我觉得每一节语文课都是在旅行,在这里,途中可能有的孩子要迷路,有的孩子落路,还有的孩子可能会给我们意外的惊喜。20世纪的我们是研究教的专家,21世纪的今天,应该是研究学的专家。让青青润泽生命,让表达促进学习,让等待温暖课堂。在听张宏伟老师数学课的时候,我印象最深的是,脱离集体的孩子没有价值存在感。如果一个孩子一直安静到老,那是多么可怕啊!张老师上的是数学课但是在整节课上,他并没有从数字入手,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我相信这节课之后,孩子们对相遇问题应该掌握的差不多了。在张老师讲述两位数乘两位数,印度的做法,我感觉到不错。当然,他也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不是在攻击我们的数学教学。其实他也是在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思考型的老师,不能一直做循规蹈矩的老师。最后,主持人总结的让我印印象很深: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故不笑不足以为道。</h3> <h3>41小 袁月 </h3><h3> 学习共同体的秘密是什么?学习共同体为什么强调静悄悄的课堂?为什么主张听比说更重要?如何构建新型的同学关系,让同学成为同学?这一切都建立“倾听”的基础之上,而倾听是需要练习的。“培养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个要件,就是教师自身示范倾听,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有声和无声的语言 。” 创建学习共同体的课堂首先要建立倾听关系,教师天天在课堂里倾听孩子,示范给孩子∵一的内容进行“深加工”,提出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四是可以归纳总结倾听与表达的基本步骤,如对一个事件通常描述是以“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进行描述;五是倾听时要注意捕捉对方的关键点。</h3><h3>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h3> <h3>二十一中通过本次为期一天半的"课改中国行"公益报告会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h3><h3>1.陈静静博士关于"学习困难形成过程分析"及"复杂而缓慢的学习历程与快速而压缩的教学历程的巨大落差"的专业性分析让我感同身受。有老师说,课改无法推进是来自评价体系的压力。其实,老师真正的压力是一方面想让好学生尽快出成绩,一方面又想照顾"学困生"。这就需要我们研究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出知识和思维的"接点",建立"学习共同体"!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病态丛生"的课堂。</h3><h3>2.秦亮老师的人格魅力、教学能力、专业素养、跨学科知识及学习能力让我佩服!一位化学老师,英语口语流利,能身处异国无障碍交流,谦虚、乐学并积极传播中西文化的有益部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h3><h3>3.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修炼自身,善于思考,勤于钻研,把握平衡,克服困难,解决矛盾,才能与专家的期望越来越近!我想,这才不辜负"课改专家团队″的这次公益之行!</h3> <h3>王桂茹 南阳市二十一中 通过一天半的学习,听了各位专家的讲座和课堂教学,真是受益匪浅。为我们呈现了学习共同体构建中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学习共同体课堂果然不同凡响:</h3><h3>首先,学生不一样了。课堂上,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听讲与记录,更多的是倾听和交流。课前自主预习成为常态,查找作者简介,了解写作背景,这些工作都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课上积极发言保障课程进度,他人表达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学生在台上分享交流时,台下根据台上学生的发言记录、整理、分析,并向学生提问。</h3><h3>其次,教师不一样了。学生发言时,教师不能随意打断,发言完之后也不进行点评,只负责记录,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如果讨论被带偏,教师要及时引导,保证教学正常进行。在学习共同体课堂中,教师全力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安排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而不是灌输教材的内容,使讨论更深入。</h3><h3>最后,课堂不一样了。与传统课堂有所不同,学习共同体课堂常用4人小组,便于大家交流和倾听,讲台不再是教师的专场,而是更多地交给学生,成为学生分享智慧的舞台。学生可以在分享期间自由上台发言,利用多媒体、黑板将自己的想法以文字和图表的方式表达出来。 学习共同体”为全体学生,尤其是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增强了主体参与性,可以使不愿意动脑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又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以纠正,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正确率。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如果将学习共同体和生本教育充分融合,相信一定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不同学生花期不同,我们要静待花开,给足学生足够时间思考,探索,总结,善于发现他们学习卡在了哪里。以后课堂我要留足学生思考时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