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老宜春~下街(下)

果果连长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果果连长&nbsp;</h3><h3>&nbsp;</h3><h3>如今那些充满浓郁传统特色的街巷和建筑也很多不复存在了,只余美丽的回忆残存在我们的脑海中了。宜春这些年来日新月异,作为土生土长的宜春人有时候都会迷失在自己的故乡,但是每一次看到那些独特的地名就会恍然大悟,继而会心一笑,原来是这里啊!那些总是能勾起我儿时的记忆的老地名,想必也是你心中的一道美丽印记! &nbsp; &nbsp; &nbsp; &nbsp;</h3><h3>&nbsp; &nbsp; &nbsp;&nbsp;</h3><h3>这条街的记忆承载我的童年,少年那些美好时光……</h3> <h3>忘不了下街的城门,这座在我的记忆中宜春最雄壮的城门,不知默默守望在绿波粼粼的秀江南岸有了多少个春秋。只记得灰白的城砖斑驳粗糙,泛着风雨侵蚀的盐霜;阴湿的表面爬满了岁月的青苔,砖缝中夹杂着四季长青的不知名小草;清风阵阵的门洞凝重而悠远地回荡着亲临她胸膛的各种声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匆匆地从她的脚下走过,时光静静地在她的身边徘徊。 &nbsp;&nbsp;</h3><h3>&nbsp; &nbsp; &nbsp; </h3><h3>人们常说,人是时间的过客,而城市建筑何尝不是?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秀江河边的古城墙吗?还能登上搭着拱桥的老浮桥吗?北岸风貌独异的吊脚楼早已湮灭,大码头硕大光滑的青石板杳无踪迹,马头墙上的青砖黛瓦尚有几许……整个城市缺少了那厚重文化传承的韵味,空添了许多浮燥之气。这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域特色可能只深藏在老宜春人的记忆里,现在的年轻人给他讲古也是枉然。因为自从他们睁开眼看到的全是毫无生气的水泥和玻璃。 &nbsp;</h3> <h3>小时候,宜春在我的印象中非常非常的大,中山路非常的宽,最多的就是行人与自行车了,偶尔有一、两辆小汽车突突的开过,也是国产的北京吉普。那时还没有青龙,更没有青龙桥,从卢祝巷的走进,一路延伸,就会带你来到又一座斜形次于下街的城门,但却没有那么高大,这就是宜春人记忆中的小北门,再顺城墙往西沿河走去,就是过河去北的浮桥了,常有卖米糖的老者,叮哆叮哆叮叮哆的敲着铁板,担着两只木桶,穿过城门。站在浮桥上,人来人往,北面沿河的房屋,都是扎水而起的吊脚楼,就像少数民族的房屋一样,只不过上面依然是青砖白瓦罢了。居住在吊脚楼里的人家,每日都要依窗打水。水桶上吊一根绳索,静静的放到清澈见底,一眼望到“肚”的秀江河里拎水,颇有情趣。</h3><h3>&nbsp; &nbsp; &nbsp;</h3><h3> 那时候的秀江河,可以称的上宜春人真正的母亲河,水清鱼虾肥,也常常有人钓起一两米长的大鱼来,那会,儿时的我最喜欢去秀江河玩耍!童年印象最美的地方,多少年了,仍然在老地方,站立于儿时玩耍的老地方,总会让我怀着一颗年轻的心,让我觉得又找回了童年的我,一个穿裤衩满世界疯跑的小子。如此令人羡慕的岁月。</h3> <h3>在这条老街上,你常常可以看见,嘴里咬着米耙子,边走边逛的俏姑娘;腰缠蓝色罗布手巾,挑着一担蔬菜,边卖菜边买油盐的老汉;头裹土红包巾,牵着孩子,进店试花布的妇女,处处都是,好不热闹。买两个油货用木棍插着边走边吃,来一碗水豆腐坐街边慢慢品,</h3><h3>&nbsp; &nbsp; &nbsp; </h3><h3>如今!下街没有了,古老的城墙、城门洞以及一边的三眼井都没有了。都拆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时在废墟上立起的是青龙、进龙两条“龙”(后来进龙这条龙倒了)!下街,这条历经沧桑的老街连同那守望宜春几百年的古城墙、城门洞正式从宜春的版图上消失了,很可惜却又无奈。用不了多少年,下街、城墙、城门洞等等,将会从宜春人的记忆中彻底消失,一点痕迹都不会留下。</h3><h3>&nbsp; &nbsp; &nbsp; </h3><h3>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下街那幅朴朴实实的的市井生活的画面就像定格在我的眼前难以抹去,那打铁弹棉花磨剪子戗菜刀以及小商贩们的吆喝声时不时的会在耳边回旋,还有那油灯盏、闷番薯、煎糖粑、炒板栗、卤猪脚、卤猪面肉的香味久久的盘桓在舌尖上……</h3><h3>&nbsp; &nbsp; &nbsp; </h3><h3>越来越远了。曾经的它,只能在记忆中去回味了!多年后,从一本记载宜春旧事的书才知道,原来宜春“袁州进士半江西”;才知道,宜春“家家生计只琴书,一郡清风似鲁儒”;才了解到,宜春“宜川三月水东流,秀出江南二十州”;才明白,易重“一春攀摘两重桂”;才懂得,倾听时光的轻吟,如今,宜春已非昨日,但,印象中的宜春,似精雕细琢,依然是如诗如画,虽然记忆中的那些已经走远,但留下的那些记忆依然是风华正茂,好美,我的印象宜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