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提到祁县,今人必先想到赫赫有名的乔家,其实,渠县还有一个强势的大家族——渠氏家族。渠氏家族是明清以来闻名全国的晋中巨商之一,在山西省祁县城内有十几个大院,千余间房屋,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人称“渠半城”。</h3><h3> 在前往乔家大院途中,路过祁县,先用几个小时的时间去祁县的渠家大院看看。</h3> <h3> 6月2日早晨8点多就到了平遥火车站,火车9点15出发,一刻钟即到达祁县火车站。</h3> <h3> 祁县在春秋时期有一位大夫叫祁奚,也叫祁黄羊,令他有名的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h3><h3> 祁县古称“昭馀”,晋中盆地一带古时曾水丰草茂,大禹曾在此治水地,史以“昭馀祁泽薮”载之。公元前556年,晋平公将祁地封给姬奚作食邑,姬奚以地为姓,遂改姓祁,即历史上著名的大夫祁黄羊祁奚。</h3> <h3> 从火车站走到昭馀古城用了15分钟。</h3><h3> 昭余古城入口处有一个高大的牌坊,其正面写有“昭余古城”四个大字,背面为“晋商风韵”。穿牌坊沿一条老街纵深而入,老街的两边老房历经风雨,已难掩岁月的沧桑。这些建筑均带有明清风韵,飞檐、砖雕、木窗、老门均都保留着原本的模样。<br></h3> <h3> 祁县昭馀古城同平遥古城一样有着1500年的历史,在一百年前是全中国票号和茶庄的总部所在地,被称为晋商茶都。目前由于尚未过度开发,所以没有平遥古城过重的商业味。</h3><h3> 漫步在晋商老街上,走向渠家大院,想像一下几百年前这里的经济繁荣程度,不由得感叹晋商的成就。</h3> <h3> 渠家大院就在距牌坊100米处的路北。</h3><h3> 当你行走于这条街道时依稀可以感受到当年的繁华景象,老街两旁的商铺鳞次栉比。</h3> <h3> 渠家大院坐北朝南,外观为城堡式,墙头有垛口式女墙。宽敞高大的阶进式大门洞,上面高耸着一座玲珑精致的眺阁,上刻有“纳川”二字,有吐纳百川之财的意思。取名纳川二字与渠姓有关,渠为水,水代表财运,从风水角度看,渠家位于古城的东端,在古城大街明显看到渠家大院位于地势最低处,水往低处流,自然渠家财源滚滚。</h3> <h3> 中国民居以山西和皖南民居最有名,有"北山西,南皖南”之说。山西民居又以祁县、平遥最有代表性。祁县民居最有名的是乔家大院,而渠家大院与之相比,堪称双璧,甚至在局部建筑上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渠家大院在山西民居建筑中的地位也非同一般,也是山西民居、晋商文化的代表作。</h3><h3> 渠家在最盛之时其建筑面积约占祁县县城的一半,故有“渠半城”之称,可以想见当时的恢宏气派。现存的渠家大院仅为当时的1/5,但是,就这1/5的院落,置身其中也能感受到压人的气势。</h3> <h3> 在大院中开辟的晋商文化博物馆,意在弘扬晋商精神,树立“商可富民兴晋”的观念。博物馆陈列展分晋商纵览、著名票号、巨商大贾、爱国义举、商界盛事、渠氏家族、晋剧渊源七大系列,28个展室,陈展面积近5000平方米。全面地反映了晋商称雄商界五百年的历史过程,艺术地再现了晋商的活动的足迹,提示了晋商之所以成功的奥秘。 </h3> <h3> 渠家大院是国内罕见的“五进堂”式结构,即从大门步入到正房需要经过五道门厅,这五道门厅并非整齐划一的分布在一条直线上,而是由外至内,依次向东侧偏移。</h3> <h3> 渠家大院的门道很有讲究,过去有“由低到高代出英豪,由窄到宽富贵如山”的说法,且每道门都比前一道位置更高一些,宽度增加一些。这样的设计应当是取“聚财免祸、通达富贵”之意。</h3> <h3> 屋顶亦别具特色,有悬山顶、歇山顶、硬山顶、卷棚顶,虽形式各异,但都是单坡屋面,内倾且外墙高大,雨水向内流,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h3> <h3> 首先进入的是石雕栏杆院,这是主人用来会客的场所,又称客厅院。</h3> <h3> 栏杆院的西侧有一圈石栏杆,雕刻精细,设计精巧,所以称为石雕栏杆院。</h3> <h3> 石质雕刻栏杆的镂空图案精美,主要功能是起到防护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用来分割空间。</h3> <h3> 这是一座砖雕垂花门,将石雕栏杆院与五进院分割开。</h3> <h3> 这些精美的砖雕让我忍不住的去触摸,尽管去过王家大院,看过不少石雕,但看到这些独特的石雕艺术,不管是栏杆,还是石墩,还是花墙,都让我欣赏不已。</h3> <h3> 从“观光第”们再向北走,就进入了五进院。</h3> <h3> 五进式穿堂院全长近百米,从外到内要穿过五道门,又称五进院。五进院有三个特点:一是五道门不在同一条主轴线上,而是依次向东偏了一下;二是后面院子都比前一院子依次增高;三是后面院子都比前一院子依次加宽。</h3> <h3> 向北一面的门洞上方书有“学吃亏”三字,教育家人要有吃亏的精神。</h3> <h3> 五进院砖雕花墙为平面浮雕,正门雕有鹿和梧桐,背面雕有松鹤和松树,鹿为仙兽,谐音六;鹤为仙禽,谐音合,与梧桐、松树组合,寓意“六合同春”。六合指天地和东西南北,意为处处充满杨春祥和之意。</h3> <h3> 五进院东侧房屋都设为展室,分别展出祁县历史发展、历史名人、晋商风采等。</h3> <h3> 第1号展室里可以看到“清代晋商”和“主要商路图”,从中可知晋商的商业活动范围遍及全国,远涉俄罗斯、东欧等地。此外还提到了边境互市。<br></h3><h3> 第5—8展室展出的是著名商号。比如永聚祥茶庄、当铺、京广货店、烟店、药店、粮店等简况。</h3><h3> 第9--16展室列举了山西各地的巨商大贾,比如介休侯家和范家,祁县乔家和渠家,太谷曹家,沁水柳家,平遥李家,灵石王家,榆次常家。</h3><h3> 第17--21展室展出的是“商界盛事”。</h3><h3> 第22-25展室的主题是“渠氏家族”。</h3><h3> 第26、27两个展室展出的是世界绝种动植物化石。</h3> <h3> 渠氏家族展室。</h3> <h3> 祁奚,原名姬奚,春秋时晋国祁县人,姬奚以封地为姓改姓祁。他主张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被世代帝王推崇。</h3> <h3> 渠本翘铜像。</h3> <h3> 这是渠家的家训,家训是傅山书《文昌帝君阴骘文》的拓本。</h3> <h3> 这是祁县渠氏家族世系统。</h3> <h3> 最后一进院末是座二层小楼,一层为渠本翘展室,介绍晋商渠本翘的生平。</h3><h3> 渠本翘(1862年-1919年),原名本桥,字楚南,到其父辈一代,渠家已经成为全省闻名的富商巨贾,是山西票号业中著名资本家,山西最早的实业家。</h3> <h3> 正厅中渠本翘先生肖像,渠本翘先生是祁县中学的创始人,他当过山西大学的校长。作为山西民族工业的先驱,进行了爱国保矿运动。成立并担任山西保晋矿务公司总经理,明确提出只收华股,不收洋股,是优秀的爱国人士。</h3> <h3> 这块匾额“若虚斋“,是三代帝王的老师祁隽藻写的。</h3> <h3> 渠家的主人不光只是经商还做官,这一点在参观主院牌楼院的时候,非常明确的体现在十一彩牌楼,一节一节的细数渠家官做三品,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还有房屋上的石狮子也体现了这一点。</h3> <h3> 牌楼院的牌楼,牌楼檐下有十一踩木制斗拱,故称十一踩牌楼。据说这个牌楼是慈禧太后送的,里面有很多的故事,这也充分的展现了当年晋商的爱国情怀。</h3><h3> 匾额正面为”偷天乐“,背面为“仁者寿”。</h3> <h3> 牌楼院是渠家主人居住的院子,又称主院,主建筑也是一座二层小楼,二楼有门有窗,为明楼建筑。</h3> <h3> 一层为晋商楷模渠仁甫展室,渠仁甫是渠源潮长孙,其继承祖业、稳妥发展,且兴学育人,开办学校,并在建国后将所有企业公私合营,交与国家;牌楼院内东西两侧房屋均设为展馆,展出有傅山手书的《丹枫阁记》、渠仁甫捐赠的藏书等。</h3> <h3> 这是渠仁甫的书房。</h3> <h3> 这块匾额“载籍之光”,是丁丑奇荒,渠家捐赠白银赈济灾民,由曾国荃赐匾额“载籍之光”,</h3> <h3> 牌楼西面,横匾:善为宝。</h3><h3> 院落中的警句随处可见,足见主人的修身齐家。</h3> <h3> 由此牌坊门进入养心斋院,门楣上书“慎言语”,估计是告诉穿行在五进院内的子孙,过了这道门就是祭祀祖宗的祠堂了。</h3> <h3> 楼院西首为养心斋,原为祭祀祖先的祠堂,现在里面供奉的是孔子。</h3> <h3> 戏台院北门,砖雕门楼,刻瓦檐飞椽、斗栱垂柱、门枕石狮。</h3> <h3> 这是戏台院。戏台坐南朝北,面阔五间,为砖木结构,卷棚顶,伸出式。前台四根立柱支撑屋顶,中间面宽,两侧都有垂帘。台后是一整面木质窗门,也用柱子分成三部分。在台前还设有一圈矮栏杆,戏台的每个建筑构件上都有木雕。</h3><h3> 家里有戏台,这在华北民居中很少见,据考证有戏台的民宅在山西仅渠氏一家。</h3><h3> 戏台院,这里也是晋剧的发源地。</h3> <h3> 戏台雀替采用透雕手法,雕刻主题为鱼樵耕读、琴棋书画,两侧雀替雕刻有卷草二龙戏珠。</h3> <h3> 戏台院进门西行有一侧门,出侧门是一甬道,甬道两侧又各有院落,北首第一处院落门额上书“三晋源”三字,为赵铁山书。这是渠源浈开设的票号名,院内为典型四合院,北面二层楼房,无出檐无走廊,有窗无门,为统楼建筑,一层是商业奇才渠源浈展室,东西厢房则展出了渠家的三晋源票号及商业概况。</h3> <h3> 从戏台院向西是位于牌楼院西侧的统楼院,这是渠家儿子媳妇和女儿居住的地方。<br></h3> <h3> 统楼院的院落比牌楼院小,主厅也是二层砖楼,院落中间有一口大缸和一个大元宝。</h3> <h3> 这是南院,正房卷棚门厅,坐南朝北,两侧是厢房。</h3> <h3> 室内木作玻璃隔断。</h3> <h3> 回望南院北门,与北院南门直对。</h3> <h3> 北院南门,门额上书“介繁祉”三字,为仆人住的院子。</h3> <h3> 北院的西厢为二层楼阁,东厢为长廊。</h3> <h3> 北院的长廊里展出了一些书法、年画、剪纸的非遗产品。</h3> <h3> 十二生肖石雕。</h3> <h3> 书房院的正厅,是渠家主人的书房。</h3> <h3> 书房院西侧就是大院出口,从这里步行几百米就到了长裕川——万里茶道博物馆。</h3> <h3> 门楼,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表现形式,是宅主人社会与经济地位的象征。渠家大院多采用砖雕贴壁门楼,既显出建筑的精巧,又保护了墙面免收雨水冲刷。</h3> <h3> 书房院、牌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组合,错落有致。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主次分明,浓缩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深厚艺术底蕴,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h3> <h3> 这里是家族的祠堂,渠氏家族已有500多年的辉煌,在明代以前就富甲一方。从这里能看出古人对祖先的尊敬,对家族的重视。..</h3> <h3>梁家大院的建筑特色:</h3><h3>一、布局上变化统一。院落为东西窄、南北长的纵长方形,院门开在东南角。每院自成体系而又集合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组成了一个富有变化的建筑空间。各个院落之间有牌楼、过厅、屏门相隔,形成院套院、门连门的美妙格局。</h3> <h3>二、外实内静。四合院的结构,从宅院外面看,外围是砖砌的不开窗户的高大的实墙,砖墙厚实稳重,有很强的防御性;内部自成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空间,阻隔了外面摩肩接踵,熙来攘往,吆喝叫卖的嘈杂之声,使宅内形成一种安宁恬静的生活环境。</h3> <h3>三、门道有讲究。过去有“由低到高代出英豪,由窄到宽富贵如山”的说法,因而,五进的门并不在同一条轴线上,而每一道门都比上道门往东偏,且每道门都比前一道门位置更高一些,宽度增加一些。这样设计应当是取聚财免祸、通达富贵之意。</h3> <h3>四、屋顶别具特色。有悬山顶、歇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形式各异,但都是单坡屋面,屋面内倾,外墙又高大,雨水向内流,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了勤俭持家的优良作风。</h3> <h3>五、文化气息浓重。木雕、石雕、砖雕随处可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刀法精良,寓意祥和。</h3> <h3> 屋内屋外彩绘华丽,堆金沥粉。木、石、砖雕俯仰可见,题材广泛、寓意祥和、刀法精良。</h3> <h3> 渠家大院的每一个建筑构件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是当之无愧的民居瑰宝。</h3> <h3> 匾额、楹联等有30多处,内容有尊崇儒教礼仪、勉励读书习经、修身养性等多方面,极为丰富。如,“慎言语”、“善为宝”、“读书乐”、““慎俭德”、“学吃亏”、“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雅言诗书执礼,益友直谅多闻”等。可以说,渠家大院是众多晋商民宅中富有情趣的一座院落。</h3> <h3> 边走边看,檐上的雕刻,门旁的狮子,墙上的壁画,无一不美,无一不精,处处夺人眼目。可以想到几百年前的能工巧匠精雕细琢,不知经过了多少个日夜,才能完成这些艺术品。</h3><h3> 渠家大院,院套院,门连门的巧妙格局,堪称民宅建筑的佳作。</h3> <h3> 书房的布置。</h3> <h3> 窒内的布置。</h3> <h3> 三晋源票号是渠源浈在祁县独资经营的票号,开办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经历七十二年,于1924年改为银号,还承接类似现代的银行承兑汇票业务。</h3> <h3> 甬道南首院落是书房院,现为度量衡展院,正南房展出的是度量衡渊源,三间厢房分别介绍度、量、衡,现在通常把度量、衡量作为词语组合使用,其实古代而言,度、量、衡功用不同,度器,是用来测量长度的工具,量器,是用来标定容积的工具,衡器,是用来计算物品轻重的工具,即度测长短、量测多少、衡测轻重。</h3><h3> 度量衡博物馆陈列有近千件从远古至民国年间用陶、骨、铜、铁、玉、瓷、石、木、竹等制做的各式尺、量、釜、斗、升、权、秤、天平、戥子。</h3> <h3> 度器是测量长度的工具。<br></h3> <h3> 量器是标定容积的工具。</h3> <h3> 衡器是计算物品轻重的工具。</h3> <h3> 参观度量衡博物馆后,算是又普及了一下知识。<br></h3> <h3> 甬道尽头是一小门,出门即可以离开渠家大院主院。</h3> <h3> 在路上,我的脑海中深深的记住了一开始穿过“五进堂”的两处门匾,一个刻着“慎言语”,一个刻着“学吃亏”,这已不仅仅是经商之道,更是做人之道。</h3> <h3> 渠家大院对面是珠算博物馆,门票通用,进去转了一圈,也是座山西传统四合院。</h3> <h3> 由很多算盘组成的算盘。<br></h3> <h3> 宝刽上都带有算盘。</h3> <h3> 这里除了收集收藏有近千种的各种算盘和算具,还有较全面介绍珠算算法、算理的古代书籍。</h3> <h3> 渠家大院门的马路对面,就是雨楼明清家俬博物馆,曾是晋商巨族何氏的宅邸。</h3> <h3> 博物馆陈展了晋商所使用过的家具,瓷器、字画,以及黄花梨木、紫檀、红木家具。</h3> <h3> 这是瓷器和字画。</h3> <h3> 长裕川总号院是民国初年渠氏19代传人渠晋山主持修建的。</h3> <h3> 长裕川茶庄在渠家大院的西侧,这是长裕川的第一进院落,房间内部都是展室,介绍万里茶道。<br></h3> <h3> 长裕川茶庄,万里茶路的中心与核心。<br></h3> <h3> 现在公认的万里茶路起点是福建崇安县下梅村。每年清明前,晋商来到崇安购买茶叶,茶叶顺当溪运出,北上达中俄边境恰克图,这就是漫漫的万里茶路。 </h3> <h3> 长裕川茶庄的门脸采用晋商宅院修建中少有的欧式石雕,高有15米,宽14米。雕刻内容反映的是中国的吉祥和民俗文化。整座石雕的修筑工程历时3年,雇用66位能工巧匠,40立方米青沙石,精雕细刻而成。这个浮雕被建筑专家誉为“全国罕见,实属艺术珍品”。<br></h3><h3><br></h3> <h3> 长裕川有四个院落,各具特色。</h3> <h3> 万里茶路的主要交通工具——骆驼!精美的四合院,高墙飞檐,瓦楞参差,无不彰显主人的尽心尽力!</h3> <h3> 晋商“行商遗要”,茶商的行为准则。</h3> <h3> 这些是制茶、装茶的工具。</h3> <h3> 晋商经营的千两茶,以每卷茶叶净含量合老秤一千两而得名。</h3><h3> 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为便于运输,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增加重量,采用花格篾篓,全人工踩制工艺,制成“千两茶”。因为老秤十六两为一斤,合36.25公斤,有一千两,所以称为千两茶。</h3> <h3> 古风犹存,百姓悠闲,街巷安静,非常耐看,在看点上一点不比那些有名气的古城差。</h3><h3> 在这里你听不见吆五喝六声的喧闹,蹭不着熙熙攘攘的人流,眼不见到处是花花绿绿的现代风格的店铺。在宁静的环境中,你可以自由自在漫步悠闲古街老巷,心情别提多爽快!</h3> <h3> 不少人觉得山西所有的大院都是一个样子,没什么特别之处,其实并不是。每个院子由于建筑人和建筑时代的不同,都会有它独特的地方,每个大院也不是看一看,走一走就能完全了解的。去每一个大院的时候,一定要在了解历史的情况下多走多看,才能看出每个大院的不同,了解到当时晋商的繁华和昌盛。</h3> <h3> 参观结束后游走在祁县昭馀古城时,偶有感触:尽管古城内的游人极少,但比平遥古城多了一分质朴,少了一分喧嚣。</h3><h3> 祁县的历史,昭馀的辉煌,却不亚于其它任何古城古镇,这里走出过史上闻名的祁溪大夫,走出过明末三贤的戴廷栻,走出过民族资本工业企业的奠基者渠本翘,这里是形意拳鼻祖戴氏心意拳的发源地,这里是晋剧的主要发祥地,这里有过让康熙大帝心悸的丹枫阁,这里有着迷人的渠家大院。然而今天的这里,却是游人罕至,大多的游客更倾向于奔赴县城外更远更偏的乔家堡村的5A景点乔家大院,究其根由,还是开发力度不够,整治力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够罢了。</h3><h3> 渠家的历史岂是这短短一篇游记就能写明的,只能凭着零碎的记忆写下这短短的文字,渠家的魅力在于它自己的故事,也是渠家人世世代代的记忆,一座充满故事,满是岁月痕迹的古城,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值得我们留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