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璜泾老街

赵炎

<h3>  昨日与父母及兄弟去了次璜泾,算是一次不远不近的郊游。</h3> <h3>  璜泾曾是一座有名的江南古镇,建于唐代,因宋代赵姓皇族南迁聚居璜泾,遂成繁华之地。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古桥、街巷仍保存完好。说是小镇,规模并不小,从西市梢到东市梢足足也有三里路,小桥之多、商铺之盛,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仍能傲视一方。</h3><h3>  这是我在1985年画的一幅油画,虽是印象,但也从一个角度 反映了璜泾的风貌。</h3> <h3>&nbsp; &nbsp; &nbsp; 如若能保持至今,绝不亚于今天的周庄,古镇的薛家桥、环龙桥、毛家嘴角一带或许是小镇当时最繁华热闹的地方,饭店、茶馆、百货店、白铁店、胭脂店、篾匠铺应有尽有,更有小石桥、开元桥、大石桥环绕,尽显江南水乡特色。</h3> &nbsp; &nbsp; &nbsp; &nbsp; 改革开放以后,璜泾从一个小农经济的水乡古镇跨入新世纪的时代潮流,成为加弹行业重镇而日新月异,古老的街巷已少有人问津。我们随着这条曾经繁华一时的老街漫步,希冀追寻一些以往的印记。<br>&nbsp; &nbsp; &nbsp; &nbsp;现在的璜泾,留存的老东西已不多,睹物思人也少有物件可让人凭吊。 <h3>  以前上学的必经之路,曾是那么的车水马龙,今日却人迹稀罕。</h3> <h3>  这幢位于西市梢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二层建筑是全镇当时唯一的一个旅馆,与今日鳞次节比的宾馆酒楼相比,很难想象这是璜泾当年最高档的旅馆。</h3> <h3>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璜泾医院,还只是由联合诊所转变而来的公社卫生院,房屋陈旧,设施简陋,这是当时的医院门诊室。</h3> <h3>  昔日的供销社、收购站、日杂商店是小镇生活无可或缺的大商业,如今昔日的商铺只能从依稀的字迹上给人遐想。</h3> <h3>  热闹一时的宽宅大院也已人去楼空,徒留下一快文保单位的牌子,让人知道曾经的辉煌。</h3><h3>&nbsp; &nbsp; &nbsp; &nbsp;印象最深的当数环龙桥边的水桥,水桥宽大,正对着染坊,上面有棚,这在璜泾可算是最大的水桥也可叫做码头,船来船往,载物卸货,洗衣淘米,热闹非凡。每每有食品站要在这里将猪赶到船上,交通便会有一段时间阻塞,几十、数百头猪在一片混乱中跌跌撞撞地被赶上船,免不了每次都有几头跌到河里,便又有了一番手忙脚乱的奔忙。这番情景,在那个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时代倒也成为我们一道消遣的娱乐。</h3> <h3>  当年贯穿璜泾东西的市河曾养育了无数鸿儒先贤,如今已成为一条大水沟,生活垃圾已将这条曾经美丽的母亲河变得污浊不堪,看着眼前的这条河,你能想象得到当年的滔滔长江之水就是从这里流经璜泾而福泽一方的吗。据说现在已开始清理,但愿让这条璜泾的母亲河再现昔日的风采。</h3> <h3>  古桥众多的小镇已难觅旧时石桥,关王桥或许是遗留至今保存相对完好的一座明代古桥。</h3> <h3>  这是称为“毛家嘴角”的昔日璜泾最为繁华的商铺集中地,也是璜泾镇东西交界的分界处,如今已无一点商业的气氛。</h3> <h3>  璜泾一直引以为傲的西塔最早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六面五层,登上顶层,能看到大江东去,是早时璜泾镇的最高建筑。图为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西塔旧影。</h3> <h3>  1947年,里人狄君武募资在璜泾西塔下建造了璜泾中学,学校几经变迁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得到长足发展。下面这张照片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璜泾中学还曾被评为江苏省先进集体,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h3> <h3>  可惜,这所曾培养了无数英才的学校已不复存在,周围的建筑也已面目全非,只有曾经见证璜泾中学历史变迁的西塔仍在,只是周边的建筑都拆除了,没有映衬,西塔便愈发显得孤单了。</h3><h3>  古时候有登塔望远的习俗,登上顶层,凭栏远眺,可看到北面的长江东去,宛如天际玉带。现在高楼多了,视线被挡,长江是看不见了,或许也根本没有人再有登塔望远的闲情逸致了。</h3><h3><br></h3> <h3>  我父亲于1956年担任璜泾中学校长直至1978年调离,从28岁到50岁,在璜泾中学工作了整整20余年,为璜泾中学的教育事业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重新站在这留下自己青葱岁月的故地,熟悉的场景已变陌生,由青年变为耄耋老人,心里也一定感慨万分。</h3> <h3>  很多人以为我是璜泾人,好多同学还会问:你璜泾的家还有吗,其实我也是璜泾的外来人,我十三岁的时候母亲从县医院下放到璜泾医院,我便随了去,这一去,便在那里生活了十年。从初中到高中,继而下乡插队,在璜泾度过了令人难忘的少年、青年时代,说璜泾是我第二故乡,倒是贴切的。</h3> &nbsp; &nbsp; &nbsp; &nbsp;离开璜泾已整整四十年了,时不时会去看看,睹物思人抑或追忆青春吧。 <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随着时代的变化,新的终究会替代旧的,老街的逝去也成为必然,只是希望这种消失能延缓的稍微慢点,让先辈的遗产再保留的长点。</span><br> <h3>&nbsp; &nbsp;赵炎写于2016,02</h3><h3><br></h3><h3>&nbsp; 赵炎微信号:zy57628 欢迎关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