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 《之十一》</h3> <h3> 《 如 梦 令 》</h3><h3> 一一李清照</h3><h3>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h3> 解释全文:<div><h3>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喝的酩酊大醉,不知道回去的路。游兴滿足了,天色已晚才想起往回划船,误入了荷花深处。爭着划呀,爭着划呀,栖息在荷塘深处的鸥鹭受到惊扰,全都飞了起来。</h3></div> <h3>作者简介:</h3><h3> 李清照(1084一一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父亲李格非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博通经史,能诗善文,很受苏轼赏识。母亲也工词翰,善文章。李清照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艺熏陶。她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善长于词、亦工于诗文,通晓音律,能书善画,是我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多才多艺的女文学家、艺术家。</h3><h3>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之子,历任州郡行政长官,他们婚后的生活很忧裕,搜集了大量的书画金石,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著有《金石录》。靖康二年(1127)金统治者占领汴京,毁灭了她的美满生活。南渡不久,丈夫又病逝,在颠沛流离中,珍藏的金石书画丧失殆尽。晚年过着孤寂愁苦的生活。最后,饮恨离开人间。</h3><h3> 李清照的诗和散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而主要的成就是词。她的创作生活,以1127年金统治者占领汴京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主要表现少女、少妇的欢乐生活以及与丈夫离别后所产生的淡淡哀愁。多属闺中生活和咏物之作。南渡后,因与百姓为伍,辗转于兵火间,经历了社会的大变乱,国破家亡,许多痛苦涌上心头,写了一些反映离乱生活的痛苦以及对故国的思念的具有时代面貌的作品,有一定的社会意义。</h3><h3> 李清照词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语言艺术方面。她<span style="line-height: 1.8;">善</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于用朴素清新的语言表现她对周围事物的感触和刻画比较细腻的心理。她用典故不多,不追求词藻的秾丽,而且有时还采用口语入词,故常常写得形象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具有清新流利、明净自然的风格。在词理论方面,她著有《词论》一篇,提出了词" 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的说法,并以"协高律"而又典重高雅为当行本色。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篇重要的理论文章,其立论虽有偏颇,忽视词作内容,但却颇有见识。词著《漱玉集》</span></h3><h3>有《李清照集》。</h3> <h3>賞析全词:</h3><h3> 这是一首追述往事的词作,词人回忆以前的一次愉快的郊游。全词洋溢着一片欢快的情绪。</h3><h3>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开篇以</h3><h3>" 常记″总领,引出对整件事<span style="line-height: 1.8;">的回忆," 溪亭 ″</span></h3><h3>点明地点," 日暮 " 点出时间。" 沉醉不知归路",词人玩得多么尽 兴呀,景色优美迷人,词人沉醉其中,找不着回去的路。</h3><h3> "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既已尽兴,就该回家了。叙述至此本应结束,却又奇峰突起,词人的小舟误入了藕花深处。这"误入″一句,恰与前面的" 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我心态。</h3><h3> "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由于焦急,词人奋力划着桨,激起了哗哗的水声,因而惊动了栖息在洲渚上的一群鸥鹭。</h3><h3> 这是一首表现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名篇,短短三十三字,便给读者勾绘了一幅生动优美的画图: 晚霞的余晖映照溪边的亭阁,尽情欢乐的少男少女一个个醉意沉沉,待到兴尽归来之时,小舟误入藕花深处,迷路难归。浆声、嗔笑声一片,惊起一群鸥鹭。面对这迷人的自然美景,少女心里充满着欢快,表现了作者开朗乐观,奔放热情的性格特征。从词中内容看,这是作者年青时期的佳作。</h3>